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乙肝与癌症的辨治入手探析艾滋病的中医药治疗

来源 :亚太传统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w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绍了中、西医治疗艾滋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免疫细胞特别是CD4 +T淋巴细胞的受损变化等方面分析了乙肝、癌症和艾滋病三者之间的异同点,认为艾滋病从感染至发病的过程,几乎囊括了乙肝与癌症两种疾病的变化发展过程。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把已获得的确有疗效的乙肝和癌症的辨治经验借鉴运用到艾滋病的治疗中,提出了遵循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原则,以及攻补兼施、虚实同治、增强免疫功能与抗病毒并举、分期立法辨证施治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指出临证处方用药应考虑的治肝护肝、健脾益胃、调畅气血等几个方面是提高整体疗效的关键环节。结合药理性质及实际功效,选取确定了紫草、黄芩、丹参、紫苏叶等13味中药作为HIV / AIDS治疗的基本方药,临床可依证加减变化运用。认为HIV急性感染期和潜伏期患者只要及早用药,可以保持长期无症状、不发病状态。
  关键词: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乙型肝炎;肿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2-077-03
  
  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它与癌症、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一样,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在目前尚未找到能够彻底治愈这些疾病药物的情况下,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进行早、中期的药物干预,以阻止病情发展,逆转病势,保护患者生命,成为当前国内外医学界人士致力于研究的课题。近年来,笔者在应用中医药防治乙肝与癌症的过程中,认真分析其病因病机,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机体的功能状况,包括免疫功能、阴阳气血的平衡与动态变化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观察,并与HIV感染和艾滋病患者作比较,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认为,从已获得的乙肝和癌症的辨治认识入手,探索HIV / AIDS的中医药治疗,是寻求疗效新突破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下面谈谈笔者的见解。
  
  1 三者有机联系的意义
  
  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高效抗病毒疗法——哈特疗法(HAART),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与病毒复制有关的酶——逆转录酶和蛋白酶,而抑制艾滋病毒的复制,降低病毒载量,减轻其对人体的破坏程度,使病情好转。但药物对人体器官和生理功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耐药性,因此,药物必须是在患者出现一定症状的时候才可使用。这样,在HIV感染的窗口期和无症状潜伏期,则无法及早介入,发挥应有的防治作用。
  中医药具有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的优势,其对疾病的治疗表现为多方面、多靶点效应,从人体感染HIV时即可发挥作用。目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在保护、增强免疫功能,防止机会性感染,减轻症状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效果,只是病毒载量的下降幅度较小,与西医疗法比较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深入研究,从新的途径寻找解决办法。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给中医学带来了很大帮助。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均为传染性病毒,属于中医学的“疫毒之邪”,其传播途径大致相同,除乙肝病毒可通过胃肠道侵入外,两者都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染,只是两种病毒作用的靶细胞不同而已。前者侵入肝细胞,在肝细胞核内整合、复制、转录,引起免疫调节或应答功能紊乱和肝细胞损害,导致肝脏功能失调;后者则进入淋巴细胞进行复制,造成CD4+T淋巴细胞的破坏和功能缺陷,随着人体免疫功能损害的加重,最终因条件感染和非条件感染而发生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全身性疾病。可见,两种病毒对人体的侵害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只是危害程度不同而已。由此看来,艾滋病从感染至发病的过程,几乎囊括了乙肝与癌症两种疾病的变化发展过程,因此,把确有疗效的乙肝与癌症的辨治认识和治验运用于艾滋病的治疗中,对提高疗效,促使包括病毒载量在内的各项评价指标的好转,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这也是循证医学原理在中医诊疗中的具体运用。
  
