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高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情感经历,那么在汉语教学中怎样培育和渗透情感呢?对于从事汉语教学的我们来说,应将汉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素养和崇高的情感品质,作为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创设情感氛围,让学生接受心灵的体验:汉语教学的情感培育,是一个长久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师要点燃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之火,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首先要体味文中的情和意,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才能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
在教授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时,我们这样来创设情境氛围:多媒体教室中,背景音乐是马思聪的《思乡曲》。在学习课文前,教师首先让学生沉浸在一腔幽怨之中,感受那“归去来兮不可归”的无边惆怅和无尽落寞。教师在缠绵悲恻的音乐声中深情地朗读完了课文,尽管课文要表达的并不是乡愁主题,但那乐曲声中层层叠叠的哀怨,繁繁复复的忧伤,正应和了作者郁达夫苦闷孤独无处倾诉的柔肠百转,萧瑟寂寥北上赏秋的悲凉心境。然后教师继续展示“悲秋”的图片配上古人“枫叶荻花秋瑟瑟”、“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一些诗句,与文章所要表达的忧思、眷恋、向往之情浑然一体。学生的情感已经为音乐、为画面、为作者所牵动,接下去的课文分析,学生在已经体验到的课文所要传递的情感信息之后,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清、静、悲凉”的北国秋景自然就水到渠成,牢牢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了。
激发情感共鸣,讓学生产生艺术的感悟:汉语教学的载体是范文,而情感又是文章的灵魂。古人说“言为心声”,这些美好的诗文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有生活的悲欢离合;有人生的思索追求;有寄情山水的执著;有悲歌慷慨的壮志。这些情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精心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情、表达感情、评价感情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认识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寻求自身的艺术感悟,从而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实施“哲理美”、“道德美”的教育。
再读后者,苏轼缅怀古人,想自己年将半百,被贬黄州,一事无成,与年华方盛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意欲步周瑜后尘的梦想实在是“自做多情”,无奈中吐露的是年华虚掷、报国无门的感慨,但悲凉失意之中却能旷达自解,以明月清风相寄,更显出气势磅礴的英雄气概。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就会进一步感悟作者滞重难解的情怀,前者重在感时伤世,而后者更多是感时伤己,但他们的诗作无不是对黑暗腐败现实的无情揭露。学生有了这样的区别感悟鉴赏能力,更能提高丰富的情感评价水准,达到知、情、意的统一。
引导情感释放,让学生培养完善的人格:汉语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文学经典作品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养成作用显而易见,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都通过艺术形象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的效仿楷模。但汉语教育中德育并不能因此而自行实现,因此当教师带领学生和作品强烈共鸣,达到情景交融后,就更应该关注学生灵魂的净化,美好心灵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锤炼,继续鼓励学生释放情感,丰富和创造作品,对意境、人物意蕴等确立自己独到的看法,形成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完善人格。
情感释放的另一重要方面体现在情感的表达上,教师要把情感调动引入具体的作文教学中,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先培养学生做人,让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一个情感、人格有缺陷的人,不能算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让他们情感充分地释放,既是作文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
创设情感氛围,让学生接受心灵的体验:汉语教学的情感培育,是一个长久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师要点燃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之火,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首先要体味文中的情和意,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才能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
在教授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时,我们这样来创设情境氛围:多媒体教室中,背景音乐是马思聪的《思乡曲》。在学习课文前,教师首先让学生沉浸在一腔幽怨之中,感受那“归去来兮不可归”的无边惆怅和无尽落寞。教师在缠绵悲恻的音乐声中深情地朗读完了课文,尽管课文要表达的并不是乡愁主题,但那乐曲声中层层叠叠的哀怨,繁繁复复的忧伤,正应和了作者郁达夫苦闷孤独无处倾诉的柔肠百转,萧瑟寂寥北上赏秋的悲凉心境。然后教师继续展示“悲秋”的图片配上古人“枫叶荻花秋瑟瑟”、“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一些诗句,与文章所要表达的忧思、眷恋、向往之情浑然一体。学生的情感已经为音乐、为画面、为作者所牵动,接下去的课文分析,学生在已经体验到的课文所要传递的情感信息之后,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清、静、悲凉”的北国秋景自然就水到渠成,牢牢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了。
激发情感共鸣,讓学生产生艺术的感悟:汉语教学的载体是范文,而情感又是文章的灵魂。古人说“言为心声”,这些美好的诗文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有生活的悲欢离合;有人生的思索追求;有寄情山水的执著;有悲歌慷慨的壮志。这些情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精心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情、表达感情、评价感情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认识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寻求自身的艺术感悟,从而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实施“哲理美”、“道德美”的教育。
再读后者,苏轼缅怀古人,想自己年将半百,被贬黄州,一事无成,与年华方盛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意欲步周瑜后尘的梦想实在是“自做多情”,无奈中吐露的是年华虚掷、报国无门的感慨,但悲凉失意之中却能旷达自解,以明月清风相寄,更显出气势磅礴的英雄气概。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就会进一步感悟作者滞重难解的情怀,前者重在感时伤世,而后者更多是感时伤己,但他们的诗作无不是对黑暗腐败现实的无情揭露。学生有了这样的区别感悟鉴赏能力,更能提高丰富的情感评价水准,达到知、情、意的统一。
引导情感释放,让学生培养完善的人格:汉语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文学经典作品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养成作用显而易见,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都通过艺术形象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的效仿楷模。但汉语教育中德育并不能因此而自行实现,因此当教师带领学生和作品强烈共鸣,达到情景交融后,就更应该关注学生灵魂的净化,美好心灵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锤炼,继续鼓励学生释放情感,丰富和创造作品,对意境、人物意蕴等确立自己独到的看法,形成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完善人格。
情感释放的另一重要方面体现在情感的表达上,教师要把情感调动引入具体的作文教学中,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先培养学生做人,让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一个情感、人格有缺陷的人,不能算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让他们情感充分地释放,既是作文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