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康宁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TNF-α及IGF-1水平影响的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肾康宁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TNF-α及IGF-1等指标的影响,评价该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进而探讨肾康宁方的疗效机理,为临床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病人120例。根据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确诊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按查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各组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据病情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肾康宁方,药用党参15g、山药15g、茯苓15g、枸杞子15g、首乌15g、女贞子15g、黄芪40g、制半夏10g、地龙10g、丹参20g、桃仁12g、川芎12g、益母草30g、炙甘草6g,每日1剂,采用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剂(由药剂科统一购入备用),用温开水分2次冲服。对照组口服依那普利片(山西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0mg,每日1次。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脂、血液流变学、血清TNF-α及IGF-1水平。   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治疗组治疗后UAER、TNF-α、IGF-1、TC、LDL-C、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   结论:肾康宁方能显著改善早期DN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尿白蛋白排泄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及血脂代谢紊乱,降低血清TNF-α和IGF-1水平,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TNF-α、IGF-1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及血脂代谢紊乱等有关,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升清降浊胶囊对腺嘌呤诱发的慢性肾衰大鼠的一般状态、肾功能、肾脏病理形态的改变、血清及肾组织中纤维粘连蛋白(FN)、IV胶原蛋白(Col-IV)的表达影
介绍知识地图及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相关概念,分析构建面向服务体系的知识地图的知识构成,提出一种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企业知识地图构建模型,并对其构建流程进行阐述,最后总结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检测止痛消结汤对HMG模型大鼠乳腺组织中Bcl-2及Bax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止痛消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通过临床治疗,观察止痛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本文利用小型试验方法,以Kuz—Ram模型为指导对掘进爆破块度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块度模型.提出了控制爆破块度的方法,利用该法可对大断面爆破工作进行指导,实践证明这种方法
南粳41是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以45115-2(R405/NJ301152)/静千子千米杂交选育成的迟熟中粳, 2003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0318。2003年本公司引进种
为提高交互式遗传算法的性能,提出一种自适应分区多代理模型交互式遗传算法.该算法基于关键维分割进化初期的搜索空间,同时基于进化进程、逼近精度以及用户评价敏感度,自适应
目的:不寐表现为睡眠深度和时间的不足,严重影响现代人正常的生活作息,更有甚者会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这次课题是根据自然与人类相应的定律,再基于气血、经络在体内运行时间规律,即在纳甲法治疗疾病的基础上,再开表里经原穴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目的在于探究子午流注纳甲合原法在临床治疗上的优势,将此法造福于人。方法:收集60个符合临床纳入标准的病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病例分为30位子午流注纳甲合原法治疗组和
提出一种进化禁忌混合算法,将遗传算法“适者生存”进化准则融入禁忌搜索算法.该混合算法运用遗传算法引导算法探索有希望的区域,禁忌搜索算法对有希望解的区域进行集中搜索.
目的:本课题讨论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通过对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科学的评价该疗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该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科学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