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时,我写诗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GameKing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诗人熊曼,特意冠以湖北省名,在这里是嫉妒的意思。我身居巴蜀,熊曼身居荆楚,想到自楚黔中开始,楚国就杀伐和统治过巴蜀多次,就牙痒痒,恨不得把楚国的大小治所全搬到巴蜀来。嫉妒炽盛,源于当下湖北诗多身怀绝技,底蕴深厚,诗经、楚辞、离骚影响下的他们,端的不同凡响。雄浑、大气、辽阔、细腻、精微等词语,每每都能找到一个诗人安装上去。至于视角向下、情感向内、精神向上的作品多多,凸显了楚风诗人在中国诗坛上的不一般气象。
  女诗人熊曼,正是浸润在这样的环境里的。这里特意将熊曼从性别上划分一下,是因为她脱离了一般女诗人的浅表和小气,诗里透露出一些丰裕、沉郁之气。这殊为难得。难道也是湖北的文化传统所造就?这很有意思。当下中国诗坛,速成班众多,成功学蔓延,诗歌之外名利场的蝇营狗苟让很多诗人难以自持。能够守得住的女诗人,更是让人钦佩。在传统和创新这两个幌子下,有的女诗人躺在唐诗宋词的清词丽句的浅层,有的以身体示人而非真正开掘人性。而熊曼的诗歌,则远离这些浮华靡丽和扭捏造作,显示出力量和纵深。
  熊曼诗歌形式上为突出的特质,是借经验开掘精神空间,可谓活在现实里的诗歌清道夫。她的作品,往往从现实生活出发,视角是向下的,但是往往将诗意放置在精神高度上。正因为如此,她摒弃了经验之诗复制粘贴生活的毛病,避免了“活出来的诗”中经常性的琐碎、低俗的毛病。她总能将生活的素材剪辑到没有毛边、没有卡壳、没有冗杂的程度,并将自己的情绪内裹于中,将峭拔、超脱的精神打造在较为牢固的根基上。说诗歌清道夫,是因为她的诗歌不仅不流俗,而且遣词造句和结构节奏均把握较好,很少有多余的、混乱的、庞杂的的表述,诗歌呈现出干净、利索的气质。《悲伤时,我写诗》这首,吃苹果,买非洲茉莉,都是现实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情,但是,熊曼的诗意放在面对这些平常的力度和速度上,从中窥见生活的硬度和生命的流走,为自己营造了不易觉察的悲伤,最后一节,诗人超脱于现实,将幽微的悲伤,用鸟鸣和露珠,用光线,反衬出来,显得内敛而又有力,将现实与精神进行了融合,而不着痕迹。
  熊曼诗歌精神里的的内核,我认为体现在一个反字上。《悲伤时,我写诗》之所以写诗,其实这就是对庸常、沉闷现实的反抗,是生活的反作用力,诗人从根本上是因为要把自己从肉体生活里拉拽出来,进入精神生活,而写诗,而慰藉,而感动,而淡然。《生活贴》,人们在高度的紧张和快节奏中前行,都是朝坟墓里赶路,这是对压抑的场景和人物的反讽,是生活的后坐力。《她们》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反对性,不仅是个人,而且是群体的,对束缚的反对,对瓶装的反对,对屈从的反对,让诗歌具有沧桑感。《穿过》的左边右边和中间,不管哪一种方位、方向,都是一种屈从和顺应,但是诗歌要告诉我们的是人应该反向行走,保持新鲜,葆有自香。《还有什么能够带来安慰》则有一种反诘的气质,在虚假、枯萎和肮脏面前,有什么可以安慰到人心的呢?亲人、劳作、安详才是诗人的答案。从根上看,熊曼诗歌是在用精神追求反对枯燥现实,是用小镇温情反对城市冷漠,是用我反对他们,是用我反对你,是用我反对另一个我。这种隐秘的决裂,让她的诗歌消灭了婉曲和小调,具有了冲撞之力,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熊曼诗歌的中性。她的诗歌,从技巧上都看不出婉约的女子手法,从内容上读不到男子的野性无羁。每一首诗,往往都直呈当下,不以转弯抹角的细腻取胜,即使使用隐喻、细节等,也是恰到好处,而不过度,不炫技,体现出较好的控制力。在诗歌的内容上也不信马由缰,每每直取重点、刺点、爆破点,排列组合等剪裁也得体,避免了男子诗歌中经常性的滥情、铺张和尖刻。她很清晰,从很多女诗人的迷狂中脱颖而出,具有不能用性别来区分的诗性——悲悯、热爱和对立。似乎,这和湖北楚文化的容量是相契合的,是和江汉平原的宽度是契合的。因此,最后我要说,熊曼诗歌的中性,根本上不是性别上的,而是精神气度上的,她,是女诗人中的中正者。
  责任编辑:李 东
  张远伦,苗族。居重庆。著有诗集《两个字》等四部。另著有小说、随笔、评论等若干。获巴蜀青年文学奖、第五届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学奖等奖项。
其他文献
1  尽管马小宽把要退学的话在嘴里酝酿了一遍又一遍,但面对班主任的时候,还是结巴得宛若一个咿呀学语的顽童。吃了中午饭,他就站到了班主任的门口进退两难,他在老师的门口犹豫了好半天下不了决心,要不要再等等?这样的念头不时在马小宽的的脑子里纠结成一堆缠绕的棉絮。凭空来了一阵风,把刘老师的门吹了一条缝隙,他看到刘老师坐在桌子前,正回头朝门口张望。  马小宽瘦高的身躯被班主任一眼就看到了,他招招手让马小宽进
