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金上京会宁府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是女真人在东北地区创建的金朝初期的都城。金上京作为大金第一都城,从完颜阿骨打建国到海陵王毁城,作为金代都城存在38年,对于金源文化的影响可谓十分深远。在金上京地区发现了许多具有金代艺术特征的艺术品,其中金代铜镜形制多变,纹饰精美,保存完整。铜镜的纹饰造型对于研究金代的艺术、历史、文化等提供了很多实用的资料,通过这些银沟铁线,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金源文化的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上京会宁府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是女真人在东北地区创建的金朝初期的都城。金上京作为大金第一都城,从完颜阿骨打建国到海陵王毁城,作为金代都城存在38年,对于金源文化的影响可谓十分深远。在金上京地区发现了许多具有金代艺术特征的艺术品,其中金代铜镜形制多变,纹饰精美,保存完整。铜镜的纹饰造型对于研究金代的艺术、历史、文化等提供了很多实用的资料,通过这些银沟铁线,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金源文化的魅力。本文从图像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去分析金上京地区的人物故事纹铜镜人物造型特征及铜镜纹饰构图特点,从而总结出金代人物造型艺术风格,乃至如今少数民族人物造型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绪论、金上京会宁府发展脉络、金上京遗址出土的金代人物故事镜、金上京人物故事纹铜镜人物造型的图像学解析和金上京人物造型文化意蕴。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叙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上京人物故事纹铜镜的研究现状,还简述了本文运用的图像学、符号学、历史学等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是对于金上京会宁府地区的历史脉络的梳理,通过对该地区金代的发展进行阐述,从而总结出金代铜镜人物造型的影响因素。第三章主要是通过手头资料对金上京地区的金代铜镜人物造型按照题材进行分类,并阐述不同题材下的金代铜镜人物造型的特征。第四章是对于金上京金代铜镜的人物造型的图像解析,表述金代铜镜人物造型的的艺术表现和美学特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线条造型,整体构图特征,人物的态势的分析,总结金代铜镜人物造型的艺术特征,并且与宋辽铜镜人物造型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总结出金代铜镜人物造型质朴自然的特征。第五章是对于金上京金代铜镜人物造型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的分析。金代人物造型与装饰纹饰都体现了不同的象征意义。金代铜镜人物造型还表现了金代社会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也体现出儒释道三种文化的多元融合。
其他文献
连环画作为一个通俗易懂的画种,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连环画兼具着重要的政治宣传作用。本文将视角对准新中国成立后1949——1966这十七年间黑龙江连环画的艺术特点为主要研究方向,进一步挖掘区域题材连环画的内在艺术价值,将时代变革下的美学特点以及艺术技法形式为研究途径,总结出新中国黑龙江连环画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区域艺术观念。全文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了选题价值、国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大家对教育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一批理念新、专业好、能力强的副校长队伍。但在我国重使用轻培养、重实践轻培训的问题普遍存在,对副校长职前培养及培养需求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因此,深入探索中小学副校长职前培养需求,进而提高职前培养效果,促进中小学副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当前日趋更新的社会形势及国内教育管理的深刻变革,是每名教育管理者应该深思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将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开放的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俄两国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加紧密,对俄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这也为中国的俄语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进入到新的阶段,俄语教学研究也应当与时俱进,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俄语学习创造有力的条件。众所周知,语言的本质是文化的载体,脱离文化的语言学习实为舍本求末。俄语
中国当代刻字艺术正值“而立之年”,它以书法艺术为主体,以木质材料为载体,融合诸姊妹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时代气息,逐步形成了区别于日、韩等国家,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当代刻字艺术,彰显出作为书法母国的“大国气象”和“文化自信”。中国当代刻字艺术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以往对于刻字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历程和技法方面。本文主要通过对近三届国展中刻字作品的艺术及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由此总结当代刻字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受时代的冲击,花鸟画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本文研究的基础是中国花鸟画的整个发展状况,主要依赖于历史变迁下的文化发展,运用时间轴的形式和图像学的方式对建国以来黑龙江地域各时期的发展进行主要研究,在黑龙江所处的地域环境下,花鸟画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本论文整体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明确文章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并从内容与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与各个领域的融合不断深入,其在教育事业中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国家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伴随着信息化教学步伐的不断加快,城乡之间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在拉大。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之间教学质量上的差距,首先要着眼于基础教育阶段,关注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因而提升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
美术作品自古以来都是文化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是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它相较于文字表述更为直接也更加感性,美术作品与当地的文化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由于沙皇时期在哈尔滨的“中东铁路”建造,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白俄罗斯贵族和大批艺术家逃亡到哈尔滨,以及建国初期我国向前苏联文化的引进和学习等原因促进了哈尔滨油画的发展。哈尔滨由于经纬度的原因,日平均光照时间相
高卉民先生的绘画理法和笔墨程式根植于传统,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写意花鸟画的基础上赋予传统题材以新的时代气息,彰显出独特的地域性审美关照。高先生北方写意花鸟画创作题材根植于塞外地区独有的自然景物、鸟禽和植物,相得益彰地成他绘画题材展现出的和谐共生关系。他将选择的题材通过艺术的拟人化创作手段,加以完善、夸张和变形,将他对北方人的内在精神物化成一种可见可感的非语言性视觉符号,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挥洒于纸张上,通
在图像时代的冲击下,图像对于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图像资源提供了更多艺术创作形式和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创作来源、创作过程、创作总结三个方面来阐述毕业创作《物语》系列作品。创作来源通过观察与思考,对拍摄物品建立图像,以静物干花、玻璃瓶、桌子等物品建立物象拟人化联系。创作过程中构图运用重构性图像转化,图像转向绘画表达,画面中的模糊与清晰相融,画面氛围感塑造褪色记忆。创作总结对《物语》系列作品物与物之
莫里斯·德尼(1870-1943)是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位非常重要的画家、理论家。本文撰写的是在法国19世纪末期这样的一个不同寻常的时期,艺术传统的中断,和接连不断艺术创新的背景下,德尼对绘画形式的传承与转变。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和探究德尼从纳比派时期的激进到欣赏古典主义的内涵,其中变化原因及过程,欲从不同时期的思想和作品的对比下,寻找他内在的联系与发展过程。论文的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从德尼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