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医,顾名思义,就是儒、医兼通的人。他们习医不仅仅是为了治病救人,更是要通过发挥医学义理或进行简单的医疗活动,来实现各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儒医”概念最早出现在宋代朝廷的一则诏令中,这则诏令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宋代社会有着较为普遍的尚医思想,并出现了大量儒医。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宋代儒医现象。儒、医、巫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之中,它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较繁荣的时期。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儒学复兴,教育事业发达,科技发展突飞猛进,这些为宋代儒学和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代实施的“抑巫扬医”政策,压制了巫术的影响,完善了医学制度,发展了民间医疗事业,提高了医学和医者的社会地位。在如此优厚的社会基础上,医学遇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宋代儒医现象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外因方面,首先,皇帝们对医学的重视以及朝廷一系列“扬医”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医学和医者的地位。其次,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印刷术、出版业的发达,儒生入仕的压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民间巫医、庸医等诸多因素,促使习医的儒生越来越多。在内因方面,医学和儒医发展到宋代,关系更加巩固。在儒学的影响下,医学中的孝、忠等观念体现得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儒家学者不仅认同了医学的孝、忠思想,更对医学中的“医国”思想进行了发挥,认为习医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外因为儒生尚医、习医提供了各种条件,内因影响着儒生们对医学的态度。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宋代儒医现象形成。宋代儒医现象,虽然还没有发展成熟,但是它促进了医学和儒学的发展,为后世儒医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研究宋代儒医现象,可以为了解宋代的社会文化,儒生、医者在宋代的生存情况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