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加工品质改良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小麦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麦品质改良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和重要,小麦胚乳蛋白是影响小麦加工品质性状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了解小麦胚乳蛋白对加工品质性状的影响及其分子基础,为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对加速我国小麦品质育种和优质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在麦谷蛋白5个基因位点(Glu-A1、Glu-B1、Glu-D1、Glu-B3和Glu-D3)上均含不同等位基因的小麦品种99G45和京771及Pm97034和京771杂交F9代共164个麦谷蛋白纯合系,及228个中国推广普通小麦品种和高代育成品系为试材,研究了麦谷蛋白Glu-1和Glu-3位点基因等位变异对籽粒蛋白、湿面筋含量、Zeleny沉降值和SDS沉降值间的关系;本研究还利用小麦A、B和D基因组中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基因特异引物,通过PCR方法克隆了1个Glu-A3位点和3个Glu-B3位点LMW-GS基因片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等位基因对品质造成差异的分子基础;另外,本研究对中国近年推广的部分品种和育成的高代品系资源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现将主要研究结果简述如下:1.对来自三个麦区的148份材料的醇溶蛋白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麦区醇溶蛋白模式具有较大差异。在ω区,A7、B、E、F、G、J、P、Q、S和U仅存在于西南秋播麦区;A3、M、N、R、W和X仅存在于黄淮特种麦区;K仅存在于北方冬麦区;A6是北方冬麦区出现频率最高的带型模式,而西南秋播麦区中D出现的频率最高。ω-区的A3、C、H、M和X几种模式是以前国内外未曾报道的。且初步确定,这些模式对品质性状具有正效应。至于γ区,A、B、D、E和F在各区均有出现,其中B和E在各区出现的频率都很高,在26.1-39.6%之间。相反,H仅出现在黄淮特种麦区,J仅限于西南秋播麦区。对于β-区醇溶蛋白,B型模式在所有区中都相当高,而模式A仅存在于第三区.对于α-区,模式A在Ⅲ区而模式D在Ⅱ区出现的频率很高。1BL.1RS易位系在中国小麦品种中出现频率高达41.2%,在I, II和Ⅲ麦区的出现频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