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构思中见经典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9132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元解读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溪鳗》的经典性。从文本的叙事策略角度展开分析:空白策略,叙述空白然而并不空洞,折射无限的可能;闲笔策略,闲笔频出却又不觉琐碎,彰显无尽的意蕴;纵横策略,线索纵横实则裹藏历史,容纳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溪鳗》;叙事策略;空白策略;闲笔策略;纵横策略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现当代文坛,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创作空间大大扩展。与广大创作者关注主题新颖不同,重返文坛的林斤澜是“相对较多地考虑到表现方式的作家”,王蒙曾称其为“一位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的短篇小说家”。
  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的《溪鳗》是林斤澜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高峰。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外号为“溪鳗”的女子在新时期重新修建自己的店铺,并请袁相舟为她的店铺题匾的故事。叙述中,林斤澜穿插了溪鳗在20世纪50—80年代之间的各种奇闻逸事:能治头疼脑热的神秘能力,与镇长扑朔迷离的关系,一个突如其来的孩子,“割尾巴”运动缝隙中艰难支撑的店铺……这些故事的叙述大多模糊不清,似是而非,往往让人产生诸多困惑。但仔细思索,读者又总能做出属于自己的个性解读。这种多元解读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这篇小说的经典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笔者在备课时尝试从文本的叙事策略角度展开分析。
  一、空白策略,折射无限的可能
  林斤澜曾在《论短篇小说》中说:“情节的线索是明显的线索,最容易拴住人。但,也会把复杂的生活、变幻的心理、闪烁的感觉给拴死了。 有时候,宁肯打碎情节,切断情节,淡化情节直到成心不要情节。”因此,他在创作《溪鳗》时有意识地在关键处中断情节,刻意打破情节线索的连贯性。小说对溪鳗的身世及其相关的稀奇传说,都只是一笔带过。而袁相舟到县城求学的几年,溪鳗究竟有无生过孩子,小说结尾突然出现的那个七八岁的女孩子是谁,倒霉镇长从在水产公司当副职到受惊吓瘫痪在溪滩上的这段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最能吊起读者胃口的蹊跷之处,本该详细铺陈,林斤澜却反其道而行,刻意轻描淡写,虚虚带过,甚至不着一字,留下了无尽的空白。
  关键情节中断的同时,林斤澜还将主人公的情感态度隐藏在云雾蒸腾的矮凳桥溪滩里。最能体现主人公情感态度的是她的心理描写。但在整篇小说中,主人公溪鳗的心理状态却是完全隐匿的。面对镇长的“非分之想”,溪鳗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接受,或是借机寻求谋生的依托?镇长瘫痪后,家人没有管他,溪鳗为何会将镇长接回家照顾?是出于知恩图报,还是道德的同情,或是情感的延续?主人公心理描写的隐匿切断了读者借着人物的心理变化去感知故事发展的可能性,人物的心理状态完全寄托于读者的联想。
  这些关键性情节的中断与主人公情感的隐匿,使文本成为一个开放的、可活动的客体。情节不再是唯一的要素,读者与小说人物也产生无尽的隔膜。有限的叙事空间因为空白而折射出无限的可能性。所有可能的情节与目的都要读者自己补充,诱导着读者在失落和困惑中运用自己的历史、社会、伦理等各种阅读经验去思索小说空白背后的意味,从而使小说解读走向多元化。
  二、闲笔策略,彰显无尽的意蕴
  善用闲笔是林斤澜小说创作的又一大特色。汪曾祺也曾在《林斤澜的矮凳桥》中说过:“斤澜常于无话处死乞白赖地说,说了许多闲篇,许多废话;而到了有话(有事、有情节)的地方,三言两语。”这体现了林斤澜独特的创作方式——“无话则长”。
  《溪鳗》的主要故事情节应该发生在溪鳗和镇长这两个人物身上,但林斤澜却将大量笔墨用在情节之外。
  闲笔之一是开头的环境描写。小说开头,林斤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小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画面。在这幅画面中,矮凳桥纽扣市场与密集的饮食店交错在一起,字里行间都散发着烟火气息。看似闲来之笔,细细想来,整条街上热气蒸腾的场景其实折射出改革开放之后小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矮凳桥日常生活的影响。矮凳桥从来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多年来矮凳桥受到各种政治经济风潮的影响,溪鳗也从来没有置身其外。而在矮凳桥的纽扣市场被打开后,溪鳗的小酒家改建扩大、重新隆重地找人题匾不正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应时之举吗?
