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文化皇冠上一颗璀璨明珠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c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抢救、保护、传承、弘扬羌文化,茂县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5年至今,调查涵盖17个门类100多个种类,划定了5个保护区,建立了7个乡镇传习所和1个县级传习中心,全县非遗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茂县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非遗项目16个、州级非遗项目69个、县级非遗项目200个。其中,瓦尔俄足、羌年、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碉营造技艺等非遗项目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羌族文化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瓦尔俄足——  羌族妇女节
  地处茂县北部的曲谷乡西湖寨、河西村,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为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萨朗姐,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他们都要举行“瓦尔俄足”(汉语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的活动。因是羌族女性唯一的习俗活动,当地人又称“妇女节”。节日中,凡本寨妇女不分老幼,皆着鲜艳的本地域民族服饰,佩银饰前往参加,气氛异常热烈。主要进行祭祀歌舞女神的用品制作、女神梁子祭拜、领歌引舞、讲述歌舞女神的故事、传送歌舞等项目活动。
  瓦尔俄足以歌舞活动为主,歌的旋律粗犷奔放,节奏自由,山歌风味浓郁,交替反复的歌唱形式,体现出这一节日中传歌、习歌的艺术特色。奇特的胯部往复转动的舞蹈动律,令人叹服。整个歌舞显示了含蓄、柔美的羌族妇女性格。
  瓦尔俄足是羌民族古老的传统节庆活动,主要由妇女主持和举办,舅舅自始至终地参与,体现了远古时期羌族女性群体活动与母舅权大的特征,带有浓郁的原始母系崇拜的遗迹。瓦尔俄足应起源于古羌民族多神崇拜的宗教文化,秦末汉初,羌民族迁徙定居于岷江上游高半山,在长期游牧、农耕文化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今天以祈祷歌舞女神萨朗姐“引歌”为主线的有独特民俗内涵的节日。
  羌年——  羌族的传统节日
  羌年,羌语称“日麦节”,也叫“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因羌族平阳历而得名,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为主要内容的最为隆重的节日。因地区不同而略呈差异,一般以农历十月初一日为节庆日,为期3至5天。主要分布于茂县、汶川、理县、松潘、北川及其它羌族聚居区。
  羌年是集宗教、历史、歌舞、饮食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羌人在释比  (又称为“许”、“端公”,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成者。)引领下祭拜天神以祈祷繁荣。期间,释比会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羌人则围着篝火喝咂酒、跳羊皮鼓舞和萨朗舞。
  羌年充分体现了羌族自然崇拜、先祖崇拜的宗教情怀,并把人们的劳动结果自觉地归咎于天地的恩赐和先祖的恩德,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其所以在农历十月举办,这和羌族所居住的环境息息相关,和羌人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有着紧密联系,反映了羌族已经由游牧民族步入了农耕社会。
  1986年以后,“羌年”作为羌族文化品牌的亮点,开始倍受国内外媒体和学者的关注。“羌年”于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年,究其起源已不可考。从内容上看,该活动主要反映的是早期的农耕文化活动情况,但是从表现方式上,仍然可以看到许多游牧、狩猎时期和万物有灵的时代影子。羌年活动,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无疑都是研究羌族历史、文化、艺术和习俗等的活材料。
  羌笛——  来自远古的诉说
  羌笛在羌语中称为“其篥”“士布里”或是“帮”,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竖吹乐器。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历史文化除了靠羌族释比口传心授外,羌笛也是交流、传承的一种重要渠道。羌笛由两根长约15厘米至20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管头插着竹簧。管身竹制或骨制,由发音簧哨和方筒形管体组成。两管长短、 孔距和音高相同。管上设5个或6个按孔。演奏时,双手持笛,将簧哨含入口内,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吹奏,一口气可吹奏几分钟,甚至整首曲调其技巧性要求很高,指法与笛相同。另外,羌笛的吹奏中还有喉头颤音,手指的上下滑音等技巧,加之双管制作的律差,双簧共振的音响,其音质和旋律独具特色。
