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法解凸透镜成像问题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e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确定焦距范围试题及根据焦距大小确定像的性质的试题,常常出现在考卷上。如果巧借数学方法,将物理和数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研究处理,不仅可以将问题由繁化简、由难化易,还可以阔展视野、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运用数学中的不等式和数轴解决凸透镜成像方面的问题。
  1巧用不等式求凸透镜的焦距范围
  例1(2011年包头)一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 cm处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6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那么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3 cmB。5 cmC。7 cmD。9 cm
  解析这是一道已知物距、像距求解焦距类的试题。正确解答此类问题,首先根据像距、物距大小确定像的性质,其次再根据所成像的条件,列不等式进行求解。由题意可知,像是成在光屏上,因此可以判定出所成的是实像,又由于物距u=20 cm大于像距v=6 cm,所以可以判定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条件可以得出:u>2f,f2f ,f<6 cm<2f 。
  解这个不等式组得出3 cm  答案B。
  点评对于初学光学的同学来说,利用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判断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运用不等式的知识解这类问题,可使问题简单化。解这类题时可以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由题中所给的成像性质找到对应的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然后借助不等式可作出相应的判断。
  2巧用数轴判断凸透镜成像性质
  例2(2012年枣庄模拟)已知某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15 cm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等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析这是一道已知焦距范围及物距大小,判断像的性质的试题,正确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凸透镜成像条件,再根据已知,判断物距及焦距的关系。由题意知道,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15 cm  在数轴上表示出焦距f和2f的范围,可直观看出f  答案C。
  点评数轴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图形,它可以直观、简捷地反映数据间的关系。判断凸透镜成像性质时,若能合理地使用数轴,往往能使结果一目了然。如图1所示,从该数轴上可以看出,数轴可分为五个区域,并且可归纳以下结论:(1)当u在A区,一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当u在B区时,一定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在C区时,一定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4)当u在f区,有三种可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成像;成倒立、放大的实像;(5)当u在2f区时,也有三种可能:成倒立、放大实像;成倒立、等大实像;倒立、缩小的实像。
  总之,根据凸透镜成像条件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或判定成像特点属于比较难的一类光学题。因为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像距、焦距这三者关系存在一个范围大小的关系。解答此类问题如果熟练巧借数学方法,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学生步入高三,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已经学完了,由于遗忘和孤立学习等原因,学生解决物理问题尤其是综合性物理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为此,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综合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是高三复习的重点,习题带动物理知识和方法的复习是高三复习最常用的方法,本文首先分析当前高三学生完成习题的现状,基于学生的问题探讨提升高三物理习题课教学效果的策略,望能有助于实践.  1 现状分析  从当
人物:H—Hunter L—Lion M—Mouse道具:狮子、老鼠的头饰各一个、草帽一顶、玩具枪一把、网一张、手机一个剧情简介:森林里,一只狮子正在睡大觉,老鼠不小心踩到狮子身上……L
提高高三复习课教学的效果就等于赢得了高考,习题讲评是高三物理复习课主要的课型,其目的在于借助物理习题这一载体帮助学生有效回顾知识,提炼方法,发展能力,应该尤为重视.不过当前的高三习题讲评课被有些老师上成了答案核对课、方法灌输课,学生的主动性完全丧失,教师面面俱到讲得很累,而学生收获却不多.笔者认为,一节高质量的讲评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谋划.课前,要精选训练题并统计学生做题存在的问题.课堂上,要针对存
春节过后,新学期开始,初四马上就进入了紧张忙绿的复习中。可根据以往的情况发现,复习到最后,学生的感觉是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完整,理解不准确,因此应用无方向,深化、扩展、迁移能力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在复习中让基础知识夯实得更好呢?就此问题,笔者就《机械运动》一章的复习,谈谈我们在复习中的做法,与同行们共勉。  1认真梳理知识,找准知识间的联系,列出知识网络图  复习课不是零散知识的再现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新一轮的课改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但许多教师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定性少、定量多,实物少、抽象多,淡化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多做多练,学生常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知识,用题海战术来消化和掌握知识.显然,这是一种舍本追末,得不偿失的教学方法.物理课改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物理一定要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切实做到理论
前概念是指学生与周围环境长期作用形成的对生活现象的经验型认识,以及已有知识迁移和方法类比。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碰撞和构建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拒绝新概念,因为前概念形成后,很多时候是不相容的,即所谓“相异构想”。既然,学生原有前概念的错误成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寻找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教学策略予以纠正。那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中避免给学生形成新的错误前概念。教师可以有意地设计、丰富、重组一些实验,给学生带来正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例题把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近一个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时,金属箔上是否带电?带何种电?用手触摸一下验电器的金属球,手离开金属球后,移去玻璃棒,则验电器的金属箔是否张开?带何种电?  思维突破  实验事实是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近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时,金属箔会张开,说明验电器的金属箔上带有电荷。  为何带电?带何种电?没有接触,恰发生带电现象,着实让人困惑。为了弄清疑问,先介绍一个基本模型。  如图1所示,带电小
我喜欢爸爸的大圈圈rn那里最好玩rn我喜欢妈妈的中圈圈rn那里很温暖rn我也喜欢我的小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