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F6对胃癌发生发展机制的初步探讨

来源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6946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gastric carcinoma,GC)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36种癌症类型中均居第三位。目前主要采用手术结合放化疗,依据病人具体情况定制个体化治疗,但由于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胃癌的预后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现有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及其复杂,由多基因、多因素、多步骤参与,需从分子及基因水平进一步探索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以期提供新的治疗生物标记物和靶标。真核翻译起始因子6(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6,eIF6)是真核翻译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在翻译起始过程中具有抗结合特性,能阻止60S核糖体亚基与40S核糖体亚基过早结合,并参与核糖体生成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eIF6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过表达,很可能是一种促癌基因,但eIF6在胃癌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旨在初步探讨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中eIF6的作用和功能,进而为胃癌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IF6在人胃癌组织芯片HStm A180Su08~M~047中的表达情况。结合病史资料,分析eIF6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各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2.利用RT-q PCR、Western Blot实验从HGC27,SGC7901,AGS,MGC803,BGC823五株细胞株中筛选出eIF6 m RNA水平及蛋白表达均较高的细胞株AGS和MGC803。3.利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从三条eIF6基因si RNA片段中筛选出干扰效率高的si RNA-2和si RNA-3。4.利用si RNA转染技术建立沉默eIF6的胃癌细胞株AGS和MGC803。利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沉默eIF6对胃癌细胞AGS及MGC803包括体外增殖能力、集落克隆能力、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在内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5.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沉默eIF6对胃癌细胞株AGS和MGC803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沉默eIF6对胃癌细胞株AGS和MGC803细胞周期蛋白B1(Cyclin B1)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分析结果显示:eIF6蛋白在癌组织的表达强度高于癌旁组织(P<0.001),证实eIF6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eIF6表达水平仅与p TNM分期有统计学相关性(P=0.007),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无远处转移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2.CCK8实验检测结果显示:沉默eIF6后,检测24h、48h、72h、96h四个时间点各组细胞的OD值。沉默组AGS/MGC803细胞OD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沉默eIF6基因能够降低胃癌细胞体外增殖能力。3.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沉默eIF6后AGS/MGC803细胞株细胞集落形成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提示沉默eIF6基因可以降低胃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4.划痕实验结果显示:沉默eIF6后AGS/MGC803细胞株较对照组24h、48h的迁移率降低,提示沉默eIF6可以降低胃癌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沉默eIF6基因后的AGS/MGC803细胞株穿过小室的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提示沉默eIF6可以降低胃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6.流式细胞仪检测沉默eIF6后AGS/MGC803细胞株结果显示:沉默eIF6将胃癌细胞AGS/MGC803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此时细胞中周期蛋白Cyclin B1水平,发现其表达下降,提示沉默eIF6可通过将AGS/MGC803细胞阻滞在G2/M期来抑制细胞分裂从而降低其增殖能力。结论:1.eIF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其表达水平与p TNM分期有关,与其它临床病理参数无关。2.沉默eIF6基因能抑制胃癌细胞株AGS及MGC803体外增殖、迁移及侵袭的能力,推测eIF6基因在胃癌发挥促癌作用。3.沉默eIF6基因能将胃癌细胞株AGS及MGC803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周期蛋白Cyclin B1的表达水平下降。
其他文献
目的:近年来,进展期肺癌的治疗方式有所转变,逐渐以免疫治疗为主,其它方式为辅的联合治疗方案。随着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相继在本土应用,尤其以抗PD-L1及其受体的药物表现出的抗肿瘤效果明显,使得癌症患者不断受益。早期临床探索发现,抗PD-L1及其受体药物具有明确的抗肿瘤活性、良好的免疫诱导反应等特点。但随着治疗的不断深入,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逐渐凸显,有些反应甚至是致命性的。我们知道肿瘤有其复杂且独特的肿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的发生情况,研究榄香烯(Elemene,E)对TACE术后介入栓塞综合征(Postembolization syndrome,PES)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本研究分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及其他相关临床因素的评估,来预测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存
目的:利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抗体与IRDye800CW荧光染料制作新型荧光靶向探针,对人离体肝癌组织进行荧光成像,探讨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对肝癌GPC3表达程度的检测效率,以及荧光强度与肝细胞肝癌组织学特点及患者手术预后之间的关系。通过荧光靶向探针结合近红外荧光技术检测GPC3,为肝细胞肝癌的手术治疗及术后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目的:制备负载去甲斑蝥素(NCTD)的纳米粒及构建共载去甲斑蝥素纳米粒(NCTD-NPs)和阿霉素(Dox)的温敏性水凝胶体系,并通过体外、体内实验研究该体系对肝细胞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本研究通过ε-己内酯的开环聚合反应制备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CL-PEG-PCL,PCEC),再以PCEC聚合物作为载体,采用薄膜分散的方法制备NCTD-NPs。然后将NCTD-NPs与Dox一起包封在
目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虽然儿童ALL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达到80%,但是仍有10%~20%患儿因为复发而影响预后。近年来有多项研究表明micro RNA(miRNA)异常表达与儿童ALL复发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应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循环中miRNA对AL
目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儿童ALL的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达到81%,但仍有15%-20%的复发率,且一旦复发,治愈率不足40%。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耐药是ALL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Micro RNAs(MiRNA)是约22个核苷酸的小
目的: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64例Ⅰ型子宫内膜癌(EC,Endometrial carcinoma)患者在手术治疗中实施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FS,Frozen section)的结果,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术中FS的在识别Ⅰ型EC患者肿瘤细胞等级、癌灶侵犯子宫肌层深度、癌灶是否侵犯宫颈间质的符合率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并初步探讨可能影响Ⅰ型EC患者术中FS检查符合率的临床因素。反映术中FS在Ⅰ型EC患者
目的通过人成纤维细胞与人乳腺癌细胞及人乳腺正常上皮细胞进行共培养,模拟“种子”与“土壤”的肿瘤微环境,观察间质中主要成分成纤维细胞对肿瘤及上皮细胞生长与分化的影响,分析成纤维细胞生理生化的改变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探讨成纤维细胞相关生理生化改变作为肿瘤筛查、诊断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达到将肿瘤预防哨点监测的“关口”前移的可行性。方法(1)将人成纤维细胞(CCC-ESF-1)与乳腺癌细胞株(MD
目的:乳腺癌在女性的任何年龄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年轻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不同的国家报道中存在较大差异。年轻的女性患者是一类特殊且并不罕见的群体,这些患者面临着一些在中老年妇女患者中不存在的具体问题,其生物学特性、临床病理特征、同侧复发风险、对侧再发风险及死亡风险均不同于后者。遗憾的是有关年轻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生物学行为和最佳治疗策略的证据和认识是不足的。本研究拟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年轻乳腺癌的生物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