  闲笔之二是鳗鱼的分类。林斤澜在小说中为读者详细介绍了鳗鱼的分类、鳗鱼的外形与传说,这些内容似乎与主情节没什么关系。实际上,主人公“溪鳗”的外号就从此处得来。鳗鱼 “仿佛蛇形”,有着“兴风作浪的传说”。将一个女子形容成鳗鱼,自然不是出于好意。而后文中,镇上人将溪鳗视为俊俏婀娜、具有妖气的异类,刚好与前面看似闲笔的鳗鱼种类描写呼应。
  闲笔之三是小说通过袁相舟的眼睛向读者呈现了矮凳桥溪滩神秘朦胧的风情,并将种类丰富、色香味俱全的鱼类小食一次次推送到读者眼前。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袁相舟诗兴大发,联想到白居易的《花非花》,吟出“鳗非鳗,鱼非鱼,来非来,去非去,今日春梦非春时,但愿朝云长相处”的诗句。这看似不经意间吟出的诗句实则应和了整篇小说迷雾般的氛围,彰显出“人非人,鱼非鱼”的无法言明的意蕴。
  综上而论,小说中的闲笔实则是林斤澜有意为之。表面上看,这些闲笔云山雾罩,为读者制造了各种阅读阻碍;事实上,这些闲笔各有所指,或指向环境,或指向人物,或指向主题。在这种虚实错位中,读者反复咀嚼,让小说走向经典。
  三、纵横策略,容纳丰富的内涵
  传统小说喜用客观时序反映生活实际,在清楚地将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按照时序呈现出来的同时,也将故事的叙事链直接暴露在读者面前。林斤澜在谈到“短篇的心性”时说,短篇小说的取材“在生活的长河里汲取一个浪花一个断面”,而这“断面”也有纵横之分:横断面反映典型生活的宽度;纵断面呈现历史的深度。
  从时序上看,《溪鳗》写女主人公溪鳗在政策放开、小店扩大经营后请袁相舟为她的小酒家取店名这个时间片段的故事,同时交织了溪鳗在过去三十年间错综复杂的人生纠葛。这种时空的交错让小说在短篇的格局里,容纳极为丰富的内涵。溪鳗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历史大潮流中的一朵浪花。在时间这条轴线上,林斤澜进行“有限度的变形”,将时间进行自由剪切、拼接和组合,在历时和共时中呈现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思考。
  溪鳗的几个重要命运节点都与历史浪潮紧密相连。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弃在溪滩,这其实正是20世纪30年代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命运写照;作为“白点”的溪鳗鱼食铺子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浪潮的缝隙中艰难维持,这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密切相关;溪鳗与镇长之间最原始与质朴的情感,因“文革”语境引人非议;溪鳗的“鱼非鱼小酒家”的扩张是在改革开放后小商品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进行的……几个节点将溪鳗在困境中的本真自然、坚韧乐观、有情有义展露无遗;但换个角度,面对历史这只大手的操纵,溪鳗只是被动地、无奈地接受。小说结尾,出现一个同样被抛弃在溪滩的小姑娘,这个与溪鳗有着相同命运起点的女孩将会怎样成长,是否会延续溪鳗多舛的命运呢?历史的钟声在此刻再次敲响,但此刻的时间已不再是当初,此刻的溪鳗也非故人。原本闭合的悲剧环在新时代终将被打破。溪鳗最后嚅嚅,说小女孩“赶上了好日子”。确实,时代发生巨变,溪鳗近30年来虽然容貌并未大变,可经历岁月沧桑的她已不再是那个逆来顺受的弱女子,从溪滩上抱回来的小女孩在溪鳗的照料下,未来也终将不同。
  《溪鳗》叙述空白但并不空洞,闲笔频出却又不觉琐碎,线索纵横实则裹藏历史;看似结构随意,如同袁相舟微醺时的状态,情思所到之处即是笔墨挥洒之时,实则是林斤澜的“苦心经营”。《溪鳗》的经典性就在这独特的构思中悄然显现。
  参考文献:
  [1] 汪政,晓华.无边的文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2] 王蒙.王蒙文集(第七卷)[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
  [3] 林斤澜.论短篇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2007(1).
  [4] 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1998.
