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演讲只有三个听众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q8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当大学老师有二十多年了,除了讲课之外,也有学术讲座,也作过一些演讲。粗略地算一算,将近1000场了。但我永远记得我的第一场学术讲座,算是一场标准的演说吧。
  大概19年前,我那时候才刚刚评上讲师。我们学校建了新校区,在很偏远的地方。学校为了鼓励学生们的学术热情,就举办了一场学术讲座周。我那时候年轻,说是那一次的学术讲座周,只有我一个年轻的讲师,其他都是著名的教授。所以,那一天晚上我记得很清楚,在教学楼的一个大的阶梯教室里,大概是六点半开始讲座。我很紧张,紧张到什么地步?我想了半天,是打领带还是不打领带呢?我到那次讲座之前,参加任何活动都没有打过领带。犹豫了半天,我爱人都说:“没必要。”我后来想想,为了正式起见,我还是打一条领带吧。临走前,我爱人交代:“放松,没事的,谁都有第一次,砸锅了也没关系。”我说:“你就差唱送战友踏征程了,默默无语两眼泪,是吧?”
  结果我一进教室的门,立刻就傻眼了。当时只要有学术讲座,学生在新校区又没地方可去,肯定都会蜂拥而至。结果我一进教室的门,只有三个人。可以坐300多人的阶梯教室,只有三个人。当时你知道我第一反应是什么?我看表,我是不是来早了两个小时,来错了时间?不对呀,时间马上到了。怎么回事啊?只有三个人?两个女生一个男生,我就问那两个女生怎么回事。一问我才知道,原来就在我的楼上,一间更大的阶梯教室里,当时学校请了一个外面的学者,用现在的话讲是一个网红的学者来演讲。刚好跟我在同一天晚上演讲,所有的同学都奔着网红学者去了。我就纳闷,问了三位同学:“那你们三个怎么不去啊?”那个比较外向的女同学跟我说:“实在挤不下了,上面太热了。”所以这三个人,听说下面还有一场,就混到我这儿来了。
  我当时有巨大的失落啊,我问这三位同学:“我说就你们三个加我一个,咱也不能凑一桌麻将是吧?那今天的讲座你们说我是讲啊?还是讲啊?还是讲啊?”重要的问题我要问三遍是吧。结果那个同学就说:“老师你要愿意讲,我们就愿意听。”就因为他这句话,我说:“那我就这么讲吧。”
  我讲的就是汉语语言艺术。为了贴近生活,我还专门设计了汉语语言艺术在广告诉求中的应用。但是给这三位同学讲,我就像给300位同学讲一样,把每一点都讲透、讲深。因为他们只有三个人,我还可以走到他们面前,跟他们聊天,把我想到的、他们可能想不到的地方去碰撞,碰撞他们的观点。所以,两个小时之后,我讲完之后浑身是汗。我就问这三位同学:“虽然今天很惨,但是老师也想听听你们的观点,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讲得怎么样?”结果那个一直没说话比较内向的女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你讲得很好,我看好你。”那个男同学,我讲的过程中他一直兴致勃勃地听。等我讲完了,他又趴在桌子上,开始准备睡觉。
  我回去之后,爱人问我:“今天讲得怎么样?”我说:“还不错,全场三分之二同学表示强烈认同,还有三分之一虽然没表态,但我估计他是默认了。”所以将近20年过去了,我特别感谢我的那第一次演讲。我悟到了一个人生的真谛,也可以说是演讲的本质:我觉得在我眼中,哪怕只有一个听众,和有100个、1000个,我最多的时候后來给五六千人同时讲座,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演讲的本质是:把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我心传达到你心里去。
  而且我是一个学者,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使命是文明的传承,是对真理的追求。只要有同道者,只要有同路人,只要有情感情怀的共鸣者,只要有愿意一路同行的真理追寻者,哪怕现实荒芜,哪怕现实没有那么理想,我也会像我第一次演讲一样,把我所有的光和热奉献出来。
  所以,后来很多次,我去西部的小学,去边远山区,去厂矿、学校、企业,去农村,只要愿意听,只要有共同的追寻,哪怕现实有那么多的不如意,也不能停止我的脚步。因为全世界的黑暗,都不能影响一支蜡烛的光辉;全世界的荒芜,都不能影响一段生命的热情。
  王剑芳摘自《做人与处世》
其他文献
