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弯曲河流滨河植被增强河岸稳定作用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xiao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源区滨河植被覆盖度高、地下根系发达的区域,普遍具有稳定发育的弯曲河流。滨河植被的良好发育对抵抗水流冲刷、减少河岸坍塌、提高河岸稳定性、维护和恢复水体生态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定量化研究曲流滨河植被对河岸保护的作用,深入分析河岸带高寒草甸植被对河岸的稳定作用机制,以位于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的黄河支流兰木错曲作为研究区,在对区内气候、地形及土体特性等调查分析基础上,主要开展了以研究滨河植被生物特征、优势滨河植物根系力学特性、滨河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力学特性、弯曲河岸崩塌机理及稳定性分析和曲流河道横向演变规律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通过开展野外布点观测试验、植被样方调查、原位剪切试验、原位拉拔试验、室内重塑根-土复合体试验、冻融试验及室内单根拉伸等诸项试验,量化分析了滨河植被根系抗拉特性、根-土复合体抗剪增强作用、河岸带安全稳定系数及植被根系作用下限制河道左右迁移等方面的作用,为深入分析曲流演变特征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为黄河源区河流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开展各项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沿河湾凸岸水平轴线方向,从河岸边至边滩中部,土体类型呈现粉土质砾→粉土质砂→粉土的梯度变化;土体含水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平均含水量为40.27%,土体平均密度为1.47g·cm-3。河湾两岸土体在0~45cm深度范围,土体平均密度和平均含水量分别呈增长和下降趋势。区内滨河植被类型主要为高寒草甸。河流凸岸植被发育受弯道水流冲淤作用影响,从河岸边至凸岸外侧,形成植被组成具有梯度变化、覆盖度和植物种逐渐增加的4个带,其植被呈现由水生植物向湿生植物、湿中生植物、中生植物的演替变化;凹岸植被组成较为均一,且无明显演替变化;(2)通过样方调查,计算各植被带植物重要值反映其优势度,第I、II带植被以湿生植物莎草科植物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重要值最高,发挥着主要的固岸作用;第III、IV带主要以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及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为优势植物;(3)通过在研究区河湾凹岸崩塌剖面开展4种优势植物根系的原位拉拔试验,平均抗拔强度大小依次为:线叶嵩草>青藏苔草>华扁穗草>金露梅;室内单根拉伸试验分析4种优势植物根系的抗拉强度依次为:金露梅>青藏苔草>华扁穗草>线叶嵩草,抗拉强度、抗拔强度与根径均呈幂函数负相关关系。莎草科植物线叶嵩草和灌木植物金露梅根系分别具有最高的抗拔强度和抗拉强度,为别为72.44MPa和31.19MPa;试验结果表明单根抗拉特性较强的植物在土体中同样具有较强抗拔强度,且根系与土体间的摩擦力较大。在区内河湾凹岸顶部,随裂隙宽度增加,穿过崩塌剖面的根系在河岸逐渐崩塌破坏过程中,根系抵抗破坏产生的变形能力逐渐减弱,其破坏速率越小,植物越能充分发挥其抗拉特性;(4)沿河湾水平方向,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随距河岸水平距离的增大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而在垂直方向上则表现出随深度的增加,抗剪强度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通过室内重塑直剪试验得出,当根-土复合体的根系长度为2cm时,其最优含根量为13%,根-土复合体的粘聚力达到峰值23.13k Pa;根-土复合体根面积比和根土体含水量与其粘聚力关联度最高,关联值分别为0.754和0.75。不含根试样和根-土复合体试样在20次冻融循环过程中,粘聚力总体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减小趋势,不同含根量的根-土体粘聚力降低幅度较不含根土体要低,表现出对温度冻胀变化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5)区内河湾凹岸由上层具有较大粘聚力的根-土复合层和下层由细砂向卵石夹砂层过渡的土体组成,是典型的二元结构河岸,绕轴崩塌是主要的一种崩岸类型。区内破坏块体的平均长、宽、厚分别为1.96±1.17m、0.70±0.22 m和0.56±0.25m。河岸垂向根系长度与破坏块体的厚度呈较好的对数函数正相关关系,根系长度与破坏体体积呈较好的幂函数正相关关系。根据悬臂梁的力学平衡原理,建立了悬臂块体的临界平衡方程,推导得出崩塌块临界宽度计算公式,并将WWM模型中的根系增强系数1.2修正为0.88,通过实例验算,河岸崩塌宽度为0.73m,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率仅为0.41%。通过计算2016年枯水期、冻融期、洪水期和落水期4个水文期2个选定河湾河岸稳定性,稳定系数分别为11.8、6.51、1.07和0.65。表明在洪水期时河岸处于临界稳定状态,落水期是研究区崩岸的强烈阶段;(6)通过空间定位测量,得到研究区5.2km弯曲河道位置变化数据,得出河湾横断面年际间的崩塌宽度为0.905m;通过对1995年和2014年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区内长约12km、宽约2km范围的河道迁移变化情况,在20年间弯曲河道呈有规律的左右迁移,弯曲河型保持良好,年平均迁移量为1.590m。对比20年时间尺度范围的遥感影像分析结果、GPS-RTK测量的年际间河岸崩塌宽度值0.905m、实测145个破坏块体平均崩塌宽度为0.703m及河岸平衡公式推导得出的崩塌宽度为0.725m,认为4种研究方法结果符合度较高,较好地对区内草甸型曲流的横向演变规律和年际间变化量进行了界定和验证。
