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曾郑重宣誓:“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一个多月后,在中央党校举办的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他再次表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两年后的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指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是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集中阐述和理论概括,也第一次把新一届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擘画全面完整地展现出来,凝聚了党中央的理论创造和艰辛探索,饱含了党中央强烈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四个全面”的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习近平同志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根据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激起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烈共鸣,也迅速成为当代中国凝聚党心民心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不仅激荡起全党全国人民奋力拼搏奔小康的热情与干劲,也让“小康”这一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所向往的理想图景前所未有地接近人们的现实生活。为全面建成小康而奋斗,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人民的最大共识和最大公约数。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虽然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达到六七千美元,但我国改革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已经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是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坐吃老本,还是攻坚克难,坚定不移继续深化改革?习近平同志斩钉截铁地予以回答: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我们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中央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顺应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愿望,抓住了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全会决定提出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的规划安排,充分反映了社会呼声、群众诉求和各方期盼。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举措之多、范围之广、力度之大赢得了国内社会的高度肯定,也赢得了国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新里程碑、划时代意义、执政勇气与担当,成为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键词。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通过改革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调整利益分化的格局,同时也要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改革的成果持久巩固。现实中存在的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凸显,党风政风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市场秩序问题,执法不严问题,司法公平问题,社会安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公器私用问题等等,都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基于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针对法治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出强有力的措施。全会决定以18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时代命题,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改进了党风政风,振奋了党心民心。十八大结束刚20天,中央政治局就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表明了新一届党中央立规矩、树标准、明规范的鲜明态度和决心。随后不久,又在全党自上而下开展以惩治“四风”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什么要聚焦“四风”?习近平同志指出:因为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痛下决心反“四风”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形成反腐败高压态势,目前已有80多名中管干部被调查,兑现了党中央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誓言,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树立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新形象。从思想到作风、从组织到制度、从执纪到反腐,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党中央开辟了新局面,开创了新境界。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关于“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因此,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任何时候都要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动摇。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决定性一步。全面建成小康,是党中央治国理政谋篇布局的根本着眼点。比如,谈到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谈到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要看扶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谈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把时间设计到2020年,按这个时间段提出改革任务,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因此,作为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处于龙头地位,从根本上回答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指向问题。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法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像两个轮子,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也就是说,没有完备的法治体系,就谈不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而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同样不可能达成目标。正是从这个角度,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处理好改革与法治关系,既关系全面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也关系依法治国能否有效推进,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确保中国巨轮行稳致远。改革与法治,作为两大战略举措,从根本上回答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障问题。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当今中国没有一种政治势力能够取代中国共产党。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的自信,来源于历史,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真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斩关夺隘、攻坚克难,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任何宣扬“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宪政改革”“普世价值”的观点,其根本企图都是旨在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保持政治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从严治党,从根本上回答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领导核心和政治保障问题。
综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第一次集中鲜明地阐释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指向、动力源泉、制度保障和领导核心,“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抓手。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要有大局意识,要有担当精神
60多年前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30多年前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两件大事大大加快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同志无比豪迈:“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都已明确,集结号已经吹响,军令状已经下达,党员领导干部应当以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投入这一伟大事业之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最多的就是两点,一要有大局意识,二要有担当精神。
关于大局意识,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比如,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党员干部都身处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要求大家想问题、作决策要善于从全局着眼,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再小也是大,部门、行业等局部利益再大也是小。比如关于立法工作,彭真同志曾鲜明指出,立法就是在矛盾的焦点上“砍一刀”,实际上就是要统筹协调利益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有关方面都在相关立法中掣肘,都抱着自己那些所谓利益不放,或者都想避重就轻、拈易怕难,不仅实践需要的法律不能及时制定和修改,就是弄出来了,也可能不那么科学适用,还可能造成相互推诿扯皮甚至“依法打架”。因此,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重点在“协调”,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时时刻刻都要有大局意识、大局思维、大局观念。
