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乡镇公民法治素养的普法途径探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417801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目标,乡镇法治化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部分,其难点之一是乡镇公民法治素养的提高。文章通过对昭通市部分乡镇司法所开展工作的调研分析,寻求更有效提升乡镇公民法治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 乡镇 公民 法治素养
  作者简介:王晓兵,昭通学院,副教授,执业律师,研究方向:民法学与党建研究;王志红,昭通人民广播电台,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编与党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1-176-02
  目前,法律已影响到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治素养成为了公民的必须具备素质。公民法治素养是指公民在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综合状态。法治素养不仅包括法律意识,而且还包括运用法律的能力,它包括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法律意识是法治素养的核心,培养法律意识最重要的是守法意识。培养积极的守法意识才是构成理想的法治素养的关键,也是当前及今后普法所要达到的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为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我国,广大乡镇公民仍是国民主体,他们的法治素养直接涉及国家法治建设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乡镇地区是建设法治中国和全面普法的关键区域。
  一、昭通市乡镇公民法治素养现状
  昭通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率低,乡镇一级农村人口基数大,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72.5%,农村人口知识层次总体上不高。课题组选取了昭通市28个乡镇,以实地走访、调查问卷、查阅资料等方式对乡镇公民法治素养现状进行了调研。发放的问卷涉及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法律基本知识。问卷及格率仅占32.3%,表明乡鎮公民的基本法治素养离法治建设的需要差距还很大,对一些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缺乏基本的认识。另外,在建设和谐社会,解决社会纠纷,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选择上,95.7%的公民做出了符合法治要求的选择,包括信访、调解和诉讼的选择,只有极少的公民做出了“不择手段,私了”的选择。这表明,从理论上讲,当遇到纠纷时,绝大多数公民具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良好意愿。在永善、威信、彝良、鲁甸4个县抽取查阅了25个乡镇司法所工作总结,反映出受普法教育的人数有限,司法所每年处理的纠纷数较多,表明乡镇和谐建设任务繁重。
  二、普法与法治素养的关联性
  普法虽然不是影响公民法治素养的唯一因素,普法工作与公民法治素养的养成并不是相等增长,但两者之间的关联无需置疑。普法能够提高公民的法律认知水平,充分意识到法律对社会生活的重要程度,使公民能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增强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进一步培养守法意识,引导公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现行的普法工作要逐渐由普及法律常识转变为弘扬法治精神,将法律教育转向法治教育,一直以来普法工作期待达到的理想效果是深层次的法治传播效果。
  三、昭通市乡镇现行普法工作的误区
  在过去的普法工作中,昭通市乡镇普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法治理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渗透,但是,与当前乡镇发展要求相比,其普法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加强,仍有一些弊端。
  (一)思想上重视不够
  乡镇工作侧重于经济建设而忽略社会建设,普法工作没有硬性的衡量指标,难以直接加以考核,导致乡镇政府从思想上对法治建设有所懈怠,部分领导干部对普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正确看待普法工作,普法工作的各项机制难以完善和落实。乡镇工作人员的法治素养明显欠缺,影响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
  (二)各项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落实
  乡镇普法工作没有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一些地方由于乡镇工作人员少、经费短缺等问题,普法工作难以开展。
  一是缺少问责机制。对普法工作的考核只限于听汇报、看资料,很难监督到实际效果。
  二是缺少激励机制。部分普法工作者认为普法待遇较差,成绩不显著,晋升困难,从而工作并不积极主动。
  三是普法制度形式化。有些乡镇普法相关规章制度、各项机制流于形式,仅仅为了应付工作,而并未真正落实。
  (三)方法简单、形式单一
  随着乡镇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公民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前那些说教式、条文式、缺乏交流的普法方式渐渐丧失了吸引力,实际效果减弱。以法律知识为重点的普法工作,与法治实践脱节。普法工作没有与公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自我维权意识的增强同步,仍然满足于发放材料、制作宣传栏、法治讲座、法律考试方式的普法宣传,方式单一,形式化严重,缺乏生动性与活泼性。