其他文献
优化乡村发展布局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目标是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四川丘陵区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长江上中游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生产用地数量质量下降、生活用地无序混乱、生态用地破坏消失等问题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空间冲突失衡日益加剧,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格局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识
多铁性和低维阻挫系统是当前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的两个前沿热点。在多铁性材料中,多种序参量共存并相互耦合可使体系展现出丰富的磁电和磁弹效应;另一方面,由于晶体结构的低维性和磁阻挫效应,多铁性材料也可能具有简并的基态和新奇的量子激发态。因此,同时具有低维和阻挫特征的多铁性材料作为一类特殊的系统,已逐渐成为了研究多铁性与量子磁性相互关联的理想载体。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准一维螺旋自旋链结构的钒氧化物R
学位
高中生的个人意识觉醒,思维走向成熟,是建立完善三观的关键阶段,想要承担更多责任但却没有对应的能力,具备独立的思考和想法却稍显幼稚,正步入青春叛逆期的他们和家长、教师产生很多分歧与矛盾。家校共育是近年来教育事业中非常重大的突破方向,家庭和学校建立信息交互、活动协同、相互监督的协同教育机制,旨在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三观和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
传统的博士生教育主要为学术职业做准备,注重对科研能力的训练。但是,由于技术环境变迁、博士生教育规模扩张以及学术劳动力市场容量限度等外部原因,以及博士生个体主观入学动机、就业偏好变化等内部原因,各国博士毕业生尤其是工学博士就业,出现了向非学术界流动的趋势。面对这一现象,本研究以进入产业界就业的高校工学博士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部分企业雇主。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工学博士进入产业界后的工作内容和特征如何?产
肌内脂肪(IMF)又称为大理石纹脂肪,其含量决定了牛肉的质量评价等级。IMF沉积包括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以及脂质代谢等多个生理过程,而能够在以上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的基因在分子育种研究中备受关注。关于人类和小鼠的相关研究表明,Sirtuins基因家族参与细胞的诸多生物学过程,并在维持葡萄糖和脂质代谢平衡、调控胰岛素分泌和敏感性、促进脂肪动员、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由肥胖引起的巨噬细胞炎症等生
垂直起降无人机的出现弥补了多旋翼无人机续航时间短和飞行效率低的缺点,解决了固定翼无人机精准起降控制难的问题,可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农业低空遥感任务需求。本研究主要针对农业遥感需求进行尾座式垂直起降无人机的设计,针对无人机的水平飞行和垂直起降的气动布局进行结构优化,并针对无人机在大迎角下的气动特性和姿态转换方程进行研究,为尾座式垂直起降无人机姿态转换控制理论提供依据,同时进行了结构参数与续航时间关系模型
动物出生后的肌纤维数量保持稳定,肌纤维肥大是骨骼肌质量增加的主要决定因素,最终影响肉品质和风味。SMAD家族蛋白(SMAD1-8)是一类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蛋白,直接参与TGF-β超家族多个成员的信号转导,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及凋亡等过程。研究发现SMAD1、SMAD5、SMAD8通过参与BMP信号通路对肌肉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正调控作用。通过在成年鼠骨骼肌细胞中敲除SMAD1/5/8基因,两周后
葡萄(Vitis)因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栽培种植。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酿酒葡萄栽培的优质产区和主产区,如美国加州、中国西北、南澳大利亚、南地中海等地区,这些产区降雨量少、日照充足,为酿酒葡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干旱已成为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葡萄应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发现转录因子(如W
玉米是全球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玉米根系是植株形态构成的关键器官,根系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玉米根系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是根的主要生理作用,此外,玉米根系是提高玉米逆境胁迫的有效器官,在抗倒伏性、抗旱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玉米根系的遗传机制,挖掘根系形态建成的优异等位基因,进而通过分子育种手段改良现有品种根系性状,提高营养利用效率及抗逆境胁迫能力,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