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沉降对长白山森林表层土壤碳氮周转过程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气CO2升高和氮(N)沉降增加等全球变化背景下,N元素对生态系统碳(C)、N元素周转过程的影响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C库重要组成部分的森林土壤,也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选择长白山地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表层土壤和凋落物,利用人工施N,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模拟N沉降对森林土壤表层C、N元素周转过程影响。旨在从微观上揭示N沉降对凋落物和土壤表层腐殖质分解过程中C、N元素周转过程和土壤C库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外源N输入加快了凋落物早期的分解。阔叶树种(岳桦Betula ermanii、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椴树Tilia amurensis)的凋落物的分解速度明显快于针叶树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凋落物的木质素含量是控制其分解速度的主导因子。   (2)N添加对凋落物可溶性有机C(DOC)淋失没有显著影响。DOC淋失主要受凋落物基本性质的控制。阔叶树种的凋落物DOC淋失量明显高于针叶树种。   (3)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性质和C、N周转过程有较大的差异,岳桦林下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和N矿化速率都显著高于暗针叶林,而土壤的C矿化量却低于暗针叶林。岳桦林土壤的DOC和DON淋失量也高于暗针叶林。   (4)N添加显著降低了森林表层土壤的呼吸速率。外加氮对土壤DOC淋失的影响存在一个平衡点,过高的N输入可能加快土壤中DOC的分解速度,降低DOC的淋失量。   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还没有达到“N饱和”,但不断升高的N沉降水平将对长白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的C、N元素的周转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要全面评估N沉降对长白山地区森林土壤C库的影响,还需在野外进行长期定位研究。  
其他文献
土壤大孔隙是由植物根系伸展与腐烂,土壤动物活动,干湿交替,冻融循环,水流侵蚀等原因形成,能够导致水分和溶质优先迁移的孔隙。大孔隙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土壤水分的运移速率,从而影响
1-(2,6-dimethylphenoxy)-2-(3,4-dimethoxyphenylethylamino)propanehydrochloride(1416)为—新结构的苯烷胺类化合物。药理实验表明1416具有弱钙离子拮抗和α 1受体阻断作用,
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它作为调控细胞凋亡的关键检查点,可以感应和放大细胞的损伤。当线粒体发生外膜通透后会释放出大量的促凋亡信号分子,而Bcl-2家族蛋白被视为线粒体
格局与过程的关系研究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而尺度则是两者关系的主要部分。格局、过程及两者关系的尺度多样性、尺度依赖性已经成为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
学位
学位
应对国际和国内社会对农业水资源合理和高效利用的战略需求,根据东北黑土地区降水总量基本满足旱作农业一年一熟制的作物需求,针对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和“春旱”的问题,从3个方面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对于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永磁无刷电机以其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转矩密度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提高永磁无刷电机在运行效率、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等方面的性能,研究开发了各种不同结构的永磁无刷电机。其中,盘式横向磁通永磁无刷电机(Disk Transverse-Flux P
近年来,随着风电、光伏发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并网容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的能源环境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但同时由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出力容易受到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因而显著增加了电网运行中的不确定性,给电网调度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随着可再生能源并网规模的增大,依靠电网中现有的灵活性能源(如储能设备、抽水蓄能机组、燃气燃油机组)已经难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完全消纳,因此,需要充分发
山核桃(Juglans mandshurica)为我国特有种,系国家三级、山西省一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由于它是多用途经济树种,人类活动破坏严重,分布面积日趋减少,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处于濒危状态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加剧了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压力,针对如何协调解决调峰调频问题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高效消纳,本文结合我国电力经营体制现状及改革规划,以调峰调频新机制设计为研究对象,聚焦在可再生能源消纳中涉及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问题,探索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新途径。主要工作如下:(1)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三种典型措施为例,采用机组组合的工具,探究其技术实施的可行性和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有效性。首先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