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税费改革以来,项目制成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主要方式。农民作为项目资源的接收者,同时也是公共物品供给的直接受益者,一方面期待通过争取项目资源来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但另一方面在项目进村过程中如果牵涉到具体的土地占用问题,个别农民又会为了满足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诉求而选择“搭便车”,阻碍项目的实施。这被学界称之为项目进村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了破除项目进村中的土地整合难题,T县政府在美丽乡村项目建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税费改革以来,项目制成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主要方式。农民作为项目资源的接收者,同时也是公共物品供给的直接受益者,一方面期待通过争取项目资源来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但另一方面在项目进村过程中如果牵涉到具体的土地占用问题,个别农民又会为了满足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诉求而选择“搭便车”,阻碍项目的实施。这被学界称之为项目进村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了破除项目进村中的土地整合难题,T县政府在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过程中,利用项目选点分配的自主权,策略性的将土地整合问题下沉到各村庄。换言之,土地整合变成了基层政府出给各个村庄的“考题”,而那些能够顺利完成土地整合的村庄便可以在项目竞争过程中获取较大优势。T县H村顺利完成了土地整合,成功争取到了项目,实现了村庄的发展。H村土地整合行动的达成机制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为了分析农民集体行动的达成路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予以阐释:1.农民集体行动的产生原因。主要从农民内生需求的推动、项目政策的引导、村委干部的联动三个方面对农民集体行动的产生进行分析。2.农民集体行动的展开与“搭便车”难题的解决。主要从农民集体行动单元的确认、动员策略的制定、小组精英的动员、屋场会上的动员四个方面介绍了农民集体行动的展开。从村庄社会资本和公共规则的利用两个维度阐述了“搭便车”难题的解决。3.农民集体行动背后的逻辑分析。在最后一章,笔者从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农民“自我整合型集体行动”概念的建构、农民集体行动的达成机制三个方面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分析。本文认为,农民集体行动想要达成的关键主要有三:一是在确认农民集体行动单元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集体行动领导者;二是利用村庄议事平台达成集体共识,为集体行动的开展赋予合法性;三是利用村庄社会资本和公共规则解决“搭便车”难题。此外,学界在对农民集体行动进行研究时,对于时下出现的以“合作”为目的的“自我整合型”集体行动并没有过多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农民“自我整合型集体行动”这一概念,并对农民集体行动的产生机制、动员机制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分税制改革与税费改革削弱了基层政府的财政支出能力,导致基层政权“悬浮”于乡村社会之上,乡村治理陷入困局。2004年党中央作出了“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指导方针。之后国家逐步以项目的形式向农村输入大量资源,旨在推动乡村发展,解决乡村治理困局,实现经营乡村的目的。基于华中地区S村调研成果发现,项目进村后并未激发村庄的内生发展动力
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发展统筹推进,乡村的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和秩序建构也发生了转变。原来的熟人社会结构逐渐瓦解,乡村礼治秩序向法治秩序倾斜发展。法治下乡的推进,使得社会主体的个人理性和权利意识加强,纠纷面前各主体的利益平衡状态被打破。随之纠纷在新时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传统单一的纠纷解决机制已无法有效化解。如此一来,乡村社会将处在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2020年河北省23家“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进行现场评估及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基地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基地培训学员结业后农村服务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完善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的发展建设及为我国基层培养出高质量且留得住的优秀医疗人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中国医师协会《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评估指标》为依据,于2020年7月27日—31日,对河北省内23家“3
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传输末端,深刻地影响着各类用电的客户。如今社会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低碳的生活使得用电量增加和范围不断地扩大,因此,对配电网的供电安全性、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电网具有多电压等级、拓扑结构复杂、设备类型多等特点,而新能源的接入使得配电网运行更加复杂,因此,需要寻找适应新形势下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算法。同步相量测量装置(PMU)以其自身具有提供高精度、高采样率、带时标的电气信息的特点
1924-1926年,直系将领吴佩孚和部分第一届国会议员进行了政治合作,他们以恢复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和推动国会复会为目标,展开了一场“护宪运动”。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战争改变了中国的政治走向。新上台的段祺瑞执政府发布“检举贿选令”和“取消法统令”,声讨参与曹锟选举的国会议员,取消民国宪法的政治地位。与此同时,战败的吴佩孚根据其幕僚白坚武的建议,提出建立“护宪军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获得
赛珍珠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凭借其最伟大的作品《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被认为是继马可波罗之后第二位真实生动地描述中国及中国人民的西方人。《大地》一举成名之后,赛珍珠又出版了《儿子们》和《分家》,这两部作品与《大地》一起组成了《大地三部曲》。赛珍珠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目光,中国学者尤其感兴趣,前人研究成果颇丰,大家运用了各种文学批评理论来解读其作品,揭示了作品中土地情节、女性主义思想等,
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的时代环境和西学东渐的文化冲击下,社会思想逐渐开化,儿童教育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方面,涉及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前途问题,知识分子对儿童的认识愈加深入,纷纷提出变革儿童教育的主张。1904年至1937年间,《东方杂志》记载了许多关于中国儿童教育方面的报道与评论,在政府、社会和普通民众之间搭建起交流教育思想的平台,以其特有的视野,持续客观地关注近代中国的儿童教育发展现状,揭示和报道当时西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端技术人才的任务。“双师型”教师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中的热点内容。师资队伍在高职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本文研究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国外先进国家在职业教育中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先进经验。以河南A职业院校为研究案例,分析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存
扎迪·史密斯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她的处女作《白牙》主要围绕两个移民家庭展开,体现了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的碰撞。史密斯在作品中展示了跨越边界、尊重差异、关怀他人的世界主义视野,同时又表达了种族身份的重要性。本论文指出,《白牙》一书所体现的主题与阿皮亚有根的世界主义高度契合,史密斯在着眼于世界的同时也关注“根”的问题。她认为爱自己的家乡和世界主义并不冲突。一个人只有真正接受自己的种族身份,并以开放的视角
文化作为乡村存续的根脉,扮演着承载乡村记忆、哺育乡村的关键角色。基层农村社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基。农村社区作为乡村建设的基础单元体,在乡村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建立乡邻和睦、乡风文明的农村文化,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社区文化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中实现科学发展和统筹治理的核心要务,对发挥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功能和带动农村社区发展起到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