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专性病原真菌安徽虫瘟霉的黍米培养及其培养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mi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是仅见于我国的蚜虫专化性病原真菌,属于虫霉目(Entomophthorales)的虫霉科(Entomophthoraceae)。安徽虫瘟霉常在秋冬季引发长江中下游地区菜蚜种群的流行病。寄主专化性虫霉一般对营养条件要求比较苛刻,其侵染体的繁殖相当困难,阻碍着虫霉作为害虫生防真菌资源的利用研究。安徽虫瘟霉虽可分离培养,但同其它寄主专化性虫霉一样,其侵染体很难大量繁殖。针对这一技术难题,本研究尝试建立了安徽虫瘟霉侵染体的黍米培养技术体系,并对培养物进行了产孢潜能、杀蚜活性评价以及贮存条件的摸索。主要研究结果概述如下: 黍米培养物及产孢潜能 采用俗称黄米的黍米(Panicum miliaceum)作为营养基质,对安徽虫瘟霉ZU1102菌株进行直接固体培养。将SEMA平板培养的半个菌落挑碎,移入3mL萨氏培养液中振荡混匀,再倒入干重15g、经灭菌后适度熟化、含水量为45%的黍米中,充分混匀后瓶口加盖可透气瓶塞,在20℃和12L∶12D的温光条件下静止固体培养15天,从第3天起隔天从中取样,采用自行设计的采孢装置精确定量测定米粒的产孢潜能。黍米培养物的产孢潜能因培养天数不同而异,以培养7天的产孢量最大,达到13.0×104个孢子/粒,产孢持续时间长达6天。相对于新鲜的病死成蚜2.5×104个孢子/头的产孢量和仅60小时的有效产孢时间,培养5~11天的黍米培养物的产孢潜能高出4.2~5.3倍,持续产孢时间延长2倍以上。结果表明,安徽虫瘟霉黍米培养物的产孢性状与该菌侵染致死的蚜尸相同,单颗米粒培养物相当于天然蚜尸的模拟物,但产孢潜能和持续产孢时间远优于天然蚜尸。 黍米培养物的侵染性及毒力 用培养7天的安徽虫瘟霉黍米培养物作为侵染源对桃蚜(Myzus persicae)2~3龄若蚜进行7.9~134.9个孢子/mm2共9个剂量的孢子浴接种,所获数据很好地拟合了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接种后第5~7天的LC50依次为59.8、39.5和33.5个孢子/mm2,LC90依次为354、234和198个孢子/mm2。在57.7~134.9个孢子/mm2的接种剂量范围内,致死中时LT50从5.1天下降到4.3天。结果表明,安徽虫瘟霉的黍米培养物具有菌种对寄主固有的侵染性和毒力。 黍米培养物的贮存 虫霉培养物保存的难度较大。安徽虫瘟霉黍米培养物能否在常规条件下贮存,是黍米培养技术的重要环节。将培养7天的安徽虫瘟霉黍米培养物分装到100mL小烧杯中,分别进行报纸封口(处理1)、保鲜膜封口(处理2)和加变色硅胶
其他文献
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社交平台,因其信息流通速度快、信息内容丰富、人群覆盖面广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加入,这使得微博在舆论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有很多微博是围绕同一相关事件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各种信息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使人们无法直接应用这些信息。而往往人们只是关心所兴趣的信息,则需要提取出这些信息出来。然而只知道观测到混杂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近年来,将超宽带技术应用于无线移动通信成为研究的热点。超宽带信号潜在的优势在于精确的定位,其精细的时间分辨率大大改善了多径衰落现象;极宽的传输带宽带来多路接入能力;极低
网络多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这得益于两个方面:多媒体技术促进了计算机的人性化,而网络技术促进了计算机的普及化。流媒体技术是网络和多媒体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国际标准和基础研究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抗体检测可用于评价人和动物免疫功能的指标,对于有关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基于可重复使用的免疫磁珠技术,抗原表位分析预测技术,多肽合成及筛选技术,建立了一种简捷快
多倍体是植物和一些动物进化的一个普遍现象。通过种间或属间远缘杂交,和杂交事件之前或之后的基因组加倍而形成异源多倍体的途径是高等植物物种形成的主要方式之一。尽管它
随着数字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以及节目源的逐渐丰富,人们不再满足于像传统电视广播一样只是被动地接收节目,视频点播、有线宽带等增值业务越来越受到数字有线用户的青睐。因此,在
关系抽取技术能够从自然语言里抽取出具有某些关系的实体对,从而方便人们快速查找这些知识。同时,它能帮助人们将海量的文本信息中蕴含的关系自动抽取出来,重新构建成易于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