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挥发物对微红梢斑螟雌虫引诱作用的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c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寄主油松挥发物的引诱作用,以微红梢斑螟做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微红梢斑螟雌、雄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及感器进行观察,明确其成虫触角的显微结构;运用GC-MS技术分析危害前后油松不同部位的挥发物种类及含量变化,筛选出有明显差异的挥发物:并将其配制成不同的浓度及按比例配成不同的混合物,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和“Y”型嗅觉仪测定油松挥发物对微红梢斑螟雌虫的电生理刺激及嗅觉行为反应。研究结果如下: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微红梢斑螟雌、雄成虫触角上共存在着10类感器。其中,雌、雄虫触角共有的感器有耳形感器、刺形感器Ⅰ和Ⅱ型、Bǒhm氏鬃毛、毛形感器Ⅰ和Ⅱ型、腔锥形感器:雌虫特有的感器是栓锥形感器,而钟形感器和鳞形感器是仅分布于雄虫触角上。感器以鞭:肖腹面和侧面上分布居多且雌、雄问有性二型现象。
  通过动态顶空吸附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油松被害果枝、健康果枝、被害枝条、健康枝条、被害球果、健康球果六种不同部位主要成分大体相同,但各挥发物含量差异较大。1R-α-蒎烯、D-柠檬烯的相对含量在危害部位有所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大;β-蒎烯、β-石竹烯的相对含量往危害部位有所减少,并且减少的比较明显;月桂烯是危害诱导产生的新物质。
  五种挥发物均能引起微红梢斑螟雌虫不同程度的EAG反应和嗅觉行为反应,多数挥发物在浓度为1(v/v)时引起已交配雌虫和末交配雌虫的EAG反应最为强烈,但月桂烯和p.蒎烯在10-1(v/v)时,分别引起已交配雌虫和未交配雌虫的最大EAG绝对值。1(v/v)的1R-α-蒎烯对已交配雌虫和未交配雌虫的EAG绝对值在五种植物挥发物中为最大值,最大值分别为0.630mV和0.620mV;其次是浓度为10-1(v/v)月桂烯和1(v/v)的柠檬烯分别对已交配雌虫和米交配雌虫有较强的刺激。通过T检验发现,仅月桂烯和D.柠檬烯对已交配雌虫和未交弛已雌虫的刺激有显著差异,其他挥发物对其均无明显差异。
  对已交配雌虫引诱效果最强的是1(v/v)1R-α-蒎烯和10-1(v/v)月桂烯,引诱率均达到75.00%;对未交配雌虫的引诱作用最强的是1(v/v)1R-α-蒎烯,引诱率达到74.07%;月桂烯仪对已交配雌虫的引诱作用达到鼎著水平,而D.柠檬烯仅对未交配雌虫的引诱作用达到显著水平;1(v/v)β-蒎烯有明显的驱避作用,对已交配雌虫的驱避率为76.92%,对未交配雌虫的驱避j簪为71.42%。
  九种混合品的EAG反应和嗅觉行为分析,对已交配雌虫电生理刺激最强的是混合物G(1R-α-蒎烯∶β-竹烯∶月桂烯5∶3∶3);而对未交配雌虫刺激最强的是混合物F(1R-α-蒎烯∶β-石竹烯∶D-柠檬烯5∶3∶6);两者的EAG绝对值分别为1.573mV、1.426mV,与其他混合物相比均有显著性并异。其次是混合物E(1R-α-蒎烯∶D-柠檬烯∶月桂烯5∶6:3)、H(1R-α-蒎烯∶D-柠檬烯∶月桂烯∶β-蒎烯5∶6∶3∶0.5)、1(1R-α-蒎烯∶D-柠檬烯∶月桂烯∶β-石竹烯∶β-蒎烯5∶6∶3∶3∶0.5)。而A(1R-α-蒎烯∶D-柠檬烯5∶6)、B(1R-α-蒎烯∶β-石竹烯5∶3)、C(1R-α-蒎烯∶β-蒎烯5∶0.5)、D(1R-α-蒎烯∶月桂烯5∶3)四种混合物的刺激较弱。
  对已交配雌虫引诱作用最强的是混合物G(1R-α-蒎烯∶β-石竹烯∶月桂烯5∶3∶3),引诱率为79.31%;对未交配雌虫的引诱作用最大的是混合物F(1R-α-蒎烯∶β-石竹烯∶D-柠檬烯按5∶3∶6),引诱率为78.60%,两者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已交配雌虫和未交配雌虫均有引诱作用的是混合物G(1R-α-蒎烯∶β-石竹烯∶月桂烯5∶3∶3)、H(1R-α-蒎烯∶D-柠檬烯∶月桂烯∶β-蒎烯5∶6∶3∶0.5)、I(1R-蒎烯∶D-柠檬烯∶月桂烯∶β-石竹烯∶β-蒎烯5∶6∶3∶3∶0.5),引诱率均达到显著水平:混合物A(1R-α-蒎烯∶D-柠檬烯5∶6)、C(1R-α-蒎烯∶β-蒎烯5∶0.5)、D(1R-α-蒎烯∶月桂烯5∶3)引诱作用较弱,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
其他文献
塞罕坝地区地处冀北山地与蒙古高原交汇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该地区森林植被发生严重退化,形成大面积的沙荒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该地区进行大规模的人工造林,逐渐形成以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lii Mayr.)、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和云杉(Picea asperataMas
学位
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原产于中国的特色果树,是重要的干果树种和药食两用的经济林树种。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s,RNases)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是一类核酸水解酶,分为RNase T1,RNase T2和RNaseA3种类型。植物中RNase T2家族参与抗逆反应、衰老脱落、自交不亲和等过程,但目前对枣RNase T2基因家族的研究还很少。枣的全基因组测序