  羌笛音色明亮,清脆婉转,主要用于独奏,羌笛的声音常给人以虚幻迷离、动人心魄的感觉,羌族人民常用它来抒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情感。它有10多首古老曲牌,表达的内容广泛,主要传递着人们的思念、向往之情。常演奏的曲目有《折柳词》《思乡曲》《萨朗曲》等。
  羌笛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茂县赤布苏、沙坝地区的羌笛是秦汉战乱年间,由南迁的羌族人民从西部地区携带而来的。据史载,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一世纪由京房加一高音按孔,为五孔。东汉马融在《长笛赋》就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唐代亦有“羌笛何须怨杨柳”的名句。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除了世代口传心授外,羌笛也成为交流、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渠道。2006年5月,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音乐是羌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羌族民间音乐原始古朴,格调清新,犹如远古先民的呐喊之声。这个古老热情的民族依靠祖祖辈辈的口传心授,用坚韧和执着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最为悠久的华章。
  羌碉——  羌人智慧的结晶
  羌碉(碉楼、碉房)主要分布在四川的茂县、汶川、理县等羌族地区,是羌族人居住的地方,和羌绣、羌笛并称为羌族三绝,是羌人智慧的结晶。羌族碉楼营造技艺是羌族在建筑技艺上的伟大创举,充分体现了羌民族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技能,是中华文化的突出表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作品。
  羌碉大多为石头雕砌,屋顶上有像猫耳朵一样的房角,立白石。羌碉的建造在选址、取水、结构等方面极具安全性和实用性。羌碉一般建造在背靠高山,门前有河流经过的地方,方便上山取材,下河取水。泉水自雪山而来,从地下暗道通向各家各户,所有的地下水道相连,走在很多地方都能听见脚下汩汩的流水声。
  碉楼,又名邛笼、鸡笼、碉、碉房、石巢等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角、十二角等不同形制,有片石、粘土、石粘混合等不同建造方式,高者达十余丈,建筑体呈上窄下宽的规则几何图案,可有效分解建筑体内外之力;每层分布外窄内宽的“日”“+”等形状射孔若干,兼具采光、通风、观察、攻击、防御等功能。
  羌人建碉楼的历史悠久,《后汉书》即有“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数十丈,为邛笼”的记载。碉楼分为战碉、烽火碉、界碉、风水碉等,碉身一般高达数十米,多矗立于河谷两边的高山险要之地。大量考古证明,茂县现存碉楼多建于明清时期。
  羌族少数人居住在碉楼里,而多数住在碉房里。羌族人自古以来就以砌石修房技艺精湛而闻名于世,村寨建筑无一例外都是用当地的片石和粘土修砌而成。碉房建造时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不用绘图、吊线,全凭高超的技艺和经验。碉房形式多样,层次不一,结构严密,棱角整齐,不仅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充分体现了羌族人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碉房一般高达三四层。底层圈养生畜,中层住人,上层储藏粮食,屋顶为平台,既可以摊晒粮食,又可以作为老人歇息、妇女针织、孩子游戏的场所。
  建碉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过去,劳动力缺乏,生产力落后,动工修建碉楼前三年就要着手准备,如请帮工用的三背篓兰花烟,修筑房顶用的松枝和黄刺桠,几十扇猪膘,无数片石等。在释比选定的良辰吉日开工时,往往全寨的男女都会帮忙,要诵经告知神灵,杀白羊、大红公鸡祭祀,埋生铁一块。修建中,则不能赶工,每年只能修一层,十几层的碉楼要十几年才能完成,难怪它们历经千年而不倒了。
  羌碉建筑集住房、防御、储藏、传递信息等功能于一体,因用途不同,有家庭自用型、家族共用型和村寨公用型等区分。它不仅能孤立建造,自成一体,又能群建丛立,碉与碉相互呼应,还能与民房结合建造。其造型端庄,技艺精湛,结构考究,抵御风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强,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被誉为“东方古堡”、“建筑活化石”的碉群,已被列入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
  羌人用他们的智慧与高超的技艺硬是用最原始的材料,垒砌了凝固时光的伟大建筑音符。
  ︱作者单位:茂县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
其他文献