期刊
乙未年七月,周公大殿,有人上香。他约摸四十左右,落寞寡欢,走到香桌前,抽取三炷香,左手捏住香脚,斜伸到烛台上方,让香头在烛火里燃烧。旋即,香头亮起火苗,一跳一跳,他便取下来,左右轻摆。待火苗熄灭,他退至正对周公雕像的地方,举起香炷,齐到额头,轻作一揖,神情肃然。  顿了一会,他上前一步,靠近香炉,左手举一炷香,先插于香炉中间,再左边一炷,再右边一炷。三炷香之间,距离没有过寸,高低一等,深浅均衡。 
期刊
一  杨树湖大坝下有一溜高地,站在上面鸟瞰,峡谷中的风景尽收眼底。那是杨玉与马宜春初次相识的地方。  那时候,杨玉正站在那里全神贯注地写生,马宜春蹑手蹑脚地走到她的身后,她全然不觉。他们正前方,八百亩绿油油的玉米苗茁壮成长,沃野上空弥漫着清新气息。马宜春呼吸着甜丝丝的清凉空气,好像闻到了玉米的馨香。  “哪家的姑娘?有这等雅兴,不简单呀!”马宜春满脸含笑,不由自主地赞叹道。  杨玉回过头来,羞涩地
期刊
一  几年前的事。  孩子在医院刚出生不久。我和母亲疾走在南横街上。寒冬腊月,空气凛冽,滴水成冰。风吹打在脸上,像刀子刮一般的疼。我们顶着风,步履蹒跚,像囚在牢笼里的困兽,毫无招架之力。整个街道空荡荡的,宛若一截死寂的烟灰,只有风。风更猛烈,母亲伸出粗糙的双手拽紧了我的衣襟。  灯火昏黄,人影越拉越长,软绵绵地投放在街面上。我转过身,望一眼自己蜗居的楼房。漆黑、悒郁、沉寂。风像只大鸟从楼房上掠过,
期刊
(一)  郎爷姓曹,名大郎。  大郎足有1米8的个子,人长得还算精神:消瘦的身躯,笔直的腰板,五官端正浓眉大眼,大耳朵、大嘴,两道浓眉比别人长了些;如果脸长得短点就好了——可惜,脸长得有点长了些,加之郎与驴发音相近,也有人背地喊他“大驴”。  大郎平日里说话高音大嗓,在村里有把好人缘。他那笔直的腰板保持到文革后期的一九七一年,一脚被当时的村支书踹成骨裂儿。从此大郎的腰就再也没有挺起来。  关于大郎
期刊
第三十七章  这一年罕见地出现了闰二月,预示着将有重大的事情发生。庄户人在年开头就这么猜断、议说。  二月底的一个黄昏,在定边城的司令部里,由三边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十一旅政委朱洪英主持,一个团级以上干部参加的紧急军事会议正在进行中。朱洪英说,国民党当局发动的针对各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接连受挫后,已改变战略意图,重点进攻西北和山东解放区。胡宗南亲率全副美式装备的大军从关中北进,企图摧毁我党、政、军神
期刊
我十七岁就进了核工业部所属企业当了一名工人,后来从车间主任到团委书记,一路走来,直到后来先后担任中共西安市委常委兼秘书长、中共陕西省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和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弹指一挥十八年的从政为僚,成为我难得的一段人生历练。退居二线担任省政府参事以后,有了闲暇的时间,这才体会到一位哲学大师所说,闲暇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幸福存在于闲暇中。确实,拥有了闲暇,就远离了欲望、浮躁、无聊和喧闹,才有了
期刊
在僻静处  穿过人群和建筑  车辆和花圃  湖泊像巨大的泪珠  滴落在远处  更远处,是垃圾焚烧站  湖边地势开阔  一对水鸟在芦苇丛里游弋  偶尔彼此喂食  起风了  一些事物开始荡漾  一些看不见的碎片  纷纷掉落  她伸出去的手  是徒劳的  湖面安静  那些曾紧紧握住的  早已不见  却又以另一种形态  在彼处出现  悲伤时,我写诗  吃苹果很多年  我喜欢咬下去时  那一声清脆的“嘎——
期刊
1  天上的太阳映照在千河弯曲的水面上,那河水却没有放慢的心意,只管自个儿流淌。  我在千阳县城的启文巷漫步,眼前的混凝土房子中夹杂着一些青砖碧瓦。穿梭在巷道的年轻人,脚步似乎很匆忙,不知又要赶去何方。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围坐在一棵树下,搓麻将、吸旱烟,再没啥爱好的,也就谝谝闲传。不远处,启文小学孩童郎朗的读书声飘然而至,将蹬着破旧三轮车的小贩的吆喝声,淹没在了深深的巷道里。  顺着启文巷这个有韵味
期刊
养 花  杜鹃死去。康乃馨也相继死去  花瓣迸溅,赴死如归  现在,我不得不承认  那么美的花,却也有一颗恶狠狠的心  四 月  柳梢头,一抹鹅黄轻簪  野鸭浮水。推窗望远,灰雀数声挤进  描一幅春山远黛图。轻笼雨丝  飘飞四面。丝丝春意,斜逸出无边的欢喜  竹  雨点子打在竹叶上。雨点子打在竹茎上  雨点子打着  风也吹着。风吹在竹叶上  风吹在竹茎上  隔山隔水。我乡下的那丛翠竹音信杳无  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