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小说中的英雄叙事研究

来源 :延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4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雄叙事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学创作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叙事模式。路遥是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也继承了这种英雄叙事传统。路遥小说的英雄叙事与其生活的残酷的地域环境、独特的地域文化、正统的文学教育、曲折的个人经历、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密切关联。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塑造了诸多或依赖土地生存,或游走在城乡交叉地带的平凡英雄形象。他们不屈不挠与命运斗争,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甚至为理想牺牲。路遥的小说英雄叙事不仅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英雄叙事传统,也在呼唤英雄、张扬英雄精神的社会变革时期,彰显着积极的时代意义。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从不同视角详细阐释了本文的选题意义,梳理了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文本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一部分,在对论文中出现的“英雄”及“英雄叙事”概念进行简单厘定的基础上,详细阐释了路遥小说中英雄叙事发生的多重动因,即残酷的地域环境、独特的地域文化、正统的文学教育、曲折的个人经历、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第二部分,结合资料探究了路遥作品中英雄形象的类型,即超越平凡的进取英雄、无私淳朴的奉献英雄、永无追悔的献身英雄,并对其活动以及成长模式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分析了路遥小说中的英雄叙事策略,即“画睛式”的英雄人物形象塑造、城乡二元对立叙事结构艺术。第四部分,分析了“硬度”文学在当下缺乏的原因。一方面,作家们被市场利益化,专门创作一些迎合市场利益的热门噱头;另一方面,有力量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少,缺少典型英雄人物形象的支撑。取而代之的是玩世不恭的痞子和“一地鸡毛”的琐屑。在此文学背景下,路遥的作品对当代文坛的指引作用显得更加重要。首先,他的作品呈现出的英雄的精神力量,能带给读者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人生启示。其次,发掘路遥作品中平凡英雄身上具有的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对民族复兴和时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结语部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内容: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探究路遥小说中的平凡英雄叙事与分析当下社会对英雄力量的需求,具有“新鲜”的价值与意义。
其他文献
无论是唯意志论、宿命论还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都宣扬个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这一基本观点。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以后,经典作家们从自己所处的历史时代的现实状况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民主体思想。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梳理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
宾贡进士是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唐宋时期是中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吸引了众多域外学子来华求学,唐穆宗长庆初年(821),朝廷针对海外有才学者选拔宾贡进士,更是开启了域外学子以科举进入中国官场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同朝鲜半岛山水相邻,唇齿相依,在远古时期就已有交往,此后一直未有断绝。在数千年的交往岁月中,朝鲜半岛的发展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慕华之风盛行,来华求学人员众多,所以
解放战争时期清涧县的支前工作是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进行的,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支前意识的单薄性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劣性,导致支前过程并不顺利,天灾与人祸的双重交加,人民群众的生存岌岌可危,生产与战斗之间的矛盾凸显,冲突愈加激烈。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人民群众在困难中重生,在曲折中前进,通过开荒拓地、推广植棉,栽桑养蚕,发展纺织,为支前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清涧县支前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6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子长县采取多种措施,深入开展了广泛的民众动员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首先,推行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了民众的政治觉悟,扩大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认识;此外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对党员意识形态的引领,培养积极分子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了新生政权的建设;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抗日要求的指示精神,注重发展抗日救国民众团体,为抗战打下坚实的组织
北宋西北地区是宋与辽、党项西夏政权之间的缓冲地带。鉴于该地区自唐末五代以来已发展成为吐蕃、党项、回鹘等少数民族族众分散、各有首领、互不统属的状况,宋朝因地制宜,通过酋其首领、设置蕃官的方式进行羁縻统治。在北宋与党项西夏政权近一百五十年的和战关系里,蕃官家族累世保塞成为普遍现象,兼具时代、地域特色的蕃官家族群体出现于北宋西北地区。刘氏、胡氏家族是宋夏边境两种发展类型蕃官家族的代表。他们同为内附授官、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其中风意象内涵较为丰富多样,为历代诗人所喜爱。纵观魏晋诗歌发展的长河,“风”是频繁使用的意象之一,也是诸多自然意象中比较为多变灵活的一个。“风”从先秦时就已经具有丰富的内涵,随着诗歌的发展,风意象在类型和内涵上逐渐丰富,成为诗歌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意象。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人开始在文学创作中体现自我内心世界,因此风意象在此期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以逯钦立《
宴射礼,亦称燕射礼、?射礼。先秦时,宴射礼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在行燕礼之后举行的射礼。两周时期,宴射礼逐步礼制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社会中上层时有举行宴射礼。宋代时,宴射礼迎来了鼎盛时期。主要表现在:从宴射礼的发展演变过程来说,宴射礼在宋代迎来了顶峰,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北宋初期,经历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这一阶段为宋代宴射礼最盛行的时期,也是宴射礼的实用化时期,宴射礼与宋
方言承载着一定的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又体现着方言的内涵。凉州地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特殊的方言习惯。近年来,对凉州方言本体的研究已渐趋成熟,对当地方言与民俗相结合的研究还有待补充和深入。论文以凉州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方言词语为研究对象,深入探求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并挖掘凉州方言词语与其民俗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两个角度对凉州方言民俗词语
体育舞蹈集健身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在体育和美育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自1890年传入我国,国内掀起体育舞蹈的热潮,体育舞蹈的传播速度飞快,随着全国各地各级各类体育舞蹈赛事的举办,以及近年来在综艺节目的热播,如今体育舞蹈变成了大家喜闻乐道的项目。比赛是体育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舞蹈比赛更是体育舞蹈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高等学校体育舞蹈锦标赛是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开设的竞赛,
丁玲和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两位女性作家,她们将自身丰富的女性体验与对女性群体的密切关注融为一体,以文本创作的形式对中国现代女性的解放问题进行探索。结合丁玲和萧红的女性经历,将之作为解读其作品的互文性背景,从两性、家庭和社会三个关系维度来分析她们女性意识在文本中的体现,可以发现丁玲和萧红对女性解放道路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思考:丁玲认为通过政治权力争取两性平等是实现女性解放的根本之途。对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