作为优秀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聊斋志异》中的婴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在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甚至个体身份方面都迥然不同。但无论是敏感的贵族小姐,还是憨憨的多情狐仙,她们打动我们的共同点无疑是对于美的典型性呈现。而这种美的呈现所借助的便是她们性格中真的一面。这种纯乎天然的真情流露寄托了作者的审美理想。然而,除却作者个人禀赋的不同,社会背景的巨大差异也让两位女主人公的身世遭
期刊
苍南县坐落于浙江省最南端,位于东海之滨,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苍南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遗存下众多珍贵文物。如何传承与保护好这些物质、精神、信仰等方面的文化遗产与民俗习惯,并在不断创新中将之发扬光大是当代苍南人时刻思索的问题。本文将从发展乡镇民办博物馆的新举措、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创新实践、搭建“苍台”民间文化交流平台三个维度与读者分享苍南县近年来的变化。  抢抓机遇 创新
期刊
提琴戏是崇阳县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的一支奇葩。当地的群众不仅爱听爱看提琴戏,而且大多数的农民都能哼上几句提琴调。现在还活跃在崇阳县境内的89个农村业余剧团遍布全县乡村,2000多名农民演员,年演戏3000多场次,观众达两百万人次,崇阳被称为有名的“戏窝子”。2007年,提琴戏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
期刊
北京进入冬至节气后,天寒地冻如约而至,街上的行人逐渐少起来,恰是围炉夜话的时节。“炉”是没有了,家家是柔和的暖气,令人贪恋,然而爱好户外活动的人,却不会停止猎奇探景的脚步。夏有夏的玩法,冬有冬的玩法,到眼下这时候,最好玩的地方正是逆冷而上,走出热哄哄的屋子,到山里转一转。  此行直指京郊密云县桃园仙谷。  整个景区东起密云水库西岸的南石城,西至观峰台顶,坐落在蜿蜒峡谷中,全长8公里,总面积16平方
期刊
电影《我的早更女友》上映仅四天,票房已经超过1.6亿。同名小说同步上市,电子书在网易云阅读首发,当前阅读量已经超过80万,在观众、读者中引发了“早更”、“暖男”的广泛讨论。  记得电影刚宣传的时候,有朋友打电话来说,“一定会到影院支持《我的更早女友》”,当时觉得很好笑。事实上,很多人,包括演员在第一次看到片名时,都有一个疑惑,早更?什么是早更?  早更,顾名思义,是指更年期提前到来。其实想表达的是
期刊
去年寒假里,我冒着严寒,踏着积雪,慕名去洛阳市老城区鼎新街4号,拜访王福信老人三次,其二女儿王遂花(今年67岁)都说老人年岁大,身体不好,去外地治病、住女儿家,悻悻而归。第四次,我恳求说:我正在写关于保护洛阳宫灯的毕业论文,想请老人指导,并且报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研究生,很想得到老人的帮助!既然无法拜见王老,请王遂花讲讲也很感谢!王遂花才把我们让进了门。边走边说:今天已经拒绝了五批来访者,
期刊
每年的2月3日或4日为中国传统节日的立春,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日中,春是温暖、是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是耕耘播种的开始。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民间则习称“打春”,又名正月节,由于它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民间都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传统的气象计算方法,一般在冬至后四十六天为立春,或在大寒后十五天为立
期刊
台北、台中、嘉义、屏东……这一次奔赴祖国宝岛台湾,我从台北出发,一路向南——终见震撼人心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在细雨中发现阿里山的另一面、流连于美丽的垦丁海岸、在九曲洞隧道观仰特殊景观“时雨瀑”……种种这些,构成了一趟难忘的台湾之行。  海峡对岸的故宫博物院  世界上有两座“故宫博物院”:一座在中国北京,一座在中国台北。对于这个与北京的故宫同根同源的地标性文化机构,还未到台湾时我就心驰神往了。  台北
期刊
爱丽丝·沃克是近年来在美国文坛颇有影响的、特色鲜明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奖,1982年出版的《紫色》(The Color Purple)更是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1983年,这部小说获得美国文学界的两项大奖: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紫色》出版三个月后就被斯皮尔伯格改编成电影,名为《紫色姐妹花》。  电影《紫色》基本忠于原著,也对原著的某些方面做了艺术性的拓展。由于时间和空间的
期刊
阳春白雪的歌剧不应“为了高雅而高雅”,也不应为了政绩而办,想要发展好中国歌剧,要把握好“守正”与“创新”这关键两点。  所谓“守正”,即歌剧的艺术魅力不能丢,不能为了迎合市场,随意更改专属于歌剧的艺术特征,削弱歌剧的核心影响力;而“创新”则意味着歌剧必须要抛掉沉重的思想包袱,在表现形式、表演分寸甚至剧情改编方面,都要有大胆的动作。没有“守正”的创新,是对艺术的不尊重,而没有“创新”的守正,是不求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