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对羚牛栖息地利用影响及保护管理建议——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来源 :绵阳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尤其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响应。建立自然保护区(地)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其中珍稀物种的方式。但保护区的有效性正在经受着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为干扰的考验,如我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区域正在面临着严重的放牧干扰,在这些区域中,有的保护地已经进入国家公园管理序列,但对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因子仍缺乏充分的识别与评价。王朗保护区属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分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面临着严重的放牧干扰,因此我们选择王朗保护区作为研究区域,研究放牧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并提出相对应的保护管理建议。这一研究将更有针对性地对羚牛保护和社区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制定更为有效的保护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在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选择羚牛及牲畜活动集中的区域布设动物活动痕迹调查样线和红外相机样线,通过对比羚牛及牲畜对环境因子的选择偏好,揭示二者对栖息地选择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对羚牛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MaxEnt模型对羚牛及牲畜的潜在分布空间进行预测,并利用王朗保护区2014年的羚牛数据与我们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牲畜对羚牛的空间选择造成的影响;结合唐家河保护区(无牲畜干扰)的红外相机数据与王朗(有牲畜干扰)数据进行羚牛季节性海拔分布对比研究,探究了牲畜干扰对羚牛季节性海拔迁移的影响;我们在每台红外相机前布设对应的人工盐场,监测了牲畜对羚牛利用盐场资源造成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分析了牲畜对保护区其他野生动物造成的干扰。最后,本文通过对王朗保护区放牧对羚牛空间利用影响的研究结果,对今后羚牛的栖息地保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管理建议。研究结论如下:
  (1)牲畜占据了低海拔、缓坡、地形起伏小、近水源、植被丰盛的高质量的栖息地,相较于牲畜,羚牛则主要在活动在栖息地组合质量较差的区域;牲畜主要占据中低海拔段,羚牛主要在中高海拔段活动;MaxEnt的建模结果表明,羚牛与牲畜的潜在分布区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牲畜出现的区域羚牛出现的概率很小;与2014年相比,2019年羚牛活动的栖息地质量逐渐恶化,羚牛更偏向于海拔更高、坡度更陡、距水源距离更远、地形起伏度更大和植被覆盖率更低的区域活动。因此,我们推测牲畜的种群和数量的大量增加可能改变了羚牛的栖息地选择。
  (2)根据王朗和唐家河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数据对比显示,王朗的羚牛分布海拔远高于唐家河保护区,且两个保护区羚牛季节性海拔分布特征明显不同:王朗保护区羚牛在春季时海拔分布最高,而唐家河保护区羚牛则是在夏季时海拔分布最高,春秋季时最低。因此,我们推测羚牛的迁移规律的改变与牲畜不断增大的数量和不断扩大的活动范围有关。
  (3)盐分是稀缺的生存资源,分布局限,更能体现出羚牛和牲畜在资源利用上的冲突。相较于牲畜,羚牛利用的盐场数量和独立有效照片都更少,但羚牛及牲畜对人工盐场的利用时间强度并无显著差异,因此我们推测,羚牛对盐场的需求程度与牲畜相同,但对盐场的实际利用强度小于牲畜。根据我们的研究,羚牛利用盐场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秋季和冬季对人工盐场的利用明显低于牛和马;羚牛对盐场利用的日活动高峰均在夜间,白天是低谷期,而牲畜则刚好相反;且羚牛与牲畜从未同时对同一盐场的进行利用,利用时间间隔也只少在1天以上。羚牛对盐场的利用在空间海拔分布上显著高于牛和马,且在同一条沟系中,羚牛对牲畜使用过的盐场利用率都极低,并对远离牲畜集中利用区的其他盐场利用程度较高。因此我们推测,羚牛和牲畜在盐场利用上出现了时间上的分化,可以理解为羚牛的主动回避和调整,同时在对盐场的空间利用中,羚牛对牲畜也产生了相应的回避行为。
  (4)牲畜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主要集中在3000m以下的低海拔区域,在这些牲畜活动集中的区域,野生动物较少出现。中华鬣羚、毛冠鹿和野猪这些集中活动在低海拔地区的有蹄类是保护区中受威胁程度相对较强的野生动物。
其他文献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土地面积约18.74万km2,是我国重要的黑土地保护区,也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吉林省是我国玉米主产区,近五年玉米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的70%,总产量接近75%,根据地形、气候和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吉林省一般划分为三大生态区域,即东部湿润山区、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三个区域的玉米产量、肥料利用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学位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59%,降雨引起的地表径流极易造成坡耕地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氮磷含量逐渐减少,造成河流、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秸秆还田可提高地力,坡耕地秸秆覆盖也可以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本研究提出顺垄秸秆整株覆盖技术,分析自然降雨条件下,东北黑土区不同坡度(3°、6°、9°)和不同种植模式(常规模式CG、秸秆覆盖模式FG)在玉米种植区域中氮磷在地表径流和土壤中的迁移特性,为
