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助问题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jing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特别是从1999年起,全国高校扩大招生,在校生规模逐年增加,当前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已超过三千万。伴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5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用政府的力量,建立起了资助政策体系。但这并没有最终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面对的所有问题和挥之难去的心灵重压,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助问题,仍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这些学生能否正常完成学业,体现着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现阶段我国社会公平应当包括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分配合理和社会调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因此,应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一方面要面对学费、生活费的窘迫,另一方面又要忍受自卑与孤独所带来的焦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费增长过快超越部分家庭经济收入的原因,也有城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收入差异的问题,还包括天灾人祸等突发事件引起的变故所导致的后果。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助问题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社会及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助困措施和政策。特别是2007年5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了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解决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扶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成功经验相比较,我国在制度建设、投入力度、还贷方式、慈善氛围等方面还有明显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从政府层面看,经费投入不足、过程监督不力、部门协调不好;从社会层面看,银行贷款热情不高、助学义举不多;从高校层面看,困难学生难认定、困难学生心理难掌握、勤工助学难到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助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协同做好。本篇论文结合天津理工大学的具体案例,在分析存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策性思考:在政府责任方面,应加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助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解决困难生问题的专门机构,建立促进捐资助学的税收政策,调整助学贷款还款方式,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在学校责任方面,要完善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广开勤工助学渠道,注意物质资助与心理扶助相结合,加强困难生的就业能力培训;在学生责任方面,要增强诚信意识,增强自强自立意识。切实将中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助工作做好。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城市人群渴望寻求自然的环境来恢复身心健康,森林作为集聚氧气、阳光、适宜温度、良好自然环境的空间,成为人们首选的场所,因此
民防通信警报,是指通过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和发放各种警报信号,起到战时报知和指挥群众进行防空袭斗争的通信保障作用。其战时防护效果不仅依靠建设,更有赖于平时的管理。我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众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强,这就使独立学院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迄今为止,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00余所,在校生逾200万人。伴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
妊娠期高血压是一种孕期特有的并发症,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主要原因.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终止妊娠仍为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案,且不良妊娠结局如母体器官受累、早产、小
高质量就业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对国际常用就业质量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工资水平、就业充分、就业稳定
学位
本文首先对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和供给方式进行了分析,由于其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且具有私人产品部分特征,因而理论上可以采用市场供给。在实践上,我国目前各地和其他
城市化概括地讲,是指居住在市、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过程,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市、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人口向市、镇集中,市、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
随着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数字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科技迅速发展,新的媒体环境逐步到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