关于担当精神,这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强调比较多的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思想作风、一种责任情怀。他说,“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敢担当,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因此,做有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就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就要按照“三严三实”的新时代党员干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就要杜绝“四风”,摒弃“为官不易”的怠政思想和“为官不为”的懒政行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钉钉子”精神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真正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做决策、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归根结底,担当就是一种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只要具备了这种精神,“心底无私天地宽”,自然就能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敢于下深水、涉险滩,勇于破藩篱、扫障碍,推动改革发展事业不断向前。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四个全面”的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习近平同志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根据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激起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烈共鸣,也迅速成为当代中国凝聚党心民心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不仅激荡起全党全国人民奋力拼搏奔小康的热情与干劲,也让“小康”这一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所向往的理想图景前所未有地接近人们的现实生活。为全面建成小康而奋斗,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人民的最大共识和最大公约数。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虽然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达到六七千美元,但我国改革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已经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是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坐吃老本,还是攻坚克难,坚定不移继续深化改革?习近平同志斩钉截铁地予以回答: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我们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中央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顺应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愿望,抓住了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全会决定提出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的规划安排,充分反映了社会呼声、群众诉求和各方期盼。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举措之多、范围之广、力度之大赢得了国内社会的高度肯定,也赢得了国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新里程碑、划时代意义、执政勇气与担当,成为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键词。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通过改革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调整利益分化的格局,同时也要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改革的成果持久巩固。现实中存在的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凸显,党风政风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市场秩序问题,执法不严问题,司法公平问题,社会安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公器私用问题等等,都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基于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针对法治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出强有力的措施。全会决定以18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时代命题,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改进了党风政风,振奋了党心民心。十八大结束刚20天,中央政治局就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表明了新一届党中央立规矩、树标准、明规范的鲜明态度和决心。随后不久,又在全党自上而下开展以惩治“四风”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什么要聚焦“四风”?习近平同志指出:因为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痛下决心反“四风”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形成反腐败高压态势,目前已有80多名中管干部被调查,兑现了党中央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誓言,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树立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新形象。从思想到作风、从组织到制度、从执纪到反腐,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党中央开辟了新局面,开创了新境界。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关于“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因此,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任何时候都要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动摇。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决定性一步。全面建成小康,是党中央治国理政谋篇布局的根本着眼点。比如,谈到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谈到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要看扶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谈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把时间设计到2020年,按这个时间段提出改革任务,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因此,作为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处于龙头地位,从根本上回答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指向问题。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法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像两个轮子,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也就是说,没有完备的法治体系,就谈不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而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同样不可能达成目标。正是从这个角度,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处理好改革与法治关系,既关系全面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也关系依法治国能否有效推进,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确保中国巨轮行稳致远。改革与法治,作为两大战略举措,从根本上回答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障问题。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当今中国没有一种政治势力能够取代中国共产党。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的自信,来源于历史,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真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斩关夺隘、攻坚克难,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任何宣扬“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宪政改革”“普世价值”的观点,其根本企图都是旨在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保持政治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从严治党,从根本上回答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领导核心和政治保障问题。
综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第一次集中鲜明地阐释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指向、动力源泉、制度保障和领导核心,“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抓手。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要有大局意识,要有担当精神
60多年前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30多年前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两件大事大大加快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同志无比豪迈:“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都已明确,集结号已经吹响,军令状已经下达,党员领导干部应当以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投入这一伟大事业之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最多的就是两点,一要有大局意识,二要有担当精神。
关于大局意识,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比如,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党员干部都身处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要求大家想问题、作决策要善于从全局着眼,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再小也是大,部门、行业等局部利益再大也是小。比如关于立法工作,彭真同志曾鲜明指出,立法就是在矛盾的焦点上“砍一刀”,实际上就是要统筹协调利益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有关方面都在相关立法中掣肘,都抱着自己那些所谓利益不放,或者都想避重就轻、拈易怕难,不仅实践需要的法律不能及时制定和修改,就是弄出来了,也可能不那么科学适用,还可能造成相互推诿扯皮甚至“依法打架”。因此,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重点在“协调”,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时时刻刻都要有大局意识、大局思维、大局观念。
关于担当精神,这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强调比较多的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思想作风、一种责任情怀。他说,“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敢担当,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因此,做有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就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就要按照“三严三实”的新时代党员干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就要杜绝“四风”,摒弃“为官不易”的怠政思想和“为官不为”的懒政行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钉钉子”精神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真正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做决策、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归根结底,担当就是一种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只要具备了这种精神,“心底无私天地宽”,自然就能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敢于下深水、涉险滩,勇于破藩篱、扫障碍,推动改革发展事业不断向前。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