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素福·伊德里斯的边缘群体写作主题研究——以《罪孽》为例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sc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及文学在整个阿拉伯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现代的埃及文学大家云集,佳作不计其数。优素福·伊德里斯是埃及近现代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作家,他以现实主义文学为创作主体,以乡村为主要创作背景,以人民大众特别是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为写作对象,以表达对“边缘群体”的关怀和同情为创作导向,这样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使其在埃及以至阿拉伯近现代文学史上享誉盛名。
  本文以优素福·伊德里斯初期创作的小说《罪孽》及作家其他相关作品细读为主,结合作家创作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作家的生活、创作经历和当前埃及的社会现状及其存在的社会问题,解读《罪孽》中三类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探究作家的“边缘群体”的写作主题,剖析其“边缘群体”这一创作主题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罪孽》的故事情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融为一体,集中反映了埃及五六十年代的社会问题:农村“劳工”的悲惨境遇、家庭妇女卑微的地位、智力有缺陷者在社会中遭遇的冷遇和欺凌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问题,其表现出的深层问题是国家社会财富、资源、利益的分配不均,公民个体权利的缺失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揭示社会问题,体现出作家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同情与关怀,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而这些社会问题在当今时代依然在不断地上演,因此值得被持续地关注和重视。
其他文献
随着21世纪多元读写能力和多模态话语的不断发展,语言课程标准也提倡在语言学习、教学和评估中使用多模态资源,因此多模态资源在教学材料、活动以及考试的设计中占一席之地。这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视觉素养。  近年来语言测试越来越多地使用图表或图片等视觉材料作为考试的输入素材。语言测试关注效度和信度,因此用作考试素材的多模态资源值得细究。然而这种任务设计并未受到多少研究者的关注。在学术英
学位
E.M.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自出版以来就获得了评论界广泛而长期的关注,然而大部分评论都诉诸于殖民主义或者印度东方主义。本论文旨在探索这本小说中福斯特独特的同性恋辩证观。论文的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福斯特其人和小说《印度之行》,特别是小说中浓厚的同性恋色彩,并大体回顾了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文献,提出了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论文第二部分则聚焦这本小说中隐藏的同性恋情与男性友谊,展现了小说重要的同性
学位
20世纪90年代哥伦布美洲发现五百周年之际,大量纪念活动及相关主题的出版物涌现。这些活动和出版物在对哥伦布1492年的“美洲发现”及其对新旧大陆后世影响的看法和立场上争议颇多。这其中也包括来自长期缺失和边缘化的本土裔民众及学者的呼声。他们用行动和文学作品反对英雄化的哥伦布叙述,反对将哥伦布抵达美洲的历史神话化,本质上即反对两者所代表着的“殖民凝视”和以欧美为中心的殖民统治和霸权主义。这时期的一些美
学位
本文以阿拉·阿斯旺尼的成名作——《亚库班公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小说的非文学性为切入点,以“一·二五革命”前的埃及社会为研究背景,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法、文本细读法、跨学科分析法及身份认同等相关理论知识来全方位解读小说《亚库班公寓》的社会性。探究了小说中关于革命前埃及现状描写的客观性,及小说与之后发生的“够了”运动及“一·二五革命”之间的联系。  本文的序言部分介绍了阿拉·阿斯旺尼作品的研究现状,分析
学位
近年来随着经济政治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崛起引起国际关注,也引起一些国家的不适应、不信任、不了解乃至恐惧的心态,境外涉华舆论存在负面声音和消极论调,国际主流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渠道,了解其涉华报道,总结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能够有助于我国引导国际舆论、更新对外传播方式,从而提高国家软实力,塑造真实良好的国家形象,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谊源远流长,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到今天的
在当今社会里,女性地位的高低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成正比,但韩国的情况却有些例外。韩国是亚洲地区较早实现工业化与经济腾飞的国家,其女性地位却比一些落后国家更低,这是十分不合理的现象。本文通过考察韩国各个历史时期女性的地位,找出女性地位变化的原因,进而分析制约目前女性地位提高的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我国女性地位的提高提供一些借鉴。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比较研究法,对韩国女性地位的历
学位
很多前人研究表明,语料库与二语习得(如Chambers2010)和外语教学(如R?mer2011)之间存在潜在联系。其中一些研究试图调查证明“数据驱动学习”(DDL,Johns1991)在外语学习背景下的效果,但是目前相关实证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十分有限,且以非英语的外语作为对象的研究更是匮乏。因此,本文研究目标有以下两方面:(一)考察在西班牙语作为外语的环境下,DDL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是否更加有效
学位
本文研究对象为罗尔夫·拉佩特的小说《游泳回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作家如何构建小说的叙事时间以及其对于小说情节和主题的展现起到何种作用。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热拉尔·热奈特、申丹、谭君强等人的叙事时间理论,此外博德、马丁内茨、拉恩等人的叙事学理论,德国文学对于成长小说的各种理论探讨以及接受美学姚斯及伊瑟尔对于隐含读者及读者期待视域的理论也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本论文以德国作家埃德加·希尔森拉特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主题研究的方式,细勘文本,分析在“极恶”罪行1的追责过程中,文学式罪责审判与现实审判之间的悖谬。论文旨在揭示文学虚构力图通过审判主题叙事,以超越现实政治和司法困境、实现公平正义的可能性。  论文主体分为五大部分来对极恶的追责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通过对“罪”与“罚”在不同维度上的概念梳理,结合审判在不同德语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呈现,说明本
1921年5月,中德两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1941年7月,纳粹政府公开承认汪伪政权,蒋介石政府遂宣布与德国断交。这20年是中德两国近现代史上交往甚密的一段时期,两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有过紧密的合作。其间中国知识界对德国关注度颇高,民国学者对德国的重大事件的分析述评、对德国思想文化的译介认知构成了官方交往之外中德关系的另一个横断面。基于此,本文选取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东方杂志》为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