学位
恩诺沙星(Enrofloxacin)是动物专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环境中不易分解,随着使用量的增加,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如何有效去除环境中残留的恩诺沙星值得探讨和研究。  本研究以恩诺沙星为目标污染物,通过吸附试验确定玉米秸秆生物质炭(BC)的最佳制备条件,利用金属溶液(FeCl3、ZnCl2)和酸碱(H3PO4、KOH)浸渍处理制备铁改性(FBC)、锌改性(ZBC)、酸改性(HBC)和
氮素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之一,施入到土壤中的氮肥除被植物吸收利用外,多余的将残留于土壤环境中通过淋溶、径流、氨挥发等多种途径损失,其中氮的化合物尤其是离子态的氮迁移活性较高,已经严重威胁到农田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的安全。土壤酸化是土壤退化的重要表现之一,近些年,保护地种植范围持续扩大,为增加作物产量,采用了过量的化学肥料施用及不恰当的种植模式和管理模式,导致保护地种植区土壤酸化日趋严重,酸
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渐突出,重金属通过污灌、雨水径流等方式进入土壤,由于重金属在土壤中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逆性,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逐年累积,甚至达到严重污染的程度,因此,找到快速有效防控和修复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方式尤为迫切。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拉恩氏菌LRP3发酵液,研究了其在离子共存时对Cu和Pb的磷酸盐沉淀作用以及对金属离子的去除
微生物可以通过诱导形成Pb的碳酸盐沉淀而降低土壤有效态Pb含量,达到修复土壤重金属的目的。但是目前重金属的碳酸盐矿化技术主要是基于产脲酶菌对尿素的降解,而大量尿素的添加存在着面源污染的风险,甚至还可能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本文旨在分离出一株抗Pb的非产脲酶碳酸盐矿化菌,通过进一步研究该菌株在不同代谢方式下对Pb的矿化特征、对Pb污染土壤的矿化修复效果及含Pb碳酸盐沉淀的稳定性来评估菌株在Pb污
学位
了解耕作土壤酸碱特性及其酸碱缓冲性能,揭示其影响因素,能够为耕作土壤的改良培肥、科学施肥以及土壤酸碱化防控等提供理论依据,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在对土壤酸碱缓冲性能测定方法参数条件优化的基础上,以吉林省三种典型黑土地耕作土壤,黑土、黑钙土及白浆土为研究对象,探究三种类型耕作土壤酸碱缓冲性能,并通过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探讨土壤内在性质对土壤酸碱缓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一、在借鉴前人研究
在工业化制造、科学研究等过程中产生的剧毒重金属Cr(Ⅵ)废水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类的生存环境,严重危害动植物以及人类自身的安全性。随着国家对重金属排放标准的提高,人们对Cr(Ⅵ)污染日渐重视,因此找到一种合适的去除Cr(Ⅵ)的方法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去除Cr(Ⅵ)方法众多,包括吸附法、膜分离法、离子交换法等。膨润土因具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吸附效果良好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污废水的吸附治理,然而由于
学位
伴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污水处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污水厂中,常规水质指标、溶解氧(DO)、pH等在线监测仪应用广泛,其在反映污水的处理情况时具有良好的优势,但在对污水厂生物处理工艺的预测与控制中,常规水质指标与DO、pH等参数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与关联性,难以实现对生物处理工艺的精准预测与控制。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作为污水处理的功能主体,微生物活性参数三磷酸腺苷(A
学位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作为长江黄河上游及我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全省乃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地位至关重要,其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游长江黄河的水质状况。为解决示范区大多数村落居住分散、经济条件较落后、污水处理管网修建难度大和污水处理普及率不高,且因冬季低温及工艺选择不合理,导致已建污水处理设施冬季出水氮磷不达标等问题。针对示范区的特点,因地制宜,提出适合于该区域经济高效的散户型生活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