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腐败的心理形成机制

来源 :学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teran_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腐败的产生有诸多原因,既有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也有个体因素。为有效预防腐败,本文深入剖析高校腐败产生的多种因素的外在表现及内在的逻辑关系,提出应从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氛围、纠正个体认知偏差两方面入手,有效预防腐败,切实巩固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腐败;心理因素;不想腐
   实现“不想腐”是治理腐败的一个较高目标和境界。对于高校而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重点领域的腐败案件仍然多发频发,作风违纪问题不断曝光。因此,研究腐败形成的心理机制并有效预防,对于高校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腐败行为的心理因素
   为了尽可能获取有关腐败官员心理过程的数据资料,本研究通过多种渠道采集相关数据。最终,收集挑选了105份腐败案例,并整理成文本,主要运用了扎根理论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了文本分析,通过从原始文本资料中提取概念、对概念进行范畴化、构建概念间的逻辑架构等步骤,本文认为腐败心理的影响因素可分为社会环境和个体特质两大类。
   (一)社会环境
   腐败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社会现象,想要分析研究腐败心理形成的因素,应首先回归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探索。对于我国高校,腐败心理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1)行业环境。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单位进入改革深水区,高校不再似以往“工作少,福利高”,尤其是在一线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使部分教育工作者产生“相对贫困落后”的感觉,诱发心理失衡。众所周知,高校进入门槛高,高校教师均是饱读二十余年诗书的高学历人才,他们怀抱着一腔热血投入事业,却发现自己的投入和付出并没能给个人给家庭带来更高的物质享受。高校教育工作者较高的社会地位引发了对高经济收入的期望,此与实际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反差,“不平衡”的心态越明显,越容易走上歧途。
   (2)交往环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些年查处的一些案件中,大多数的腐败分子都是被“亲朋好友”拉下水的,不少忏悔录中也提到,涉案人员走向犯罪,均是“为人情所累”。高校教育工作者较高的社会地使其交际圈从教育界逐渐拓展至政界、商界,高校可调配的资源日益丰富,人情关系也随之变得复杂。社会上不乏一些人为利用高校工作者手中的权力或资源,投其所好,谗言献媚。高校领导干部一旦思想放松警惕,必将陷入泥淖稍有不慎,最终滑入犯罪深渊。
   (3)家庭环境。家庭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相互影响。如若家庭的道德防线远远低于高校领导干部的个人防线,将会给图谋不轨的“行贿者”提供更容易攻占的突破口,其结局必然是“溃不成军”。近些年查处的局级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约七成以上都是因家风不正导致腐败的。上海海洋大学原副校长李延臣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巨额财物涉嫌受贿犯罪。在面对法官作自我陈述中,李延臣提到:“最初,行贿者三番两次来我家都被我回绝,后来有一次,我人不在家,我的妻子接受了行贿者的送礼。我默许纵容了家人的行为,到最后,思想防线彻底崩塌……”办案实践中,“夫受贿必涉其妻”已成规律,由此可见,家庭成员,尤其是伴侣,对廉洁从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个体特质
   社会环境仅仅是个体实施具体行为以实现其欲望的外部条件或诱因,个体的主观心理才是主导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对于腐败形成的内因,我们试图从腐败者个体的心理特征中寻找答案。
   (1)意志信念。习总书记强调:“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现实案例中,高校腐败分子大都接受过多年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但他们的信念并不坚定,意志不够坚强,在外界的诱惑面前,露出贪婪自私的丑恶,并由此导致人生观的变质。在极端自私自利人生观的影响下,腐败分子滋生出“享乐至上”,“金钱万能”,“权力私有”等一系列错误的观念,从而直接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
   (2)情绪情感。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格认为:我们人类的忠诚、热情、干劲、承诺、承担责任,以及自信等等,全都是情绪变数,甚至于所有各项我们重视的价值,也是情绪变数。而且所谓激励,也是一种情绪的力量[2]。可见,情绪情感是影响人的态度、见解、决策的重要因素。从行为科学的知识来说,人的本性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融合体,当一个人的理性判断不足以抵抗对物质、金钱、权力的私欲时,就会产生贪婪、痴迷的非理性情绪,从而引发个体错误的行为,最终导致腐败。
