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SD-OCT)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行三通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剥除联合眼内12%C3F8(perfluoropropane,全氟丙烷)填充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探索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视力的关系。2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SD-OCT)观察单眼特发性黄斑裂孔对侧眼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变化规律,测定对侧眼发展为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idiopathicfull-thickness macular hole,IMH)的发生率从而推测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的情况与黄斑裂孔形成的关系。方法:1观察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40例40只眼,全部行三通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剥除联合眼内气体填充术以及术后面朝下低头位数天,术后黄斑裂孔均解剖位置上闭合。术前眼部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 IOP)、裂隙灯显微镜(slit-lamp biomicroscopy)、双目间接眼底镜、SD-OCT,并在术后1、3、6个月行BCVA、眼压和SD-OCT检查。应用SD-OCT测量IMH患者黄斑中心小凹厚度(foveal retinal thickness)、黄斑中心凹周围视网膜厚度(parafoveal retinal thickness,PRT),光感受器层缺失直径并观察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学改变,分析其与术后视力的关系。22009年4月份-2011年12月份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并经SD-OCT检查诊断为单眼全层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对侧眼78例(78只眼),并对其进行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显微镜、双目间接眼底镜、SD-OCT。依据其初诊时SD-OCT检查所示玻璃体与视网膜的关系将其分为四型:第一型:无黄斑区玻璃体后脱离患者27例(27只眼);第二型:黄斑周围玻璃体脱离且伴有玻璃体黄斑中心凹粘连的患者23例(23只眼);第三型:对侧眼有玻璃体黄斑牵拉患者18例(18只眼);第四型:黄斑区玻璃体完全后脱离患者10例(10只眼)。在其初诊后1、3、6、12、18、24月,以后每隔6个月行BCVA和SD-OCT检查。记录各组发生黄斑裂孔的人数,在观察24个月后计算总体黄斑裂孔的发生率及各组黄斑裂孔的发生率,从而分析比较各组黄斑裂孔发生率是否有所不同。结果:1术后1、3、6月平均黄斑中心小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77.30±114.49μm、221.90±75.67μm、222.18±76.30μm,经统计分析,术后1月黄斑中心小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后3月、术后6月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t=4.906,P<0.05; t=4.690,P<0.05),术后3月与术后6月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042,P=0.967>0.05)。术后1、3、6月平均黄斑中心凹周围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29.76±5.95μm、328.84±4.71μm、328.85±5.71μm,对这三个月的黄斑中心凹周围视网膜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0例黄斑裂孔患者(40只眼)术后有21只眼发生DONFL现象,其发生率为52.5%(21/40)。术后6个月黄斑区IS/OS层缺失直径与BCVA有关(R=0.985,P<0.05)。术后黄斑区U型闭合视力最好,V型闭合视力次之,W型闭合最差。IS/OS层与ELM层缺失直径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趋向于闭合,内层视网膜囊性区域(intraretinal cystoid spaces)也逐渐消失。2在对78只单侧黄斑裂孔患者的对侧眼进行观察随访24个月后,其中18只眼玻璃体与视网膜的关系发生改变。这18只眼中的12只眼发展为全层黄斑裂孔,总体黄斑裂孔发生率为15.4%。第一型:无黄斑区玻璃体后脱离患者27例(27只眼),0只眼发生黄斑裂孔,其黄斑裂孔的发生率为0;第二型:黄斑周围玻璃体脱离且伴有玻璃体黄斑中心凹粘连的患者23例(23只眼),其中3例出现黄斑裂孔其黄斑裂孔的发生率为13.0%;第三型:对侧眼有玻璃体黄斑牵拉患者18例(18只眼),其中9例(9只眼)发生黄斑裂孔其黄斑裂孔的发生率为50%,5例玻璃体黄斑牵拉未发生改变,4例(4只眼)玻璃体黄斑牵拉解除发展为完全玻璃体后脱离;第四型:黄斑区玻璃体完全后脱离患者10例(10只眼),其中有0只眼发生全层黄斑裂孔,其黄斑裂孔的发生率为0。对各组间黄斑裂孔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其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黄斑裂孔术后黄斑中心小凹视网膜厚度有一过性的增长,而黄斑周围视网膜的平均厚度不存在此种现象,考虑其可能与外层视网膜水肿有关。2DONFL现象可能也与内界膜剥除术后黄斑区水肿有关。3IS/OS层的缺失直径与视力的恢复有关。4术后黄斑区U型闭合视力最好,V型闭合视力次之,W型闭合最差。5玻璃体黄斑牵拉和黄斑中心凹周围玻璃体不全后脱离为黄斑裂孔发生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