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施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具体内容的内化,更应当重视的是一种正确学习和生活态度的养成,要逐步形成学生践履躬行的人格特征,发扬我国“致和笃行”的优良传统。角色扮演是一种仿真性演习活动,它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深刻的感悟,并将之内化便会形成一定的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发展,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角色扮演应遵循的原则
角色扮演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模拟或扮演某种社会角色,或模拟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进行表演,从中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认识和掌握现实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活动形式。那么,我们在运用这一活动形成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呢?(1)真实性,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必须是未经排练的表演,必须是真实情境的自然复制,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2)针对性,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重视情与理的结合,以品德教育为核心;(3)新颖性,要力求形式新颖,内容健康有益,不过分夸张;(4)趣味性,能引起儿童“认识冲突”,能打破儿童原有的认知平衡。制造适当的不确定状态,激发儿童的认识兴趣,引起探索的欲望和思维的碰撞,从而让他们受到教育与启迪。
二、角色扮演的主要类型
1,直接情绪体验式角色扮演
从心理发展看,儿童感知事物往往比较直观,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情感体验处在自发阶段。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中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进一步感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例如,在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以及角色认识等课型中,都可以运用这一活动形式。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我是谁》(人教版三年上册)一课的“自己设计角色”环节中。学生设计了在家当好小主人,放学路上扮演行人横穿马路等角色。学生通过扮演角色和通过别人的评价,知道了扮演小主人和行人的角色应该怎样做,扮演行人应遵守那些交通规则,从而使学生深刻体验和了解所扮演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具体形象相联系式角色扮演
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是以直觉的情感以及与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为主要形式,并不断由具体形象水平发展到抽象水平。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儿童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观察表演中产生真切的感受和情绪体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走近残疾人》(北师大版三年上册)一课教学中,如果仅让学生懂得残疾人是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去理解他们、关爱他们,让教学停留在认识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如何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去调查、访问有关残疾人的事例,并让他们亲身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呢?一位老师在执教中创设以下生活情境:(1)让学生用一只手把解开的衣服拉链拉好:(2)蒙眼走到老师讲台再回到自己的座位;(3)用手摸辨别食品。摸食品的同学本想取面粉做饺子,没想到摸到的是洗衣粉,他说:“盲人如果用洗衣粉做饺子吃多危险啊!”这些体验活动学生感受很深,大家都说没想到残疾人想做一些常人认为很简单的事都这么难。从而加深对残疾人的了解和理解,树立我们健康人都应当为残疾人提供经常的、切实有效的帮助的意识。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印象深刻,会触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影响甚至是终身的。通过角色扮演,为学生创设了互动的参与平台,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活动中领悟道理。获得了对生活的体验、感悟,以感悟唤醒学习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实现由情到理的转化。
3,道德原理式的角色扮演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情境性更为明显。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在采用角色扮演这一活动形式时,必须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环境过程中去感受、体验,这样道德知识才能得到巩固和深化。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北师大版二年上册《保护肠胃》一课,课前老师让全班同学准备好一个食物头饰,有蛋、肉类、奶制品、蔬菜、水果和主食等。请三位同学戴上“牙”“胄”“肠”头饰扮演这三个器官,然后老师也扮演一种食物带上以上扮演其他“食物”的同学过关,老师扮演的“面包”上画有一只苍蝇被当做“不干净的食物”被拒绝过关,其他“食物”有的顺利过关,有的被拦住了,其中不让苹果过关的理由是吃完饭后就吃苹果,“胃”会受不了的……这些角色扮演活动生动活泼,充满情趣,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肠胃的功能,保护肠胃的重要性,为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奠定了基础。这样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人性张扬。因此,这样的教育活动才是有效的。
三、角色扮演应注意的事项
1,在学生扮演过程中以及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和发言,要进行延迟评价。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意见和感情。
2,教师的组织、指导及总结,必须尊重学生自己的思想及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3,教师应当重视:扮演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方式,而且由此探讨出的结果各不相同。
4,解决一个问题有可供选择的多种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是正确的。评价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重要的是不但娶注意它的结果,也应该注意它的过程。