  2 病因病机的异同性
  
  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具有保护机体,防御、杀灭和清除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以及预防肿瘤发生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循环流动于血液、淋巴系统和组织间隙的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HIV能够感染CD4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其中,作为免疫反应中心细胞之一的CD4细胞是HIV攻击的主要靶细胞。艾滋病毒侵入人体后,寄居于淋巴细胞中生长、复制,导致CD4细胞数量减少和CD4/CD8比例失调,引起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分泌不足,免疫细胞活性降低,造成免疫功能障碍。人体感染HIV 2~6周后,除少数人会出现一过性急性感染症状外,多数均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状态,可持续数年甚至更长时间。随着病毒的不断增多,免疫系统受损加重,病原体趁机感染,患者才开始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相关临床症状。
  从发病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看,艾滋病属于中医“瘟疫”、“虚劳”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正虚邪侵。多因七情郁结、六淫侵袭,或恣情纵欲,损伤真阴肾精,以致正气亏损,疫毒之邪乘虚侵入人体,克伐正气,损伤脏腑,致气血亏虚,疫毒内陷蕴结,变本加厉,病情加重,正气日趋衰竭,直至抵御外邪能力完全丧失,内邪外邪互结发病而死亡。
  乙肝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多与素体虚弱,或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损伤脾胃、元气损耗、正气不足有关。外因则与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有关。疫毒之邪乘虚侵入体内,深入营血,蕴于肝胆,日久肝气郁结,疏泄障碍,木横乘土,引起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化生乏源,而出现乏力、消瘦、纳呆、胁肋疼痛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癌症的形成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密切相关。CD4细胞能促进效应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而癌症患者的CD4细胞出现减少现象。中医学认为,气血虚弱、机体功能失调、正气不足为发病内因;气滞血瘀、痰浊湿毒积聚为发病外因。内因与外因的形成,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此为癌前病变阶段。发病过程中,正邪斗争消长不断变化,随着肿瘤的生长和癌毒的作用,耗气伤血,使正气愈虚,最终抗邪无力,机体功能溃乱而死亡。
  从总体看,乙型肝炎感染期与活动期、癌前病变和癌症初期的身体动态变化均类似于艾滋病的潜伏期和发病期,三者都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正气不足、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是它们共同的致病基础;毒邪入侵是致病的条件。痰浊瘀血湿毒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使病情加剧,脏腑气血虚损加重,而呈现复杂多变的证候。
  
  3 艾滋病的辨治构思
  
  根据乙肝和癌症的病因病机和发病特点,我们把扶正祛邪作为两者的治法治则,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扶正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调和气血,补益脏腑精气,培植本元,匡扶正气,保护、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祛邪是通过清、消、下等方法,清除体内邪毒,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施治则综合运用不同辨证纲领,根据患者在不同时期的病情变化,组方遣药。早期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扶正祛邪并重;晚期则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从治疗情况看,早期癌瘤通过手术切除干净的患者,经中医药调治,体质大为改善,未曾出现复发现象;中、晚期患者经辨证治疗,癌灶转移、扩散得到控制,避免了更多脏器受到侵害和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患者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多例乙肝患者经服药治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没有发生过包括伤风感冒在内的病状,各项生化指标好转明显,部分患者治愈阴转。表明其免疫功能得到了保护、提高,始终处于较好状态。
  依据中医学的整体观,人体的免疫功能受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等多方面的影响和调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药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能直接抑制肿瘤生长,提高免疫力。说明癌毒与乙肝病毒、艾滋病毒存在相同之处。经观察分析,清热解毒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净化血液、保护免疫系统、调节内分泌、减轻肝脏的解毒负担、增强肝脏的防御和免疫功能等实现的。提示治肝护肝是提高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疗效,增强免疫功能的重要一环。
  脏腑机能以气血为本、毒邪为患,气血亏虚是机体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脾胃居于中焦,是气血化生之源、气机升降运动之枢。乙肝和癌症,往往先现气机失调,脾胃首当其冲而致功能损伤,纳运能力不足,清气升布失司。《脾胃论》曰:“清气不生,九窍为之不利”,各种病证随之发生。因此,我们把健脾益胃作为诊治用药中的另一重要环节。脾为体内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HIV的入侵,将直接损害脾脏,造成脾胃功能的减退。可见健脾益胃在艾滋病各阶段治疗的重要性。
  五脏六腑经络、阴阳气血津液,各有其生理功能和活动特性。顺应各自特性的配伍组方用药,将能发挥协调互助作用,提高整体疗效。例如血液循环以温度、粘度适中、运行顺畅为正常。阳虚气滞血浓可出现血瘀证,用药时应采取相应的活血化瘀法,降低血粘度。当出现反应迟钝、健忘、肢体麻木等神经症状时,应同时考虑使用养血、祛风、通络的药物。经观察,乙肝和癌症患者,均或早或晚地出现了气虚血瘀等症状,临证时应予以重视,细加辨别,并将所得治验运用到艾滋病的治疗当中。
  基于乙肝和癌症的辨治认识和经验,结合艾滋病的发病机理,我们认为,对艾滋病的治疗应遵循整体调节、扶正祛邪原则,攻补兼施,虚实同治,增强免疫功能与抗病毒并举,并以此指导遣方用药。我们通过对在乙肝和癌症的治疗中取得了确切疗效的众多中草药的比较筛选,最后确定了治疗艾滋病(包括病毒携带者)的基本方药:紫草8g、黄芩10g、丹参6g、紫苏叶10g、白花蛇舌草12g,半枝莲10g、菟丝子12g、知母8g、当归10g、党参12g、女贞子8g、败酱草8g、麦冬12g。具体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分期立法施治。适证可直接按方调治,或随症加减药物,并相应调整各味药物剂量。
  3.1 艾滋病潜伏期(AC)
  此系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HIV抗体阳性,具有传染性。此期病毒侵入营血,伏于免疫细胞内生长繁殖,释放热毒,暗耗阴津。由于人体正气尚未虚衰,治以清热解毒为主,补益气血为辅。若现其它病症征象,则应辨证兼顾用药,如脾虚痰多,可考虑健脾润肺、清热化痰等,以顾护正气,抑制病毒复制,阻止病毒对其它正常淋巴细胞和组织系统的入侵。此治同样适合急性感染期患者。
  3.2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
  由于HIV破坏CD4细胞,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患者开始出现发热、食欲不振、消瘦、腹痛腹泻、浅表淋巴结肿大等慢性症状和体征。此期患者正气已虚、疫毒偏盛,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培本。扶正培本是按辨证论治原则,依患者阴阳气血和脏腑的亏虚情况,分别采取滋阴补血、益气健脾、滋补肺肾等治法,维护脏腑基本功能。由于患者阴津亏耗,阴损及阳,致阴阳俱虚,气虚血凝,循环不畅,阻滞血脉经络,形成血瘀证,故要兼用活血化瘀药,疏通经络,消除瘀阻,使毒邪外排畅通,脏腑经络得养。
  3.3 完全艾滋病(AIDS)
  由于免疫系统遭受 HIV的严重破坏,患者免疫功能极度低下,各种病邪乘虚而入,出现机会性感染,引起一系列艾滋病复合症。随着湿热痰浊、瘀血积聚、元气衰弱,机体功能紊乱,病情恶化迅速。此期患者多出现发热、头痛、腹泻、胸痛、咳嗽、全身淋巴结肿大、皮肤出血、神昏、恶性肿瘤等复杂症状,治疗与中、晚期癌症治法基本相同。宜补益气血,调节阴阳,佐以清热、利湿、解毒,根据具体脏腑感染发病情况,兼施化痰止咳、软坚散结、温肾和胃止泻、豁痰熄风开窍等法,以减轻症状和患者痛苦,延长生命。
  
