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发展观单纯为追求经济高速发展为唯一价值目标,GDP成为政府政绩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这种发展观已经被事实证明存在诸多缺陷,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2]。本文将依据科学发展观和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评价方法,从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系统学四个研究方向建立区域科学发展的评价方案,以榆林市为例,对自然资源开发与资源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理论及实践两方面深入探讨,依据中外学者所研究的发展理论,构建一种长效的新型协调机制,并将其与制度相结合讨论,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阐明本文研究的选题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范围概述;第二章概述国内外学者对本研究领域所做研究的现状,并对相关理论的基本内容做了简要的介绍;第三章核算榆林市12区县的绿色GDP并在此基础上,用人均绿色GDP替换人均GDP构建了GHDI并做了实证分析;第四章在GHDI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对指标进行拓展,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隶属度等分析方构建了榆林区域经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县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进行测度;由于第5章时间跨度上的统计数据很难获得,所以在第六章采用了2006~2010年榆林12区县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包括经济、环境与就业效应的联立方程模型,这样即能够对各区县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由此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六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第七章为主要创新点及展望。实证结果显示,“2010年榆林市各区县系统之间总体处于弱协调状态,南部六县的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北六县要高,但分析说明这种协调是处于低水平发展基础之上的[3]”。因此,要加快推进榆林市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水平,消除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等问题。榆林地区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物与人均GDP之间呈倒“U”型EKC曲线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但还远没有越过环境曲线的拐点;相关检验结果说明榆林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以要素投入为主,并长期依赖于高碳行业,社会保障和教育投资还没有产生重大的增长效益。本研究得到市校联合基金项目:榆林市科学发展测度与解析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