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马克思·苏萨克是当代澳大利亚小说界获奖最多、著作最丰、读者群最广的青年作家之一。《偷书贼》是他的第五部作品,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该小说将背景设置在二战期间,讲述了在纳粹残暴的统治下,德国普通民众和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书中也透露着在至暗时刻下人性的光辉,是一部温暖人心,洗涤人性的大屠杀小说。 近年来,《偷书贼》越来越受到学界和批评界的关注,其塑造的人物、叙事的风格以及呈现的对话都流露出令人难以置信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苏萨克是当代澳大利亚小说界获奖最多、著作最丰、读者群最广的青年作家之一。《偷书贼》是他的第五部作品,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该小说将背景设置在二战期间,讲述了在纳粹残暴的统治下,德国普通民众和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书中也透露着在至暗时刻下人性的光辉,是一部温暖人心,洗涤人性的大屠杀小说。
近年来,《偷书贼》越来越受到学界和批评界的关注,其塑造的人物、叙事的风格以及呈现的对话都流露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真诚,国内的学者多从创伤理论,成长小说,人性悖论和其独特的叙事视角等角度来进行研究,而国外的学界则将关注点放在文字的双重力量,种族大屠杀的成因以及修辞手法上来研究该小说。虽然国内外学界对《偷书贼》中的叙事视角的变化研究颇多,但鲜有人对《偷书贼》中所运用的叙事策略来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以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理论为基础,尝试为《偷书贼》这部佳作提供新的分析方法,探讨叙事本身对作品的内核及主题所产生的效果。本文通过研究《偷书贼》中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以及元故事叙事,来凸显叙事策略在构造故事的完整性,逻辑性以及创新性上的重要性,揭示《偷书贼》中叙事的独特性和战争所带来的创伤以及战争中人性光辉的折射,引发读者对战争与和平和文字的双重力量的深入思考。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为了让世界能充分了解中国,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期发布的中国政府白皮书及其英译版本,已成为外国了解中国的权威窗口。而2018年9月24日所发布的《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则是在特殊的时间点推出的,着重向美方强调我国对于双方经济贸易的立场。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翻译学者开始关注白皮书的英译研究,并且各自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二十世纪初问世的《尤利西斯》不仅是乔伊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更是现代主义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乔伊斯在其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文体。这些文体作为一种语言手段,具有表达作品主题和展现人物形象的重要功能,而能否在译本中体现这些独特的文体风格也成为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与难点。目前,分别由金陧和萧乾、文杰若翻译的《尤利西斯》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中译本,因此很有必要从文体方面对这两个版本的翻译进行考察。关联理论作为
在文学翻译中,再现原文风格是无数翻译学者不断地追求的翻译目标之一和巨大的挑战。人类思维方式的同一性,为风格可译提供了信息转换通道。迄今为止,国内对《老人与海》汉译本的研究,大多都是基于多个译者的译本对比研究,很少关注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风格再现的研究。在准确把握原作风格的基础上,才能使译本再现原作风格。《老人与海》的语言特点是简洁精确,意蕴深远,同时海明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节奏鲜明的长短句,以达
高校官网是人们了解该高校的重要窗口,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时代,官网中的英文页面就成为国内外高校对外宣传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平台。以往对于高校英文网页的研究大多从翻译、对外宣传和话语特征等方面展开,而对英文官网中的简介页面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35所中国“A类”双一流大学英文官网中的简介页面(About webpage),考察中国高校英文网页简介页面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建构大学的机构身份。
众所周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短语序列、互文性和连贯性进行了探讨。但是,在之前的研究中,互文性短语序列和连贯性之间的关系很少得到明确的解释。今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我们能够获取文本中存储的复杂信息,为短语序列、互文性和连贯性的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实验的视角。 本文尝试在学术研究论文的分析中整合短语序列、互文性和连贯性这三者之间的研究。本研究使用自编语料库,结合最近开发的py
隐喻和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传统意义上,隐喻和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段,隐喻和转喻的翻译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1980年Lakoff,G.&Johnson,M.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隐喻和转喻自此更多地被视为人类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这为隐喻和转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麦家被誉为“中国特情文学之父”,“谍战小说
自我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来,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世界各地。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国门无疑是加强中国文化影响力、传播中国文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古典文学题材,唐诗的译介可以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唐诗英译研究始于西方,我国学者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相关研究。早期唐诗的英译研究较主观,随着西方现代研究理论的不断发展,为唐诗英译研究提供了更多更科学的研究视角,使得研究趋于客
打断作为日常交流中的常见现象,已经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Sacksetal.,1974;Zimmerman&West,1975;McCloskey,1996;Kohonen,2004;Drew,2009;Jacobsen,2019;匡小荣,2005;李月娥、申智奇,2003)。打断现象的研究涉及多种话语类型,例如医患会话(Sakamoto&Okub,2019;申丽红、张冰,2013)、法庭话语(Bg
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阅读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开始出现大规模读者群体,标志着英国迎来大众阅读时代,而该时期也正是英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本文旨在分析在大众阅读时代背景下,英国大众文学发生的变化。首先从物质条件的完善和民众阅读意识增强两个方面,分析了大众阅读时代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进而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该文化背景对英国大众文学的影响:文学体裁由单一到多样化,尤以报刊杂志业和小说为代表
格特鲁德·斯坦因是著名的美国旅法犹太裔女作家,她对20世纪西方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迷惘一代”的领军人物海明威视她为“精神上的领袖”。《三个女人》是她正式发表的第一部作品,讲述了三位女性辛酸的一生。本文将结合斯坦因的身份和经历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她在《三个女人》中表现出的反殖民和亲殖民倾向,并重点分析容易被读者忽略的亲殖民倾向及根源,最终得出结论在《三个女人》中斯坦因既有反殖民意识也有亲殖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