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经济视角下的人口迁移研究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z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发展与城市体系演变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集聚经济是城市发展与城市体系演变的基础推动力量与决定因素,集聚经济发挥作用的过程、城市发展与城市体系演变的过程,都必然伴随着人口的迁移,因此需要将城市发展与城市体系演变、集聚经济及人口迁移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认识,本论文着眼于研究集聚经济视角下的人口迁移。论文在对人口迁移理论做了梳理的基础上,对集聚经济形成机制、集聚经济视角下人口迁移的内生性做了理论探讨,对人口迁移的区域特征、中国制造业领域的集聚经济特征也做了实证分析。   理论研究是在城市经济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框架下分别展开的,在两个理论框架下,由于集聚经济的存在,人口迁移和人口迁移的收益都具有内生性,集聚经济成为推动人口迁移、决定人口分布的基本力量。具体来说,产业集聚通过改变区域间生产率和实际工资的相对差异来影响人口迁移,而人口迁移的过程就是产业集聚的过程,因此人口迁移动力的消失和迁移的停止又是产业集聚达到均衡的表现。集聚经济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具有两方面特性:首先,由于产业集聚过程伴随着集聚不经济,所以产业集聚对生产率的影响并非单调增的,当达到一个临界水平后就会出现负面影响。因此,集聚经济视角下人口迁移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而是以集聚经济能带来足够的区域差异为前提,这就决定了产业集聚和人口迁移的均衡条件。其次,集聚经济有其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取决于特定产业的生产、技术特征等,集聚经济的这些特征决定了专业化和多样化城市的出现,并与前一个因素共同决定城市的规模,这又决定了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均衡的空间分布。论文还指出,两个理论对集聚经济形成机制有不同的理解,在集聚形式、市场范围、地区间空间关系等方面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城市经济理论的报酬递增是外在于企业、内在于产业或地区的,以外部性的形式出现,而NEG中的报酬递增则内在于企业,外部性并非技术外部性,而是以市场为媒介的货币外部性。另外,论文从微观出发,通过强调市场摩擦的存在,对人口迁移与集聚中的外部性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对集聚经济的实证使用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50多万家企业的微观数据,估计纺织、机械、电子、轻工四个行业112个三位数产业包含集聚因子的生产函数,产业集聚对生产率存在促进作用的结果表明集聚经济的存在。从作用范围来看,集聚经济在市级地域范围表现为本地化经济,在省级地域范围表现为城市化经济。从作用大小来看,市级范围的本地化经济较强,三位数产业就业规模每增加1于人,企业生产率上升幅度在0.8%-1.5%之间。在所分析的四个行业中,轻工行业作用最高,电子行业其次,机械与纺织行业相对较低。省级范围的城市化经济虽然存在但实际影响却很小,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几乎可以不考虑。引入二次项的分析表明,随着集聚规模上升,市级范围本地化经济的作用先升后降,表现出“倒U型”特征。与这种曲线变化特征相联系,存在一个使集聚经济最大化的最佳集聚规模。对人口迁移来说,这意味着在产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后,人口迁移因集聚经济获得的收益将出现下降,那么即使迁移成本没有不变,人口迁移也可能会停止,从而达到均衡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集聚经济最大化决定了专业化城市的最优集聚规模,各种处于最佳集聚规模的专业化城市共同构成城市体系,并决定了人口迁移的流向与均衡。
其他文献
>>朱尚熹:我们今天的分组讨论,是在昨天主题论坛的基础上的展开和深入。现在,在座的各位专家可以围绕着台儿庄的民俗文化、运河文化、大战文化三大文化主题献计献策,畅所欲言
人口的持续增长,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对农业提出挑战。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给农业带来新的革命与希望。中国是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之
为充分开发利用辣木茶资源,以辣木茶为原料,优化辣木茶多糖的提取工艺,并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对辣木茶多糖提取率的影
针对电厂冷却水泵设备常见故障,以某电厂冷却水泵设备中的跳闸故障为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提出了设备维护的方法与检修技术.电厂冷却水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电力生
“疯子”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群体,继鲁迅《狂人日记》之后,贾平凹在《秦腔》中同样也塑造了“疯子”形象张引生,并以他为小说的叙事主体.小说以“疯”为外衣,赋予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面部美观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凸面型,上唇短缩,开唇露齿,颏部后缩,面下1/3较短.对于没有生长潜力的成人患者,治疗主要有2 种途径:第一种
期刊
20世纪80年代的“民工潮”造就了中国同益庞大的进城务工的农民群体,流动儿童作为劳动力转移的附属品开始在城市扎根,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受教育群体。流动儿童的受教
学位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