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zi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型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移动通信”课程中引入研究型教与学,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依托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学生自己创设的研究型课题,实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开放实验室等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移动通信;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顾朝志(1976-),女,山东青岛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李世宝(1978-),男,山东潍坊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 青岛 26658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研究性课程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YK2013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13-02
  教育部2005年1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后,各高校纷纷把研究型教学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和策略。[1]研究型教学在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2]其主要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主动性,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在亲身经历和自我探索中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移动通信是当今信息时代发展最为快速的产业,陆地移动通信由GSM和窄带CDMA为标志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全面进入3G时代。“移动通信”课程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和技术更新快等特点。“移动通信”课程对通信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其内容涵盖了随机过程、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扩频通信等基础知识。其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站在通信系统的高度理解问题。且由于移动通信技术本身发展迅猛,仅仅选定一本教材照本宣科向学生讲授教科书上的固有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探索合理有效的授课方式,将目前的新技术、新思想融入到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在掌握移动通信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了解移动通信领域不断出现的前沿技术。
  笔者尝试对中国石油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课程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研究型教与学的成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型教学组织方式
  研究型教学是使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形式来参与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一个多模式教学活动的综合体。
  1.课堂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资源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进行研究型教与学的前提。由于“移动通信”理论性强,直观性差,概念抽象,学生学习难度大,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使用多媒体资源,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后续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首先将Flash等动画演示引入课堂,对如电波传播过程、GSM系统呼叫过程、主被叫的信令流程等通信过程进行演示,这样既可以避免枯燥无味、抽象的语言解释,给学生比较直观的认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将Matlab、Systemview等仿真软件引入课堂,对一些基本的原理、概念等进行演示,如QPSK、MSK、OFDM基本原理仿真、频分多路复用(FDM)、多径传播等,可通过简单的改变参数来观察系统性能,总结出某些重要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
  在课堂演示的基础上,可结合实验目的,布置一些设计性的实验,改变过去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老师要求或根据实验指导教材去做实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3]的情况,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2.以教师的科研课题为基础,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进行研究型教与学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教学活动受到很多限制,不仅要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且每个学期都要接受学生的监督和测评,在一些评奖评优评职中学校会在很大程度上参考学生测评结果。但是学生的测评往往主观性很强,很多老师为了迎合学生得到较好的测评成绩而照本宣科,顺利讲完就万事大吉。这样老师尤其是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丰富的老师就不能在课上将科研信息传授给学生,不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科研动态融入到课堂教学,而是考虑学生的口味进行考前针对性辅导,使学生考试都能及格。学生教师皆大欢喜,而学生则接触不到跟教师科研相关的任何信息,对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有害无益。为此,笔者以“移动通信”课程为契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程组,如车联网、UWB、无线传感器网络、MIMO等课题组等。并根据学生兴趣分派相应的任务,让学生根据项目需求去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也通过在课题组跟老师或其他研究生、博士生的交流探讨,感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严谨、求实,培养其创新精神。
  3.实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
  在“移动通信”课程基础理论的授课过程中,实行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大班授课模式,其中借助前面提到的多媒体、教师的科研课题等手段。在大班授课的同时,实行小班研讨的形式,即结合该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由教师出题目或由学生自己创设研究型课题,或依托校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将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型学习活动,自由选题,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找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研究型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4.开放软硬件实验室,为學生提供研究型学习场所
  为了使课堂研讨的效果更好和课题完成的质量更高,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课外时间进行前期准备,同时对应用型的课题需要有一定的实验环境支撑。[4]为此,学院向所有参与该研究性课程的学生开放实验室,如移动通信室、通信原理实验室、DSP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等,满足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活动的需求,对所参与的老师的研究课题或是自己选择的研究型题目进行探索验证,让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之余,有场所验证基础理论知识,尝试实现自己的想法,任课教师和专职实验指导老师定期或不定期到实验室进行指导。大家在一起共同讨论,形成良好的研究型教与学的氛围。开放实验室两年来,大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能力等都得到很大提高。
  5.建立合理有效的考评机制
  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是他们很在意的一项指标。课程最后给出的成绩,不仅是对他们学习过程的一个评价,也影响到他们将来的考研、就业。所以进行研究型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最后成绩的评定。考评机制不合理、不公平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就背离了研究型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传统授课方法“移动通信”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课内实验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成绩给出的过程比较客观。而采用研究性教学之后,对学生参与的研究型课题完成情况的评定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把握不好,会有很大的主观性成分。为此成绩评定笔者采用期末卷面成绩和研究性课题各占50%的方法,研究型课题的成绩评定采取公开答辩的方式,由学生陈述、展示自己的成果,聘请相关老师担任评委,匿名打分,所有评委的平均分数即为该学生的研究型课题分数。
  二、结束语
  通过在“移动通信”课程中引入研究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较高。但应该注意的是,大学本科教育是一个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最重要的,对以后的就业和深造都有很大作用,而其他的所有教学手段都是为其服务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地追求研究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将得不偿失,所以虽然在本科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有很大收益,但在具体实施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
  参考文献:
  [1]冯锐,张君瑞.高校研究性教学现状调查及其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6):73-77.
  [2]王泽峰,程湘爱.军校本科专业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1):60-62.
  [3]程铃,徐冬冬.Matlab仿真在通信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117-119.
  [4]徐宁.“物理光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3):103-105.
  (责任编辑:王意琴)
其他文献
会议
随着高中课改的不断推进,英语教学的方式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然而当前高中生的英语水平还是有待于提高,教师仅局限于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实质性的
会议
会议
该文概述了近几年来随机系统的辨识与自适应控制理论方面的最新进展,着重讨论了最小二乘算法与随机梯度算法给出的估计的强相容性,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算法解决自适应控制中的最优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