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偶之家》和《伤逝》的比较中看鲁迅与易卜生的“个性解放”观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FL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鲁迅的《伤逝》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两部作品的比较中,去探讨两位伟人在“个性解放”观点上的异同。  鲁迅和易卜生都是以女主人公“出走”的方式,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对人类命运的探索和关切。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问题剧的典范之作。主人公娜拉对资产阶级专制家庭的反抗以及她背叛家庭走上社会的开放式结局,充分体现了易卜生注重人的精神反叛、个性解放高于一切的文学政治主张。虽然时代的局限使易卜生没能明确地为娜拉指明道路,但19世纪的欧洲社会环境,无疑为她的出走提供了种种可能性。  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是符合人性的良好愿望。鲁迅在赞扬它的同时,亦发现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强大势力面前的软弱和局限。《伤逝》揭示了社会环境、经济生活、人性弱点、个性差异、对封建传统文化的不自觉皈依等等使“个性解放”在中国难以实现的综合因素。反抗归于失败,出走回到原点。鲁迅用子君走向死亡为《伤逝》设计了一个封闭式的结局,表达了他对“五四”青年们、尤其是女青年的深切关注,反映了他对近代中国黑暗社会现实的超前的清醒意识和绝望的情绪。  因此,本文认为:《伤逝》是对《玩偶之家》在近代中国巨大影响的一个回应,而不是对《玩偶之家》的超越。它们是作者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个性解放、女性独立问题不同的思考,因而两部作品呈现出上述迥然不同的结局。
其他文献
“回到自然”是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初德国思想界流行的浪漫理想。从哲学上看,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德国唯心论,自然的观念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万物有灵论到机械自
学位
目前学术界对《日知录》的研究,大多侧重于顾炎武经世致用理论,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等方面,从历史文献学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通过对《日知录》的深入分析,认为《日知
该文认为,诞生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现代象征概念与形而上本体追求有关,受本体追求的影响而成为一种整体上的言说策略,同中国古典诗歌的某些手法和诗学概念在思路上具体共同
期刊
孙惠芬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位越来越引人关注的作家,其构筑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当代变革下的城乡生活。第三届冯牧文学奖的颁奖词这样评价她,“孙惠芬是忠实的乡土守望者,自80年代中
温州虎山散装水泥储库 ,位于金温铁路温州新桥货运站旁边 ,工程由 6个水泥储库组成 ,首期为 3个 ,其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联体仓 ,平面呈 1× 3布置 ,端部有一楼梯间与筒体相连 ,
在十多年的政治教学生涯中,我有快乐、有苦闷、有烦恼、有惊喜,还有那更多的感慨。有一个发生在我课堂教学中的真实事例,尽管此类事件在教学活动中非常普遍,但它就这样存进了
以环形座锻件为例,采用实验研究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复杂盘饼类铝合金锻件等温成形时缺陷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采用反挤变形方式可以控制金属的径向流动速度
前辈学者多局限于探讨陶渊明与魏晋玄学之关系。本文则将这种探索上溯至东汉,从东汉选举制度所造成的隐儒传统、东汉班固、王充的命定观思想分别论述其对陶渊明的影响。论文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