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匹配蒙片去骨法的比较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8613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法对比实验研究第一节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目的:探讨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VCTDS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紧贴骨结构的血管模型,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1)未注射对比剂螺旋扫描20次,球管曝光时间为2.1 s,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1.9 s、3.9 s、5.9 s、7.9 s、9.9 s、11.9 s、13.9 s、15.9 s、17.9 s、19.9 s,2.9 s、4.9 s、6.9 s、8.9 s、10.9 s、3.0 s、4.0 s、5.0 s、6.0 s、7.0 s。(2)注射对比剂后螺旋扫描10次,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9.9 s、11.9 s、13.9 s、15.9 s、17.9 s,10.9 s、12.9 s、11.0 s、12.0 s、13.0 s,其余扫描参数同(1)。减影后数据行3D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后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后全幅图像CT值、记录球管曝光角度差。结果:注射对比剂前后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非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Ⅰ级2次、Ⅱ级12次、Ⅲ级1次;20次未注射对比剂减影后图像CT值比较,非同步扫描减影后图像CT值均数大于同步扫描;同步扫描的球管曝光角度差均数明显小于非同步扫描。结论:同步扫描保证球管曝光的起始位置相同,明显提高了VCTDSA减影后的图像质量。第二节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法的建立及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比较研究目的:探讨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减影技术显示脑血管的可行性并比较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血管模型:(1)未注射对比剂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10次;(2)注射对比剂后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5次。用MMBE减影后行3D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全幅图像CT值(无对比剂);前后提取两组骨蒙片相减并评价图像质量(无对比剂);比较同步MMBE与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结果:采用MMBE减影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图像质量均为Ⅱ级13例、Ⅲ级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0例非同步扫描减影后全幅图像CT值均数为(676.17±0.41) HU,高于同步扫描减影后全幅图像CT值均数(676.04±0.60)HU,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同步扫描骨蒙片相减图像质量均为Ⅰ级,而非同步扫描骨蒙片相减图像质量Ⅱ级8例、Ⅲ级1例、Ⅰ级1例,骨蒙片相减后图像质量同步扫描优于非同步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同步MMBE减影图像质量Ⅱ级13例、Ⅲ级2例,15例VCTDSA减影图像质量均为Ⅰ级。结论:同步扫描可提高MMBE减影后的图像质量,同步MMBE技术在显示脑血管方面具有可行性;VCTDSA减影图像质量优于同步MMBE。第二部分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法的临床应用比较研究第一节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法的阈值优化研究目的:探讨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法提取骨蒙片的最佳阈值。方法:分析在我院行VCTDSA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资料,设定5个大小依次递增的骨蒙片阈值点,分别为107HU、126HU、145HU、160HU及183HU,依据以上5个阈值点从平扫数据中提取5组骨蒙片,再行MMBE减影后获得5组减影原始数据,减影后数据行3D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图像重组,分别以颅内动脉与静脉系统作为两组不同观察对象从多角度、多方位评价减影图像质量,记录图像等级。结果:以动脉系统为主要观察对象时,骨蒙片阈值为145HU减影图像质量Ⅰ-Ⅲ级分别为16例、14例、0例,阈值为107HU减影图像质量Ⅰ-Ⅲ级分别为0例、7例、23例,阈值为145HU减影图像质量最优,以145HU为中心随着阈值递增或递减,减影图像质量随之降低;以静脉系统为主要观察对象时,骨蒙片阈值为160HU减影图像质量Ⅰ-Ⅲ级分别为24例、6例、0例,阈值为107HU减影图像质量Ⅰ-Ⅲ级为0例、4例、26例,阈值为160HU减影图像质量最优,以160HU为中心随着阈值递增或递减,减影图像质量随之降低。结论:以颅内动脉为观察对象,骨蒙片阈值为145HU减影图像质量最优,以颅内静脉为观察对象,骨蒙片阈值为160HU减影图像质量最优,根据观察重点的不同设定不同的阈值,可提高同步MMBE的减影图像质量,有利于血管病变的显示。第二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法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VCTDSA)与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在我院行VCTDSA检查临床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57例患者资料,其中47例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 Demen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 DSA)和/或手术证实,比较VCTDSA与MMBE的减影图像质量、检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二者图像后处理时间。结果:本组经3-D DSA和/或手术证实47例共53个动脉瘤,在检出动脉瘤患者方面,VCTDS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均高于MMBE;在检出动脉瘤数目方面,VCTDSA的敏感性为96%、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5%,均高于MMBE;在检出动脉瘤所在位置方面,VCTDSA检出颈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90%,均高于MMBE,其余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循环三个位置VCTDSA与MMBE检出动脉瘤未见明显差异;VCTDSA与MMBE均能检出﹤3mm的微小动脉瘤,VCTDSA检出﹤3mm的动脉瘤的敏感性(87%)明显高于MMBE(67%)。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优于MMBE;VCTDSA的平均图像后处理时间短于MMBE。结论:VCTDSA是一种方便、快速的检查方法,图像真实、可靠,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与诊断优于同步MMBE。
其他文献
从海量科技信息中挖掘出科研创新点碎片已成为大数据环境下知识挖掘与服务的一个关键问题,也仍然是迄今为止非结构化知识发现的一个难题。文章提出一种碎片化科研创新点动态
本学位论文讨论了半连续动力系统在种群动力学中的应用,研究了几类具有状态依赖脉冲的种群动力学模型,给出了这些模型阶1周期解存在和稳定的充分条件,并利用数值模拟验证了主要
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出现了许多无论是建筑高度还是建筑的体型方面都在不断的刷新纪录的高层建筑。由此也就随之出现了很多超限高层建筑,这些建筑至少在
多功能化是聚合物添加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在同一分子中引入不同功能的结构基团是实现多功能化的主要途径。本课题从分子结构出发,将具有阻燃作用的螺环磷酸酯结构和具有紫外吸收作用的邻羟基二苯甲酮结构引入到同一分子中,合成了一种兼具阻燃和紫外吸收的新型多功能螺环磷酸酯,其制备工艺简单,耐热性高,挥发性低,应用前景广阔。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首先以三氯氧磷和季戊四醇为原料合成中间体SPDP
2010年3月31日,中国融资融券业务正式开通试点,期间共经历了 5次主要扩容,标的证券的范围扩大至950只股票。在融资融券股票不断扩容的同时,融资融券的成交量逐步扩大,但是其
该文将日本的杜甫研究划为三个时段。以大量原始资料来显示日本杜甫研究的发生、发展、壮大历程。读者可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归纳所得,有所感悟。如早期杜诗佳句与杜律的引进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喷雾质谱(ESI-MS)联用,从黑米皮的乙醇提取物中鉴定出两种花色苷化合物: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和芍药素-3-葡萄糖苷,二者的含量分别为38.0%和5.2%.
榆神府地区地处陕西省北部,水资源匮乏,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全国矿产资源富饶的地区之一,煤炭开采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在大规模的煤炭开采过程中,使
公用企业作为为公众提供产品、服务或由公众使用的业务或行业,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生产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其自然垄断的特性为公用企业利用市场支配地位谋取
心电信号是人类研究的生物电信号之一,也是心脏类疾病检测的主要指标之一,心电信号的采集和数据的传输也是人类研究的重点之一。医学上这方面的检测技术已相当成熟,但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