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建模与SOC估计研究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baotong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促使世界各国对电动汽车的研发越来越重视,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锂离子电池因其无污染、比能量高、无记忆效应等优势,已得到广泛应用。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简写为SOC)的估计是整车管理的基础,其对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提高整车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基于RC等效模型,重点研究SOC估计方法,采用基于滑模观测器(Sliding Mode Observer,简写为SMO)的方法、基于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简写为RBF)神经网络观测器的方法、基于先进汽车仿真器(Advanced Vehicles Simulator,简写为ADVISOR)的方法对SOC进行估计和对比验证,实现了较好的估计效果。所做工作包括:第一,对目前常用的SOC估计方法和等效电路模型进行归纳和和比较,并深入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及性能指标,建立了本文的RC等效模型,由脉冲电流放电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获取了模型参数,结果表明本文所用的等效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电池特性,精度较高。第二,设计了一种具有新型切换函数的滑模观测器对SOC进行估计,利用新型切换函数来替代传统的滑模观测器中的符号函数,利用Lyapunov理论证明了所设计观测器的稳定性,并与传统滑模观测器进行仿真对比,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抖振,并且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显现了改进的滑模观测器的在估计方面的优势,实现了良好的跟踪性能。第三,设计了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观测器的SOC估计方法,采用模型中的电压估计值作为神经网络观测器的输入参数,输出系统干扰的估计值,进而计算得到电池SOC的估计值,采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了神经网络权值向量的自适应律,验证了所设计的观测器的稳定性,实现了对未知状态的估计以及干扰的逼近,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最后,引入了ADVISOR仿真环境,选取两种道路工况进行模拟,基于ADVISOR所提供的电池数据进行了SOC估计的仿真实验,验证了SOC估计算法在实际驾驶工况中的估计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驾驶工况下,两种方法均能实现对SOC的估计,通过与参考值的比较,估计误差最终稳定在3%以内,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广义预测控制算法(GPC)具有鲁棒性强、能够有效克服系统滞后的优越特性,因此其在工业过程控制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的应用,但是现有的广义预测控制算法大多是针对线性系统的,而复
当代社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在寻找新能源的同时,节能也是非常关键的。工业能耗一直是各国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2009年,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1.3%,因此迫
在塑料薄膜制造行业中,厚度是最重要的物理指标。薄膜厚度的均匀性直接关系到产品使用性能、等级品率及产品的销售价格。对于包装薄膜POF,例如餐具的包装膜,在受热收缩时薄的
配电网络重构作为改善配电网络运行结构、降低网络损耗、提高网络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电力自动化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设计和开发了基于嵌入式系统的配电网络重构模拟实验平台,用于验证配电网络重构算法和模拟重构执行过程,对于配电网络自动化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从理论上分析配电网络重构的研究对象及其拓扑结构,对嵌入式配电网络重构模拟实验平台进行功能和需求分析,提出系统的设计流程和设计理念。根据ARM+FPGA
青藏铁路的建成与通车,结束了雪域高原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使内陆与西藏大规模的人员往来及货物运输更加快捷、经济、安全和高效。由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高寒缺氧,加上青藏铁
车间调度作为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其目的是合理安排生产过程中现有的各种资源,以满足某些特定的性能指标。柔性作业车间调度是一类复杂的Np-hard问题,由于减少了机器唯一性限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其中的群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群机器人系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较好的鲁棒性,并且系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射击训练的信息化水平也越来越高。目前,国内外出现了多种采用不同工作方式的自动报靶系统,这些系统虽然弥补了人工报靶效率低易受主观影响的不
作为目前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具可视化、高速、低成本、无辐射危险和非侵入性等优点。然而,现有电阻层析成像技
智能建筑是为了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建筑物内的功能、环境和高效率管理要求而产生的。建筑物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者之一,建筑能耗在整个能源消耗中的占比重越来越大,通过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