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缸里的时光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GSX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乡下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口水缸,洗锅刷碗洗脸烧饭都用此水缸里的水。为取用方便,水缸无一例外地被摆放在灶台旁边,上覆以杉木板。水缸用粗陶制成,上大下小,腰身粗壮,内部光滑,外刻花纹,通身敷釉,足以盛下三担水。
  我父亲是泥瓦匠,经常出外干活,晚上无法回家,母亲便担负起挑水的重活。
  水井位于一公里外的山边。每日清晨,天朦朦亮,母亲便悄悄起床,轻轻打开大门,担着水桶,消失在晨雾里。村路崎岖,水桶几乎与母亲等高,瘦小的母亲一头挑着夜色,一头担着晨光,深一脚浅一脚地颠簸着,到家时,水往往只剩下大半桶了。进入厨房,母亲吃力地将水倒入缸中,那入缸的水发出巨大而沉闷的响声,但熟睡的我们从未听见,醒来后,唯见备好的早餐。
  有水缸,就必然有瓢。瓢是用葫芦做的。一个葫芦,一锯为二,除去内囊,晾干,便成了瓢,俗称葫芦瓢。葫芦瓢,是乡下人家主要的舀水工具,如果不摔不碰,过细点用,可用上好幾年。记得小时候,炎炎夏日,每当口干舌燥,从水缸里舀一瓢水,一气喝下,那清凉直沁心脾。
  桶大,母亲力弱,倒水时总撒出,于是水缸四周潮湿,成了蝈蝈、蛐蛐以及不知名虫儿的藏身处。每到夏秋夜晚,总能听到它们断断续续忽高忽低的叫声。出于好奇,我们时常打着电筒寻觅,可一旦接近,它们便缄默无语,无影无踪,唯留有疑惑的我们。
  水缸伴随着我长大,我也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如何利用水缸。夏日,我会在缸里放一个脸盆,再在盆里放入吃剩的菜饭和瓜果,以保持新鲜;甚至,我会顽皮地在水缸里放入几条小鱼,趴在缸沿,看它们急急律律地游动,却丝毫没有体会到它们被狭小空间约束时的痛苦。冬季,水缸里的水有时会结出一层薄薄的冰,我们用水瓢小心地捞起冰碴,吃在嘴里,牙被凉得生疼,但那感觉胜过如今的冰棒!
  就这样,时光在水缸中流淌,我也渐渐长大,去30里外的城镇上高中了,把水缸留给了孤独的母亲;再后来,我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了,生活略有改善,在屋外为母亲打了一口井,水缸也就基本闲置不用了。前些年,为了进一步改善母亲的居住条件,我将老屋装修了,将自来水引入了室内,水缸终于退休了。
  但水缸不甘寂寞,退而不休。每到秋冬时节,母亲就挽起衣袖,把洗净的大白菜、青菜、萝卜等一层一层地码入缸中,然后再一层一层撒上盐,最后压上一块大石头,一缸菜就算腌制好了,母亲的越冬菜也就不担忧了。再后来,水缸成了花坛,缸里面窜出了亭亭如盖的荷花,成了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今,在农村,当年的水缸已不常见了,但水缸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永远驻留在我记忆的时光里,因为它见证了我的幼年、童年和少年的成长历程,见证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也装满了对乡土质朴生活的回忆。
其他文献
有人登泰山回来,抱怨“上山一条路,下山一条路”,泰山无可观。人在俗世的人间烟火中熏染得没了知觉,连泰山都无法进入他的感觉中。  登泰山确实是“上山一条路,下山一条路”,而且是同一条路。先说上山,《诗经》云:“泰山岩岩。”足以表明泰山之宏伟,因为时间和一个人的体力所限,登泰山只能從山下坐中巴车至中天门,再由中天门经十八盘爬到南天门,即所谓“上山一条路”。这条路在秦始皇之前就开辟出来了,之所以开辟这条
期刊
如一阵北风啸过耳际,那旷野的芭茅花哟,粗厉地穿过我的眼帘,起初是一阵痛感,接着便如遇到故交一般亲切和熨帖。刘震云作品中的文字便如一丛丛芭茅花,读着读着,像拔火罐一样,疼痛之后有一种淋漓的酣畅,这便是我爱读刘震云作品的重要原因吧。  在厕所壁上捉蝉吃的“磨桌”,无奈嫁与债主的李爱莲,因追求进步成痴而意外入狱的李上进,抛妻弃子最后却因肝病悲惨死去的恩庆,做两任村长的“小三”最后楼塌人亡的美兰,职位不随
期刊
乘着初夏时节的习习凉风,信手摊开案头上的这本《人间滋味》(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一份沁人心脾的惬意悠然涌上心头。本书系著名作家、散文家汪曾祺以散淡闲适之笔,于岁月深处从容写下的一本谈美食、抒乡情、论文学、道人生的经典散文集。清浅、率性的文字,灵动脱俗间泛着优雅清淡的芳香,传递出作家对人间盛景至情至性的向往和爱恋。  在文学界,汪曾祺不光写作风格独树一帜,而且在烹饪各种美食上也颇有心得