   (3)道德与法制。纪律意识低下、法律观念淡薄是一部分公职人员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法制是保证人们不犯或少犯错误的屏障。但预防腐败并非仅靠法律,个体行为规范更多的是依赖于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和尊重。当下,在整个社会的总体规范下,不同的社会角色都应履行相应的道德规范,比如,教师应当授业传道解惑,医生应当救死扶伤,公务员就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外在的价值准则内化为自身的价值需求和道德自律,掌握与道德原则相吻合的一般法律原则,才能自觉抵制外界不良诱惑,积极抵御腐败的侵蚀。
   二、腐败行为的形成逻辑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人的心理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他还提出了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其中,B是行为,P是个人,E是环境,f是函数,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3]。根据此理论,结合上文对腐败心理形成因素的分析,得出腐败行为的形成逻辑如下图所示:
   首先,社会环境与个体特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环境对于个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互为条件,整体由各部分组成,社会环境为个体提供认知基础,并能制约、影响和改变个体特征,个体特征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部分从属于整体,部分对整体有反作用,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个体特征的变化也对社会环境带来一定刺激,甚至能够改造社会环境。若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高校领导干部也会严守纪律,不敢有越雷池半步的念頭。反之,若个体所在的环境里,贪污贿赂等现象普遍存在,身处泥淖中的领导干就很容易滋生从众的腐败念头。    其次,个体特征与社会环境在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滋生腐败心理。其中理想信念丧失、法律观念淡薄等个体特征因素将成为腐败心理产生的主导内因。风动旗动,其实是心动,个体思想防线的崩塌是走向腐败的根本原因。此外,社会环境因素则为外部诱因,引诱、刺激、催化腐败行为的发生。
   再次,腐败心理一旦形成,会连同公共权力一起伺机等待或主动创造腐败机会,最终形成腐败行为。腐败行为一经发生,将很可能促成扭曲疯狂的个体心理特征,同时也会不断尝试挑战社会的容忍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创造新的社会环境。
   三、高校腐败心理的预防
   遏制腐败不仅需要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更需要对个体的心理人格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塑造,心理因素是腐败滋生和蔓延的深层次的较为根本的原因,高校应在肃清不良外部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廉政文化,强化监督约束的同时,更应重视分析腐败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以教育为基本手段,纠正偏差的社会认知[4],阻断腐败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净化高校领导干部的内心,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心理,使高校工作者真正做到不想、不愿腐败。
   1、坚定理想信念,练就抵御腐败的心理素质
   理想和信念是党的立身之本,无论置身于何等困境,无论面对何等诱惑,都应做到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平衡心态,身正行端,最大限度地抵御和减轻不良社会诱因的心理刺激。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培养和练就健康的、过硬的心理素质,永葆政治上的坚定性和道德上的纯洁性,一身正气,恪守清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伟大历史使命。
   2、做好心理分析预测,预防和抑制腐败心理的生成
   腐败心理是各种不良因素在个体心理上的综合反映,虽然比较隐蔽,但却可以通过个体的语言、表情、举止和行动等外在行为进行追溯。腐败心理的生成和发育是有端倪、有规律、可预测的,我们要分析推测每个特定时期内诱发腐败的主要心理因素,然后有效地予以抑制和消除,破除腐败心理地形成,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见效。
   3、强化心理疏导,提高拒腐防变地心理治理能力
   只有当个体从心理上不想腐败,才是内在动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必须将心理教育疏导融入到反腐倡廉的建设之中,渗透到道德行为规范之中,并于思想教育、法纪教育、警示教育等相结合,着力解决好权力观、金钱观、利益观的问题,不断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的心理防治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满满. 腐败心理预防论[M].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15.
  [2]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行為科学与管理[M].
  [3]库尔特?勒温. 人格的动力理论[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
  [4]潘黎萍. 从社会认知偏差看腐败发生的心理机制及其预防[J]. 社会科学家, 2012, 12:55-57,74.
