革命党精英在联俄容共后的蜕变——西山会议派之再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qinghua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国政治的重要特点是派别活动普遍化。国民党派系尤为复杂,可以说,不研究派系就不可能全面了解国民党。国共正面抗争的第一个回合中,西山会议是这段历史的关键。所以,笔者通过对发起这一会议的革命党精英在联俄容共后蜕变的考察,试就现今民国史热点之一--国民党的改组问题,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能有所推进。   全文共分为五章,外加绪论与结语。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章通过对鲍罗廷在“联俄容共”中扮演的角色分析,尤其是对他分化国民党右派中央委员的政治言动的梳理,得出西山会议之缘起的“反鲍”色彩远浓于“反共”。第二章就西山派之上海中央将中共由“友党”变为“敌党”,二者由“暗斗”发生到“明争”后,中共所发起的反攻进行详述。第三章就西山派因汪、蒋集团势力的消长,导致其与国民党党统中央关系变化的原委作一探究。第四章就西山派在中特委、扩大会议、非常会议这三大会议中的政治表现,试图揭示其由革命党精英沦为政客的蜕变。第五章对西山派于时代、于个人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   通过研究,笔者得出如下结论:从1925年11月至1931年12月,作为国民党改组后出台的第一个与中央分裂的派系,西山派的存在几乎影响了20年代中后期国民党发展中的每一重大政治事件。与此同时,这六年间所突发的诸多足以影响时局的政治事件也使得西山派“一分而不可收”,从而在国民党史上的四次大分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西山派的发展与主导民国政局的蒋、汪两大集团势力的消长密切相关。他们的蜕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固守三民主义,执着地反对联俄容共--因为个人恩怨,毫无原则地反蒋--因对现实的无奈,最终苟存于蒋中央异化的“党国体制”之中。从开国元勋沦为在野政客,而后被中央闲置,如果说“西山会议”是他们郁郁不得志的政治生涯的转折点,那么扩大会议的凑集煽动可谓是其“政客化”的转折点。从分裂广州中央到回归南京中央的历程中,西山派先后受困于国共与蒋、汪的“夹攻”,尽管他们采取了“公开对抗”与“地下活动”的状态在困境中“突围”,将其斗争持续长达六年之久,但最终还是合流于蒋中央的南京政府。或许,发起西山会议的文人派系在与军事强人蒋介石近四年的较量中深刻体会到了“蚍蜉撼树谈何易”!所以说,文人从政于蒋中央的军权时代,其所以蜕变也是情理之中。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女性饰品史的研究相对于服装史研究明显滞后。同时,在为数不多的关于饰品史的论著中,大多也都集中于对于饰品的实物研究,而缺乏对其背后所阐释文化的深层研究。本文
在俄罗斯,难以开采油藏尤其是稠油油藏的开发是一项首要任务。很多稠油油藏埋藏深度大于1000m。阐述一开发20年的稠油区块的研究实例。目前开井900口,地下原油黏度为150cP。
新澳两国从1965年建交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而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正是在李光耀的执政时期。李光耀时期新澳关系的发展,给两国的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特殊
通过对十一月油气联合股份公司及鞑靼石油联合股份公司的范例井的研究,确定出用于井底油层段憎水处理的生产井的选择标准。给出了生产井井底区域的处理结果和工艺效果,已证实
本文引入单位研究中的社会调控理论,以宏观和微观两种视野对1949—1962年发生在上海非单位人群身上以单位化为特点的组织变迁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以阐明社会调控体系重构过程中
明初,在襄阳实行“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的移民政策。而后,随着移民的增多和不可遏止,明政府改弦更张,实行附籍政策。先后经历了“田产以附籍”、“州县以附籍”、“岁查以
油田应用实例证明了地面和井下设备组合测井技术的成功,为当前水平井测井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在地面,有一个可移动的多相流量计与出油管相连,使用挠性油管将两套装置
云南、贵州、四川地区一直是苗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明朝以及清朝前期,政府尚未在广大的苗疆地区建立深入的统治,土司仍然是这些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在土司对当地统治的过程中
本文论述了伊格尔斯对德国历史主义的研究状况,主要从其重要著作《德国的历史观》中获得认识,因此也算是对其著作的认识。首先,通过一些对他的访谈和他个人的著作来了解伊格尔斯
加州尼特雷斯公司宣告,他们已发展一种InGaN基发光二极管,其量子效率达20%。这种二极管发射近紫外光和紫光,波长405 nm,在20 mA时输出功率12 mW,占总输出功率的12%。公司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