期刊
读中学时,先后接触了《唐宋词一百首》和《唐宋词鉴赏辞典》一薄一厚两本书,发现“词”竟然是魅力不逊于“诗”的一种文学体裁,尤其是宋词,脍炙人口的长短句如此令人反复吟诵而不倦!当时在乡下,买书的想法是奢侈的,为激情所驱使,我毅然将这两部书中所录的作品悉数抄下,尤其是后者,整整抄了7个本子,我因此将之分为七卷,费时一个月,把一个寒假完全填进去了。  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五六年。“流光容易把人抛”,“青葱少
期刊
《无违》(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是当代著名作家王跃文的最新力作,也是他的首部人生随笔集。全书共分七章,分别从个人成长、官场的人性剖析、文学创作宗旨等方面,用心记录着他的深邃思考,传递出作家“要做一个真实的自我,无违于自己,无违天地”的美好执念。  书中,王跃文以坦诚的笔墨,回忆自己从那个弱不禁风的乡下娃,到走出家门赴外求学,再到成为职业作家的奋斗历程。童年的他,家境贫寒,父亲又被错划
期刊
看手機微信,常常碰上一些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段子,最近盛传的《真精辟,什么是医生》,就是这样一条幽默感十足的好段子。  医生,词典和教科书上给的释义是,掌握医药卫生知识,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专业人员的统称。  百度百科里,则有医生是急救天使,是白衣天使,是生命的保卫者,是生命的守护者,是可爱的人,可敬的人等称谓。  上面这两个定义都明白无误,中规中矩。但段子里的“医生”却是这样说的:什么是医生?医
期刊
民以食為天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种说法,语出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稍后一些,在陈寿《三国志》里,也有类似的表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从古到今,对民以食为天这么一个命题,无论庙堂之高,抑或江湖之远,好像不曾有人提出质疑。这是因为大家都明白,任何一个人,从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食物的摄取,此之谓以食养生。并且,这种摄取,要终其一生,一直延续
期刊
任何一株花草树木都不急,万物从容。  在一年中,它们至少都要开花一次,都有属于自己最美丽的瞬间。它们不提前,也不滞后,不慌不忙,从容不迫。梅花开放的时候,桃树静静地看着。植物开花只是自己好玩,轮番做游戏,或者开给它们的情人看的,惺惺相惜。它们的情人是谁呢?它们从来不会告诉人们,大约是那些蜂蝶吧。  这些花草从来不急,有没有人看见,都不急。  况且,没有人看见,就不开花了吗?  不要急,任何一個成功
期刊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的作文题为关于劳动的主题。让考生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讲演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全国高考作文的命题无疑具有明确而积极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高考作文的这一题目显然是针对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而有意为之的。   毋庸讳言的是,很长时期以来我们在大、中小学的教育中存在着过度重视学习分数,对
期刊
初夏时节,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应该是蚕豆的清香味了。这样的日子,到乡间田埂上、小道边走一走,即可领会到“花海”“麦浪”的内涵,尤其是那碧绿的蚕豆叶下,硕硕的豆荚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愉悦感和踏实感。在乡村,人们常将五月赞为“豆熟麦香的红五月”,一盘香喷喷、绿淌滴的炒蚕豆令多少人垂涎!  又是蚕豆飘香时。  依稀记得小时候,五月在我眼里也算是向往的佳期之一了。适值青黄不接之季,白里带着黑点点的蚕豆花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