  四、普法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探索
  (一)乡镇党政重视普法宣传
  乡镇党政机构的重视是乡镇普法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乡镇党政机构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统筹和领导,普法办、司法所要切实发挥在普法教育中的职能作用。责任制直接关乎领导部门和干部的切身利益,实行普法责任制引起党政部门和领导的重视,明确普法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对他们开展普法工作加以引导。党政领导干部带头学法,依法行政,为乡镇公民树守法楷模,将普法工作业绩纳入业绩考核,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为干部评优、晋升、提拔考虑条件。乡镇普法办、司法所在普法工作肩负着组织、领导、培训等职责,普法队伍必须专业化、职业化,为普法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二)对乡镇公民的选择和分析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是公共产品,是面向所有人施行的行为准则,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对它的遵守处于一致的水准,在法律面前公民不能因人而异,没有等级之分、权利之别。在全面推进法治化的社会环境中,没有人可以游离于法律之外,这就注定了普法工作是一项大众化进程,其对象是应是全体公民,普法活动不能对公民进行圈层。为弥补这一不足,从“五五”普法开始,国家提出了“法律六进”,全面开展普法活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普法对象的范围。   乡镇普法工作应根据地区和人群对公民所需的法律进行细分,对不同的对象的不同需要普及不同的法律,不能一概而论。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开展普法工作,才能确保普法的实效性。如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文化素质较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可通过培训会重点讲解行政管理类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他们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对农民可集中宣传社会治安,婚姻家庭、计划生育、义务教育、劳动用工,土地管理等与群众自身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中小学开设法治知识课程,开展法治教育活动,注重法律启蒙教育。
  (三)創新普法方式
  在普法时,如果传播的法律信息内容过于枯燥、过滥,很容易引起受传者的反感情绪,不但达不到普法效果,还会造成逆反倾向。乡镇普法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农民群众生活习惯、文化素质、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探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普法方式,力争取得实际效果。因此,普法办、司法所必须积极调查和收集民意,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普法工作,切实改变单纯灌输的普法形式。
  一是举案说法。从实际典型案例入手,组织旁听或电视栏目,让群众直观庭审,体会法律的尊严,调动他们学法的积极性,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
  二是咨询学法。协调乡镇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援助部门等相关单位深入乡镇,现场法律咨询为乡镇公民答疑解惑。
  三是互动性普法。现代传媒平台如地方新闻媒体,报刊杂志举办“今日说法"式的法制节目,在文化广场开展以法律为主题的有奖问答,征文比赛之类的活动,增强群众参入学法的互动性。
  四是送法下乡。普法办、司法所与文化部门协调,将普法活动与送文化下乡活动结合,组建法治文艺宣传队,通过文艺表演、法制影片、法制专题片等方式,宣传法律知识。
  (四)普法工作与法律服务相结合
  建立完善的乡镇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乡镇公民民生方面的法律服务,使普法工作与人民调解、法律顾问、公证服务、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有机结合,保证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获得法律援助。引导乡镇公民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化解矛盾,理性表达诉求,强化法律的权威性,有效地处理乡镇公民最为关注的利益问题,他们才易于接受法律知识,产生法律意识,进一步做到守法,普法才有生命力。同时,乡镇切实加大法治宣传力度,通过在政务大厅设置法治咨询窗口等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将法治宣传教育贯穿到乡镇工作的各个领域。注重整合资源,加强乡镇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机构之间的协调,结合司法和行政执法的实际工作,将法治宣传触角延伸到每一个村级组织,让老百姓在鲜活的事例中感受法治、认识法治、支持法治、参与法治。
  参考文献:
  [1]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
  [2]周强.论我国普法工作的完善.南京师范大学.2008.
  [3]顾芸.关于提升公民法律素质方法的研究——对“普法”价值、效果的理论分析.上海交通大学.2007.
  [4]刘道龙.新形势下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司法.2009(2).
  [5]唐密.新形势下“六五”普法工作的思考与建议.法制与社会.2010(4).
  [6]廖彩荣.我国农村普法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江西为例.江西农业大学.2011.
