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地区村镇绿色居住环境建设框架体系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mingw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村镇发展已成为我国实施的“十二五”规划中下一阶段国家建设发展的重点。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等方针和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村镇居住环境建设研究已经成为各学科领域近年关注的热点,然而针对严寒地区村镇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也缺乏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导致村镇建设盲目效仿城市,造成传统文化和村镇特有空间逐渐消失,破坏村镇居民原有生活生产,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展开了对严寒地区村镇绿色居住环境建设框架体系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深入对严寒地区村镇绿色居住环境建设框架体系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当今村镇建设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的基础研究进行解析,进而展开对生态住区规划、村镇人居环境建设、绿色村镇相关建设框架研究以及村镇居住环境生态绿色化发展进程的详细阐述。此外本文按照地缘位置将严寒地区村镇分类,按照不同类型的村镇进行居住环境特点的分析。进而通过典型案例将不同类型村镇的居住环境现状进行解读,分析总结出严寒地区村镇居住环境的主要问题。并将严寒地区村镇居住环境绿色化建设的优劣势进行总结。最后,总结严寒地区村镇绿色居住环境建设影响因子,通过对实际案例中严寒地区村镇居住环境现状问题的梳理和归纳,将建设框架构建为七个体系的设计,分别为绿色建筑体系设计、绿色景观体系设计、绿色公用设施体系设计、绿色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设计、绿色交通体系设计、绿色软环境体系设计以及绿色产业体系设计,并进行体系交叉部分的整合阐述,涵盖了村镇居住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该框架的构建针对严寒地域特征、面向村镇层级的绿色居住环境建设,结构严密、指导性强、框架体系间相互联,为今后地域性村镇绿色居住环境指标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此外,还总结了实施途径及管理制度。为城乡统筹下严寒地区村镇绿色居住环境的建设提供指导和依据,为村镇居住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其他文献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以开埠为起点,主动或被动地开始了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传统居住形态在西方文化的强势侵袭下衍生出了适应性的近代“里”式居住形态
我国正在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体育场馆建设的高峰,其原因是三个重要的城市事件的发生,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及2011年深圳世界大运会。在这股潮流当中,我
我国的住宅建筑曾经大量采用过架空屋面平屋顶形式。选用这种构造方式的平屋顶经过长期使用后,在现在看来既不利建筑物防水、防寒处理,建筑物屋顶的形式也显得相对单调,屋顶色彩
建筑设备技术的进步,在提高建筑对不同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同时也加大了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削弱了建筑的地域性特点;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能源日益枯竭,人们对绿色建筑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设置了一系列奖项以鼓励和刺激建筑设计的发展。某些奖项的连续性、权威性、稳定性、时效性的特征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   本文
北京路自古以来就是广州的城市中心,具有超过两千年的发展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广州市的代表和象征。北京路商业区是广州市的传统商业区之一,随着城市发展重心的东移,原来以北京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征之一,是大城市优先并快速发展,其结果是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过度密集,已经影响到大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为了解除发展的空间束缚,相当数量的大城市都进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区是城市公共活动和步行城市生活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论文基于公共活动中心区步行城市生活整合的机制和潜能,提出了从步行城市生活及其整合切入的公共活动中心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以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FOA等为代表的一批建筑师,在西方掀起了一股新的建筑浪潮,这股浪潮以建筑与场地同质化作为基本取向,利用新
道路交通噪声是影响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我国城市交通设施不断发展,汽车容量高速增加,许多已建或待建的城市道路、快速路等的交通噪声影响严重,使道路两侧居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