  [5] 林斤澜.十年矮凳[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6] 林斤澜.矮凳桥下的时光:林斤澜散文经典[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
  [7] 程德培.小说家的世界[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其他文献
摘要:袁机是袁氏三姐妹之一,袁枚第三妹,她的诗歌受袁枚影响,体现了独抒性灵、真情流露的风格,但她“少守三从太认真,读书误尽一生春”的惨淡一生也一定程度体现性灵派思想与实践的局限,既有思想与人生的矛盾,也有诗歌里性灵风格与传统压抑形成的张力。透过《素文女子遗稿》的解读,细致地展现了袁机人生际遇带来的痛苦声音。  关键词:性灵传统无家意识思想张力  袁机短暂的四十余年生命留给我们太多的叹息与遗憾,一代
期刊
摘要:从复习《马诗》导入《石灰吟》,引领学生自由朗读、节奏朗诵、批注解读,问象明意,解诗知人,能真正读懂诗歌的意思和作者的品格。古诗的教学,要人诗互见,走向文本的生命化表达;要创设境域,转向儿童的自洽性建构;要崇尚真实,迈向童心的可能性存在;要多元发现,投向属己的成长新时空。  关键词:发现教学;人诗互見;童心;家常  在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小学语文研讨活动中,我秉持“发现教学”的主张,
期刊
0世纪后期的中国中等师范教育师范教育现统称教师教育,但涉及传统“中等师范教育”如变更为“中等教师教育”易引歧解,仍沿用旧的说法。此外,如引用的中文文献使用的是“师范教育”,本文也一仍其旧,不做改动。一直活跃着一个人的身影,他就是朱嘉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综合世界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嬗变对教师专业化要求的提高和我国素质教育对教师新的角色期待,时任南通师范学校(以下简称“通师”)南通师范学校今
期刊
岁月,真有如此动人心魄的力量?  然而,当我静神提笔,任往事一件件漫上心头,如同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一张张再次浮现在自己眼前时,我才发现,尚未落笔的自己,已是泪流满面。  终于明白,过去的生活,因为师父,以及情同手足、同出师门的兄弟姐妹们,早已浸润了一份亲情般的温暖和感动。  一  1997年5月,南通师范学校。  行将毕业的我,迎来了迈上工作岗位前最为重要的一天: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之前,指导老师李庆
期刊
摘要: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5章第2节《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安排了3课时,分别引导学生学习形如y=ax2,y=ax2+k、y=a(x+h)2,y=a(x+h)2+k、y=ax2+bx+c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必要“放眼全局”“瞻前顾后”,对这一单元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具体地,可以引导学生类比迁移研究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经验,抓住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路径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二
期刊
摘要:从一次《间隔排列》教学点线结构的学习活动设计出发,探索块状结构和立体结构的优化设计。教师不应零敲碎打,让学生“小步走”,分散地开展一个接一个的小活动,而应融通多个活动的关联,通过大活动的设计和大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大步走”甚至“一步走”,在更大的开放空间中实现动态、立体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学习活动;结构化处理;点线结构;块状结构;立体结构  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观察了一位教师执教的苏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十多篇短小的文言文,可谓“大手笔”,让许多教师有了某种新鲜感,纷纷以此上公开课。我把听过的名师课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几乎所有的小学文言文都被名师研究过,设计过,执教过。  为了能教好这些文言文,我从网上搜课来看,在杂志上找文章来读,只要有机会就到现场听。有什么感受呢?答案是:文言文,还是那个文言文;教师的“教”,还是那般教——让学生读,再读,反复读,讲大意,背诵。怎么读的呢?把文言
期刊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單元主题是“逻辑的力量”,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认识逻辑,运用逻辑。鉴于学生在学习本专题之前没有接触过较为系统的“逻辑”,而且教学时间和课堂容量有限,教师应精选逻辑知识,提炼逻辑专题,适度组织逻辑训练,从识到用,引领学生经历一场“逻辑之旅”,初步感受“逻辑之力”。教学设计主要安排知识“小引”、问题“小议”、方法“小结”和牛刀“小试”四个环节。  关键词:逻
期刊
【编者按】在评价驱动的课堂上,“呈现评价任务”是教学的开始。“如何呈现评价任务”这一素来少有教师关注的问题,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本期《本刊特稿》栏目的3篇文章,从不同方面解读如何呈现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的呈现:以“学生明白”为原则》通过观察一位语文教师的“同课异上”,阐明如何以“学生明白”为原则有效呈现评价任务;《评价任务如何精准呈现》梳理了10节英语课评价任务的呈现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
期刊
摘要:单元复习教学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大概念”(主题或线索)组织、串联因分课时学习而显得零散、无序、碎片化的单元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单元知识结构,获得深度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单元复习课的教学,尝试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在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解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产生与运用,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这节课更深的教学立意有:追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