  [7]李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基于对江苏南通环保公益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状况调研数据,分析环保公益组织参与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环保组织应加强自身建设扩大影响力,争取社会公众、政府和企业等多方面的支持;政府应转变观念,加大对环保组织工作的指导力度,从战略层面对环保组织进行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各项措施扶持、培育环保组织。  关键词 环保 公益组织 环境治理  基金项目:南通市2
摘 要 本文通过引入花型设计的艺术分支以及技术分支,介绍花型设计的载体,引入家纺以及壁纸,进而通过壁纸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引出该类产品的专利性,并且站在市场的角度,加以分析花型设计类产品的专利性与市场战略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两方面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花型 四方连续 专利性 市场  作者简介:彭尧,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专利审查实习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
摘 要 我国关于文化扶贫的研究,经历了从对一般性文化扶贫的研究到对文化精准扶贫的研究的过程。文章对学界关于文化扶贫、精准扶贫、文化精准扶贫的提出和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韩城文化精准扶贫的现状,结合韩城市实际提出文化精准扶贫的现存问题,从精准文化识别、精准文化政策、精准文化管理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文化精准扶贫 韩城市 对策  作者简介:尹洁,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
摘 要 权利乃法律之根基。公民能够为权利而斗争,对于提升自己的生活幸福感、促进国家的稳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人权意识崛起、而公民法治意识仍有待加强的法治初级阶段,人们的维权意识相对薄弱。本文力图呼吁人们勇敢地为权利而斗争,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为权利而斗争的提出,为权利而斗争的目的性以及为权利而斗争的手段性,最后是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 权利 斗争 法治  作者简介:李晓琪,山东大
摘 要 在我国,登记作为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使得不动产登记制度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据尤为重要的地位,而公信力作为这一制度的核心更是值得关注。本文以比较法的视角,考察我国和德国不动产登记在制度设计上的差异,进而指出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不足及对公信力的影响,以期对未来的制度完善带来启示。  关键词 不动产登记 登记簿 公信力 德国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
摘 要 妨害公务罪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刑事犯罪,通过调研发现,近几年不断呈上升趋势。妨害公务案件中, “公务”应当理解为内容和形式均合法的执行公务行为,执法违法的轻微瑕疵,在不影响公民对公务的正常认识的情况下,可以不影响妨害公务罪的构成;妨害公务的暴力、威胁的程度应当达到阻却公务执行的相当性。  关键词 妨害公务罪 执法瑕疵 合法性 审查 暴力程度  作者简介:董蕙竹,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检
摘 要 根据我国票据法的相关规定,票据记载、票据签章、票据交付3项则作为票据成立的形式要件须符合票据法的相关规定。在票据的签章中,我国票据法规定了签名、盖章、签名加盖章三种形式,对签名的规定更为严格,要求需当事人本名,但该规定由于过于严格,使之与国际通行惯例不一致,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票据的流通性,因此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争议,本文细致的分析票据签名实名制的弊端,结合相关域外法规定,为我国票据签名
摘 要 近些年来,高校学生突发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是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瓶颈。虽然建立一套完善的预警、管理、应对机制十分必要,但突发危机事件的不可预见性仍使其成为工作难点所在。本文通过一名高校学生突发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学校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运用到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可操作性。个案的顺利解决启示我们: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应保持冷静,积极与各方合作,理清事件发生脈络,柔化
摘 要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文化形态,对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金庸武侠小说运用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侠文化的精神内涵。本文试图从法治的视角出发,以金庸武侠小说为研究材料,揭示侠文化在正义观、利益观以及平等观三个层面的精神价值,寻求与当前法治信仰的形成有益的思想文化資源。  关键词 侠文化 法治 正义 平等  作者简介:赵海潼,吉林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法理、法
摘 要 为了保护交易安全,我国商法引入了外观主义原则。然而,由于对外观主义缺少准确的理解,司法实践中往往机械地适用法律条文。因此,有必要研究外观主义的运用,加深对外观主义的理解。本文在简要介绍外观主义的基础理论后,分析外观主义在《公司法》司法解释三中的规定及司法实践,探讨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运用外观主义。  关键词 外观主义 外观事实 可归责性 合理信赖  作者简介:袁野,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