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史通》学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theon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史通》”学,顾名思义,即是对刘知几及其所著《史通》进行研究的学问,就其内容而言,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史通》文本的研究,包括校勘、注释、考证、评论以及续补诸项成果;一是对《史通》所涉及的诸项史学理论议题的阐发。与之相应,本文所谓的“清代《史通》学”,是指自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二百六十余年间,清代学人围绕《史通》文本及其所蕴涵之史学理论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学术活动。以此内涵进行界定,本课题至少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清代《史通》专书文献研究,指清代学人校勘、注释、评论、批注《史通》文本而产生一系列学术成果。其中既包括黄叔琳《史通训故补》、浦起龙《史通通释》、卢文弨《史通拾补》、纪昀《史通削繁》、徐桂林《史通驳议》等刊刻成书者,也包括何焯、冯舒、何镗、陈鳣、吴卓信、顾广圻、季锡畴、周星诒、陆心源、徐承礼、唐翰题、翁同龢、杨守敬等学者对《史通》所作之批注。其二,《史通》与清代学者的史学理论研究。清代学者虽以考证见长,在史学考证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传统史学理论在清代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如经史关系论、史体论、史例论、史家主体修养论等方面。清代学者当中,不仅有如章学诚等以理论阐述见长的史家,即使以考证为信条之史家,也有许多关于史学理论议题的精僻见解,而清代学人所关注之诸项史学理论议题,多与《史通》所涉及之范畴有关,或是对刘知几观点的继续阐发,或是由批驳刘氏观点而得出。因此,以《史通》为切入点,探讨清代史学的理论成就,也是清代《史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清代《史通》学”概念的提出,其目的就是将其从一个学术探讨转化为社会公共认知,进而加深学术界对清代研究《史通》概况的认识。以“清代《史通》学”为研究对象,旨在廓清它的总体概况,梳理它的发展脉络,总结其中的文献学成就,并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史学理论议题,明确清代《史通》学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为当前的历史文献学及史学史研究提供新的借鉴。基于此,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清代的《史通》学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地探讨。全文共有八个部分组成,其主要内容如下:绪论。提出“《史通》学”概念,梳理其发展轨迹,并以此为基点论述“清代《史通》学”的研究内容。通过对学术前史的回顾,说明今人对清代《史通》学的研究仍是十分薄弱,故而本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全面梳理清代《史通》研究文献,不仅可以为当前的《史通》研究拓展史料、提供借鉴,而且以《史通》为切入点,总结清代史学的理论成就,还可以推动清代史学理论研究走向深入。第一章:清前的《史通》学研究。详细梳理清代以前《史通》的版本与流传概况,并以此为基础论述宋、明时期的《史通》学研究,总结其成就与不足。《史通》在宋代湮没不彰,并没有刻本问世,学者对其态度也多以贬抑为主。明代中后叶,陆深重新校刻《史通》,并撰成《史通会要》,由此发端,逐渐兴起一股《史通》研究热潮:出现了多种勘校、评释版本,如张之象刻本、张鼎思刻本、郭孔延《史通评释》、王惟俭《史通训故》等,文本校注的同时,对其史学思想的研究也广受学者关注。宋、明时期《史通》流传命运的转捩,与史学思潮的演变密切相关,特别是“义理史学”与“考据史学”的式微与兴盛。清前的《史通》学研究虽存有很大缺憾,但为清代学者奠定了基础,有导夫先路之功。第二章:清代《史通》学研究综论。重点论述清代《史通》学得以兴起的学术因缘、版本流传以及清代学者的研究路径。清代文化事业极为繁盛,学者对传统文献遍加整理,校雠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随着经史关系的重新界定,史学地位也备受学人重视,为《史通》学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此外,科举考试中的史学策也极大地推进了《史通》的流传与研究。在此语境下,清代学者的《史通》研究达到了传统社会的最高水平,投身其中者人数众多、成就卓著,不仅出现了《史通训故补》《史通通释》《史通削繁》等多种校注版本,而且研究路径更为多样,在校勘、注释、评论之外,更加以考证与补续。第三章:《史通》与清代官方史学。主要以《明史》与《四库全书总目》为例,考察清代官修史书对于《史通》的理论借鉴,并进而分析清代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的良性互动关系。就《明史》而言,众史官在修纂过程中曾频繁引用刘知几的观点来探讨修史问题,在史馆运作、史料采择、史书体例上都曾借鉴《史通》理论;就《四库全书总目》而言,《四库》馆臣经常援引刘知几的相关论述,或用作考证之资,或用以评判史学难题。