总之,角色扮演这一活动形式可以适用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许多知识和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上,如安全常识、买卖活动、人际交往、历史或当代的问题、学生个人的两难问题等。通过角色扮演这一仿真性的演习活动。可以再现某些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准生活”模拟情境中,强化感知,启迪思维,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一、角色扮演应遵循的原则
角色扮演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模拟或扮演某种社会角色,或模拟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进行表演,从中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认识和掌握现实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活动形式。那么,我们在运用这一活动形成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呢?(1)真实性,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必须是未经排练的表演,必须是真实情境的自然复制,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2)针对性,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重视情与理的结合,以品德教育为核心;(3)新颖性,要力求形式新颖,内容健康有益,不过分夸张;(4)趣味性,能引起儿童“认识冲突”,能打破儿童原有的认知平衡。制造适当的不确定状态,激发儿童的认识兴趣,引起探索的欲望和思维的碰撞,从而让他们受到教育与启迪。
二、角色扮演的主要类型
1,直接情绪体验式角色扮演
从心理发展看,儿童感知事物往往比较直观,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情感体验处在自发阶段。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中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进一步感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例如,在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以及角色认识等课型中,都可以运用这一活动形式。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我是谁》(人教版三年上册)一课的“自己设计角色”环节中。学生设计了在家当好小主人,放学路上扮演行人横穿马路等角色。学生通过扮演角色和通过别人的评价,知道了扮演小主人和行人的角色应该怎样做,扮演行人应遵守那些交通规则,从而使学生深刻体验和了解所扮演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具体形象相联系式角色扮演
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是以直觉的情感以及与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为主要形式,并不断由具体形象水平发展到抽象水平。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儿童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观察表演中产生真切的感受和情绪体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走近残疾人》(北师大版三年上册)一课教学中,如果仅让学生懂得残疾人是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去理解他们、关爱他们,让教学停留在认识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如何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去调查、访问有关残疾人的事例,并让他们亲身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呢?一位老师在执教中创设以下生活情境:(1)让学生用一只手把解开的衣服拉链拉好:(2)蒙眼走到老师讲台再回到自己的座位;(3)用手摸辨别食品。摸食品的同学本想取面粉做饺子,没想到摸到的是洗衣粉,他说:“盲人如果用洗衣粉做饺子吃多危险啊!”这些体验活动学生感受很深,大家都说没想到残疾人想做一些常人认为很简单的事都这么难。从而加深对残疾人的了解和理解,树立我们健康人都应当为残疾人提供经常的、切实有效的帮助的意识。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印象深刻,会触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影响甚至是终身的。通过角色扮演,为学生创设了互动的参与平台,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活动中领悟道理。获得了对生活的体验、感悟,以感悟唤醒学习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实现由情到理的转化。
3,道德原理式的角色扮演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情境性更为明显。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在采用角色扮演这一活动形式时,必须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环境过程中去感受、体验,这样道德知识才能得到巩固和深化。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北师大版二年上册《保护肠胃》一课,课前老师让全班同学准备好一个食物头饰,有蛋、肉类、奶制品、蔬菜、水果和主食等。请三位同学戴上“牙”“胄”“肠”头饰扮演这三个器官,然后老师也扮演一种食物带上以上扮演其他“食物”的同学过关,老师扮演的“面包”上画有一只苍蝇被当做“不干净的食物”被拒绝过关,其他“食物”有的顺利过关,有的被拦住了,其中不让苹果过关的理由是吃完饭后就吃苹果,“胃”会受不了的……这些角色扮演活动生动活泼,充满情趣,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肠胃的功能,保护肠胃的重要性,为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奠定了基础。这样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人性张扬。因此,这样的教育活动才是有效的。
三、角色扮演应注意的事项
1,在学生扮演过程中以及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和发言,要进行延迟评价。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意见和感情。
2,教师的组织、指导及总结,必须尊重学生自己的思想及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3,教师应当重视:扮演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方式,而且由此探讨出的结果各不相同。
4,解决一个问题有可供选择的多种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是正确的。评价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重要的是不但娶注意它的结果,也应该注意它的过程。
总之,角色扮演这一活动形式可以适用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许多知识和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上,如安全常识、买卖活动、人际交往、历史或当代的问题、学生个人的两难问题等。通过角色扮演这一仿真性的演习活动。可以再现某些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准生活”模拟情境中,强化感知,启迪思维,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