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乡下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口水缸,洗锅刷碗洗脸烧饭都用此水缸里的水。为取用方便,水缸无一例外地被摆放在灶台旁边,上覆以杉木板。水缸用粗陶制成,上大下小,腰身粗壮,内部光滑,外刻花纹,通身敷釉,足以盛下三担水。
我父亲是泥瓦匠,经常出外干活,晚上无法回家,母亲便担负起挑水的重活。
水井位于一公里外的山边。每日清晨,天朦朦亮,母亲便悄悄起床,轻轻打开大门,担着水桶,消失在晨雾里。村路崎岖,水桶几乎与母亲等高,瘦小的母亲一头挑着夜色,一头担着晨光,深一脚浅一脚地颠簸着,到家时,水往往只剩下大半桶了。进入厨房,母亲吃力地将水倒入缸中,那入缸的水发出巨大而沉闷的响声,但熟睡的我们从未听见,醒来后,唯见备好的早餐。
有水缸,就必然有瓢。瓢是用葫芦做的。一个葫芦,一锯为二,除去内囊,晾干,便成了瓢,俗称葫芦瓢。葫芦瓢,是乡下人家主要的舀水工具,如果不摔不碰,过细点用,可用上好幾年。记得小时候,炎炎夏日,每当口干舌燥,从水缸里舀一瓢水,一气喝下,那清凉直沁心脾。
桶大,母亲力弱,倒水时总撒出,于是水缸四周潮湿,成了蝈蝈、蛐蛐以及不知名虫儿的藏身处。每到夏秋夜晚,总能听到它们断断续续忽高忽低的叫声。出于好奇,我们时常打着电筒寻觅,可一旦接近,它们便缄默无语,无影无踪,唯留有疑惑的我们。
水缸伴随着我长大,我也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如何利用水缸。夏日,我会在缸里放一个脸盆,再在盆里放入吃剩的菜饭和瓜果,以保持新鲜;甚至,我会顽皮地在水缸里放入几条小鱼,趴在缸沿,看它们急急律律地游动,却丝毫没有体会到它们被狭小空间约束时的痛苦。冬季,水缸里的水有时会结出一层薄薄的冰,我们用水瓢小心地捞起冰碴,吃在嘴里,牙被凉得生疼,但那感觉胜过如今的冰棒!
就这样,时光在水缸中流淌,我也渐渐长大,去30里外的城镇上高中了,把水缸留给了孤独的母亲;再后来,我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了,生活略有改善,在屋外为母亲打了一口井,水缸也就基本闲置不用了。前些年,为了进一步改善母亲的居住条件,我将老屋装修了,将自来水引入了室内,水缸终于退休了。
但水缸不甘寂寞,退而不休。每到秋冬时节,母亲就挽起衣袖,把洗净的大白菜、青菜、萝卜等一层一层地码入缸中,然后再一层一层撒上盐,最后压上一块大石头,一缸菜就算腌制好了,母亲的越冬菜也就不担忧了。再后来,水缸成了花坛,缸里面窜出了亭亭如盖的荷花,成了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今,在农村,当年的水缸已不常见了,但水缸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永远驻留在我记忆的时光里,因为它见证了我的幼年、童年和少年的成长历程,见证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也装满了对乡土质朴生活的回忆。
我父亲是泥瓦匠,经常出外干活,晚上无法回家,母亲便担负起挑水的重活。
水井位于一公里外的山边。每日清晨,天朦朦亮,母亲便悄悄起床,轻轻打开大门,担着水桶,消失在晨雾里。村路崎岖,水桶几乎与母亲等高,瘦小的母亲一头挑着夜色,一头担着晨光,深一脚浅一脚地颠簸着,到家时,水往往只剩下大半桶了。进入厨房,母亲吃力地将水倒入缸中,那入缸的水发出巨大而沉闷的响声,但熟睡的我们从未听见,醒来后,唯见备好的早餐。
有水缸,就必然有瓢。瓢是用葫芦做的。一个葫芦,一锯为二,除去内囊,晾干,便成了瓢,俗称葫芦瓢。葫芦瓢,是乡下人家主要的舀水工具,如果不摔不碰,过细点用,可用上好幾年。记得小时候,炎炎夏日,每当口干舌燥,从水缸里舀一瓢水,一气喝下,那清凉直沁心脾。
桶大,母亲力弱,倒水时总撒出,于是水缸四周潮湿,成了蝈蝈、蛐蛐以及不知名虫儿的藏身处。每到夏秋夜晚,总能听到它们断断续续忽高忽低的叫声。出于好奇,我们时常打着电筒寻觅,可一旦接近,它们便缄默无语,无影无踪,唯留有疑惑的我们。
水缸伴随着我长大,我也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如何利用水缸。夏日,我会在缸里放一个脸盆,再在盆里放入吃剩的菜饭和瓜果,以保持新鲜;甚至,我会顽皮地在水缸里放入几条小鱼,趴在缸沿,看它们急急律律地游动,却丝毫没有体会到它们被狭小空间约束时的痛苦。冬季,水缸里的水有时会结出一层薄薄的冰,我们用水瓢小心地捞起冰碴,吃在嘴里,牙被凉得生疼,但那感觉胜过如今的冰棒!
就这样,时光在水缸中流淌,我也渐渐长大,去30里外的城镇上高中了,把水缸留给了孤独的母亲;再后来,我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了,生活略有改善,在屋外为母亲打了一口井,水缸也就基本闲置不用了。前些年,为了进一步改善母亲的居住条件,我将老屋装修了,将自来水引入了室内,水缸终于退休了。
但水缸不甘寂寞,退而不休。每到秋冬时节,母亲就挽起衣袖,把洗净的大白菜、青菜、萝卜等一层一层地码入缸中,然后再一层一层撒上盐,最后压上一块大石头,一缸菜就算腌制好了,母亲的越冬菜也就不担忧了。再后来,水缸成了花坛,缸里面窜出了亭亭如盖的荷花,成了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今,在农村,当年的水缸已不常见了,但水缸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永远驻留在我记忆的时光里,因为它见证了我的幼年、童年和少年的成长历程,见证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也装满了对乡土质朴生活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