又是一个崭新的早晨,你是否已经走在了上班的途中?人生短暂,其中大部分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工作。有时,当你从繁忙的工作中抬起头,望着窗外的景色,是否会对这样的生活产生疑问?是啊,人究竟为什么要工作呢……  罗素:  工作应该被看作是幸福的源泉,还是不幸的源泉,尚是一个不能确定的问题。确实有很多工作是非常单调沉闷的,工作太重也总是令人痛苦的。然而,在我看来,假使工作在数量上并不过多的话,即使是单调的工作对
为什么传说里有龙,可是我们现在看不到龙了呢?   这个问题,中国古代已经有人问了。《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魏献子去问蔡墨:龙是很聪明是吧?蔡墨先生说了:不是龙聪明,是人太无知——您看这话说得,好像龙是皇帝新衣似的。  然后蔡墨先生说了:古代人不但见得着龙,还养龙呢!有所谓豢龙氏,有御龙氏。   魏献子问了一句我们都想问的:那,为什么现在没龙了?   蔡墨说:因为现在没人养龙了。龙是水里的动物,
在经营画面位置时,我常常感到绘画中物体的重量,另有标准,与实际的世间所谓轻重迥异。  在一切物体中,动物最重。动物中人最重,犬马等次之。故画的一端有高山丛林或大厦,他端描一个行人,即可保住画的均衡。  次重的是人造物。人造物能移动的最重,如车船等是。固定的次之,如房屋橋梁等是。故在山野的风景画中,房屋车船等常居画面的主位。  最轻的是天然物。天然物中树木最重,山水次之,云烟又次之。故树木与山可为画
如果小说家可以在完成作品后不去设想它的封面,那么,他虽然可以被看作一个智慧、完美且完全定型的人,但同时,他也失去了作家最根本的特质:天真。  我们都愿意看到,更多的读者买书是为了封面。我们都愿意看到,批评家鄙斥某些作品,更多的是因为它总是写给同一类读者。  封面上对于主人公的描畫过于细致,这既侮辱了作者的想象力,也侮辱了读者的想象力。  假如设计师用红黑两色搭配,来设计《红与黑》的封套,或者用蓝色
阿肖  2020年读到的最让我回味无穷的一首诗是与谢芜村的一首俳句:  虽已离异——  仍到他田里  帮忙种稻  这样简单的几个字,第一次读到时,为之惊叹,而后,余味无穷。  我理解个体的不同,但也愿意把我所珍爱分享给一些亲近的朋友。得到的回应却饶有趣味,有朋友说读不懂,有朋友说:“不觉得它背后透露出当时日本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吗?”我只能付之一笑。  最近读梁鸿的《中国在梁庄》,里面讲述的一个村庄里
听过一个名词吗?——“汤不冷的距离”。原来是50年前英国流传的比喻,其真正的意思是:能让双亲和子女保持密切的关系,并且能够随时提供援助。其实,男女之间,也应有“汤不冷的距离”。   最最最亲密,汤太热,会烫嘴,一时也难喝下,浪费了好汤。最最最阻隔,或已变调,若仍可为友,当然少了一个仇人。到底相知相交一场,中间有碗简单不冷的汤,就看得透了。   看书,在日本也有所谓的“汤不冷”,是刚煮好的味噌汁
小区管理越來越严格了,进出小区都要测体温,并出示出入证,没有出入证,必须要检查身份证。苑区穿梭巴停止运行,公交车、长途车都停止运行。小区门口有一家小超市正常营业,还有两三家小百货店营业。后来,超市改为下午营业,再后来,停止营业了。土豆每斤价格3.98元,其余蔬菜略有上涨。   在单元门口,遇到一位约70岁左右的老头,塑料袋里装着与鸡蛋一般大小的洋芋出售。带着东北口音,他能说会道,说土豆如何如何好
赵大掌柜有点自以为是,有点故作深沉,从小喜欢吃糖,一直没有蛀牙,偶尔写点东西,管你爱不爱看,有时大嘴啦啦,有时沉默如谜。  我向来不主张在家养小动物的。  去年公司开年会那天的晚上,毛姑娘乐板宜电话打将过来,突发奇想要养兔子。我犹豫了一会,就说好吧好吧。实在不忍心拂了她们兴冲冲的劲儿。  年会结束是十点多了。回到家,兔子自然是买回来了,白白的两只,一公一母。毛姑娘听从了老板的建议:一只不成,它着急
在这个每天都不大一样的互联网新社交圈,你应该需要的社交必备技能还得再多一个:读懂标点符号的含义。  如今,表情包越来越难精确地表达我们的情绪,但半括号成功拯救了我们。小小的半括号,把内容包裹进另一个“有出口的次元世界”。  一个教科书级的运用:“半括号是捧哏,全括号仿佛就是碎碎念。(都用全括号框起来的话,仿佛其他人就看不见嘻嘻嘻)(您可真是戏多呢。”  半括号还有一个魅力,在于可以延伸出更多难以解
多少人愿意签《生前预嘱》?  北京301医院,我和南区肿瘤科副主任李小梅面对面的采访已经超过三小时????????????????????????????????????????????????????????????。  那个下午,她说她有很多话要说,但长期得不到休息又很疲惫,总觉得说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