  4 现状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患者服药依从性好等优点。把乙肝和癌症的辨治方法借鉴运用到艾滋病中来,有助于开拓治疗思路,提高整体疗效,改善免疫功能状况,降低病毒载量。实践证明,只要辨证准确,组方得当,中医药能有效杀灭、清除病毒、癌毒。从已取得的乙肝和癌症的治疗效果来看,在艾滋病潜伏期,只要及时用药,患者就可以保持长期无症状、不发病状态。至于能否把艾滋病毒从淋巴结等庇护所中驱赶出来,杀灭、清除干净而治愈该病,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这是大家的共同愿望,也是广大医学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和研究课题。
  
  (责任编辑:杜 靖)
其他文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实践说明,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学习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关群众路线的理论,以此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大见成效。中共云南省委总结的孟连经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目的:总结余仁欢教授运用仲景"水气病"的相关理论治疗现代医学之肾性水肿的临床经验。方法:结合仲景思想,从宣肺利水法、益气祛风利水法、通阳利水法、养阴利水法、温阳利水
介绍推荐系统在口碑平台的应用。在提取用户特性和时间特性以及商家特性的基础上,使用BP神经网络给用户推荐商家,同时对比BP神经网络中单隐层和双隐层的效果区别。对有线上记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姜科植物资源是我国宝贵的植物自然资源,对维持森林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现如今姜科植物许多特有种面临着濒危的风险,所以对姜科植物种质保存已到
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不住院,城市低收入人口中无医疗保障的比例高达76%。目前城市平均住院费用是7600元,而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式的应用,在复杂胆囊手术中,合理选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式,不但可简化手术、降低手术风险,而且可以达到胆囊造瘘与标准胆囊切除相结合的效果。不失为一种明
实践教学改革以教研兼长、知能并举的研究型小学教师培养为核心,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校内资源,建立理论教师资源库,拓展校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