学位

全红杨(Populu.,deltoides,‘Ouanhong’)和炫红杨(Populus deltoides‘Xuanhong’)为美洲黑杨优良品种2025杨(中林2025)(Populus deltoides cv.‘Zhonglin2025,)的芽变彩叶品种。全红杨春季叶片呈紫红色,夏季为紫绿色,秋季逐渐变为橙黄色;炫红杨较全红杨叶色更加亮丽持久,时一片颜色从萌芽期的鲜红色逐步变为落叶期的橙
学位
白榆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乡土树种,是景观及绿化的常用树种之一。培育白榆的多倍体品种,可为榆树的品种选育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本研究以秋水仙素诱变得到的3个白榆无性系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其形态特征、叶片解刨构造、叶片光合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等部分生理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行了叶片转录组测序,探讨多倍体与二倍体基因表达变化,并对白榆多倍体SOD酶基因家族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了其育种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学位
外源液体导入技术是以树液的流动和叶片的蒸腾作用为驱动力或外力,向树体输送杀虫剂、杀菌剂、液体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液体的技术,利用外源液体导入技术将染液导入树体是一种通过改变木材材色提升杨树木材附加值较为有效的方法。利用外源液体导入技术把染液导入树体中对丰富木材颜色,提高杨树木材使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6年生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为试
学位
基于热技术的热扩散式探针法(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TDP)测定树干液流是林木水分消耗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为了验证该方法在散孔材树种树干液流测定中的适用性,本文选择北方主要散孔材树种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和馒头柳(Salix matsudana)为研究对象,设置三种加热模式(持续加热、加热1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经济树种,杜仲叶含有许多活性成分,作为药食同源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叶用杜仲的产量和质量参差不齐,因此选育出适合不同地区高产优质的杜仲叶用新品种对发展杜仲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研究引种的5个不同品种杜仲叶的主要药用成分及光合特性变化规律,比较不同品种杜仲叶不同牛长时期主要药用成分的差异,确定最佳采收期;通过测定不
学位
为了探索‘长富2’苹果最佳的补钙措施,有效降低苦痘病的发生,为生产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在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以15年生‘长富2’苹果树为试材,采用田间调查、室内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树干输注不同用量、不同施用次数的钙肥对树体不同器官(叶片、枝条、果实)的保护酶活性、MDA含量、CaM含量、矿质元素含量,果实品质以及苦痘病发病率的影响;探索苹果钙素吸收分配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与苹果苦痘病发生的关系,为苹果
学位
盐碱化土壤经常会伴随干旱,对植物生长及生理代谢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以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种子和二年生文冠果苗为材料,用15%PEG6000分别处理文冠果种子和2年生文冠果苗,通过测定苗木在不同浓度NaCl(50、100、150mmol·L-1)、(0.25%、0.35%、0.45%)胁迫下叶片形态、渗透调节系统、抗氧化保护酶系统、光合系统、无
学位
光肩星天牛是世界上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复眼是光肩星天牛主要的视觉器官。开展对光肩星天牛复眼结构及转录组学的研究对探明其感光、趋光机制,深入研究其防治方法等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利用扫描、光学、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光肩星天牛复眼的外部、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分析;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光肩星天牛复眼背、腹部区域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光肩星天牛复眼背、腹部结构差异的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