  
   作者简介:洪峰(1989.10-),女,湖北随州人,汉,硕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专职纪检干部,主要从事党建、纪检研究。
   基金项目:上海市2017年度“阳光计划”项目(17YG54)。
其他文献
摘要:我党全面深化改革事业,能够切实落地于基层的主要原因在于领导干部的改革能力。因此,为解决全面深化改革在基层的落地问题,必须从提升领导干部改革能力着手。本文分析了改革落地水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提出相关提升领导干部改革落地能力的策略,以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有利参考,使改革成果造福于最广大人民群众。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基层;落地   引言   以中共中央总书记为核心的领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将鞍山市的全部工业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和类型的划分;其次对鞍山市工业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对鞍山市工业旅游资源的优劣势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工业旅游;资源类型;鞍山   旅游资源的分类是资源普查和评价的依据,与旅游资源本身的发展和保护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工业旅游发展至今,对于工业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标准也早已经被定义,并且众说纷纭。目前,国内划分工业旅游资源类型的方
期刊
摘要:日本东京电视台在日本五大私营商业广播电视网中规模最小,却因其特殊的播报特点受到观众的喜爱。东京电视台独特的成功之路和日本的传媒体制分不开:日本电视偏向于报纸的补充,娱乐性较高;双轨制使日本商业电视受限较少。研究日本电视成功经验也能给中国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电视;日本电视体制;东京电视台   1 前言   研究国外电视节目,国人的视线更多地注视在美国CNN和英国BBC这样大型的跨国媒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与其他资源类保护规划法律效力方面的对比,分析文物保护规划法律地位偏低,建议修订《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时,增设专章规定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  关键词:文物保护规划;法律地位;思考   一、目前我国文物保护规划的法律地位   我国《文物保护法》并未规定文物保护规划的概念,第十五条规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市、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延续性护理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盲选于我院(2017年4月-2019年3月间)行术后化疗的60位乳腺癌患者实施探究,应用电脑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n=30,一般护理)和观察组(n=30,延续性护理)。对入选研究对象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生活质量情况进行比较探析。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在延续性护理干预下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生活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改善
期刊
摘要:在数字和信息化的当下,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知识库,应当适应当下的环境,进行转型和改革。从“搬运工”到“助产士”的转变,是现代较为流行的模式,作为拥有大量资源支持的党校图书馆,也应当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做好新型智库建设的转型工作。本文旨在探索当下党校图书馆建设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为党校图书馆的转型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党校图书馆;智库建设;数字化   近年来,许多国家开始积极进行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悄然到来。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给档案管理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数括分析;档案管理;应用   一、档案管理工作引入大数据技术的必要性   1.是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现在不仅是行政单位,很多档案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发达。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传统纸
期刊
摘要:目的:针对行腹腔镜微创手术的良性卵巢囊肿患者,探析临床护理干预措施以及干预效果。方法:病例收录在2018年7月-2019年8月,资料数据来源于实施腹腔镜微创手术的良性卵巢囊肿患者,病例总数为62例,开展对比研究法,落实临床护理干预的命名为实验组(31例),常规护理干预的命名为参照组(31例),分析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比实验最终数据显示,各项指标中,实验组数值更高。结论:
期刊
摘要:目的:初产妇的自然分娩可以通过无保护助产护理进行促进,本文分析此护理方式具体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选择我院自然分娩初产妇156例,这些初产妇全部收治于2017年的2-9月期间。按照不同的助产护理将所有初产妇划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和干预组的人数相同,各有初产妇78例。在对照组中的初产妇,对其采用普通的助产护理服务,而干预组中的初产妇,则使用无保护助产护理服务。对比两组产妇的会阴疼痛程度和会
期刊
摘要:家庭暴力一直是大众比较关心的社会问题,怎样避免受害者持续受到伤害,是政府相关部门和立法人员不断探索的难题。随着反家暴法和人身保护令制度的推出,给遭受家暴的受害者带来了希望,有效避免了家庭暴力的出现。本文探讨了人身保护令制度的司法进程,并提出了完善《反家暴法》相关制度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家庭暴力;人身保护令;司法进程;完善制度   家庭暴力指的是在家庭内部,对家庭成员运用暴力伤害其身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