第四、五章:清代《史通》专书文献研究(上、下)。所谓《史通》专书文献,是指清代学人校勘、注释、评论、批注《史通》文本而产生一系列学术成果。这两章主要从文献学角度对黄叔琳《史通训故补》、浦起龙《史通通释》、纪昀《史通削繁》加以分析研究,包括其编纂经过、版本刊刻、校勘方法、注释特点、评语论析等方面。徐桂林所撰《史通驳议》,为笺记体例,首先节引《史通》原文,其下标以作者案语,不涉校勘、注释,唯有评论,并且专意批驳,总共十条。因其卷帙较少,且不为学界所熟知,故而采用笺注案语形式对其加以评述。此外,清代学者的《史通》批注成果也是评注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全面梳理清代学者的批注成果,并选取冯舒、何焯、王峻、顾广圻、陈鳣、周星诒六人之成果加以评述。第六章:考据学视野下的《史通》研究。考证方法一直贯穿有清一代,是清代学术的鲜明特征,尤其是乾嘉时期,学者应用朴学方法治史,形成了成就辉煌的历史考证学。本章主要考察了考据学者群体对《史通》的研究,并着重以卢文弨、钱大听、姚振宗为个案分析其研究路径,或校勘《史通》文本、或阐发史学理论议题、或将其视作考证之资加以利用。考据学者之所以推崇《史通》,原因在于刘知几的“实录直书”思想与考据学派“实事求是”理念的契合,一者用于史书撰著,一者用于史书考证,致力之端虽有区别,但忠于历史原貌的态度则并无二致。第七章:《史通》与清代的史学理论研究。清代学者对《史通》一书高度关注,在校勘文字、注释典故之外,对蕴含其中的传统史学议题也未曾忽视,而是续作探讨。本章主要探讨清代学者对于与《史通》相涉及的传统史学理论议题之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其一,清代学者通过批驳“六家二体”说,打破了六体分类并行的肤浅认识,探明了史体嬗变演进轨迹;突破纪传、编年二体独尊的格局,确立了“纪事本末”的独立史体地位。其二,清代学者在接受刘知几“史才三长论”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发展,提出“史德论”,判别史学主、客体关系,深化了史家主体修养理论。余论。主要从思想史角度考察《疑古》、《惑经》篇在清代的遭际。对于《疑古》、《惑经》两篇,清代学者虽然提出了多种新解释,如浦起龙“借古喻今”说,钱大昕“论史避祸”说,崔述“推广其意”说等,但目的在于帮助《史通》摆脱异端负累,广其流传,但并未摆脱儒家尊经思想束缚,而仍然仅以“六经”为标准,未能以史家“实录”标准平等对待一切史料。这不仅限制了清代《史通》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成为了传统史学向近代转化的最大障碍。
其他文献
黑龙江省高校羽毛球赛简称—“高校杯”,是省内高校最高级别的羽毛球赛事。“高校杯”举办质量的高低,不仅从侧面映射出裁判员的执裁水平,更能折射出高校对羽毛球运动的重视
针对变压器损耗及容量离线检测方法的弊端,提出在线检测方法,构建变压器损耗和容量在线检测实验系统,完成数据采集系统和上位机分析软件的设计,搭建模拟实验平台.实验结果显
比较C2C市场两大巨头易趣网和淘宝网在盈利模式、服务模式、信息流、网页浏览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性,并针对两网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我国网上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的建议。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全世界的网民人数也呈现出飞跃式的上升状态。配合着这一形式,无数商机也应运而生,这就为C
摄像头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随后被应用到诸多领域。到了本世纪初,摄像头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技术手段,开始被安装到国内一些学校的教室内。摄像头能录像和录音,并能将资料存
后进生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师者对后进生的转化关键在于,教师心中有爱,有对后进生的心理认同。认同后进生的差异性、可塑性及转化过程的复杂性。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在于对后进生
中国男篮近来的成绩下滑,给中国篮球敲响了警钟,本文在结合中国男篮目前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过去利益观的嬗变导致了选材的唯身高论﹑篮球运动中身高与速度灵活性的辩证关系﹑选材的
  笔者根据十余年来从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发经历,从缺乏产业化理念所导致的项目缺陷问题、海洋产业化研发的困难性、海洋产业化研发的成本问题、研发项目负责人的素质
曲面分段制造是船体建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零部件配送、胎架制造、曲面分段快速成组及精度控制等多个工序。突破船舶曲面分段制造关键技术,是实现曲面分段
舟山因海而建,必将依海而兴,具有天然的海岛、海洋优势。文章在对舟山市现有海洋经济产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影响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大力培育并发展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