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敬业教育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的应用既有理论基础又具有现实意义。敬业教育为职业规划课程提供正确导向和有效指导,大学生规划课程则为敬业教育融入高校国民教育提供有效平台和载体。敬业教育根据课程设计分别融入知业识业、爱业乐业、勤业尽责、精业新业等模块内容,其实施可以从理论教学、体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三种路径进行切入。
关键词:敬业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把敬业列入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个人层面提出敬业要求,说明国家对敬业精神培养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倡导敬业精神,更要积极培育和践行敬业精神。作为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生涯发展教育,不仅具备敬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职业规划课程是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则更加具有使其具体化和生活化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如何以敬业价值观为引导,拓展教学内容,关照学生真实需求,讲清内在关联,梳理承接体系,实现方法转化,本文结合在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教学实践探索,将敬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到职业规划课程中的教学和实践中。
一、敬业教育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融合必然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1],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面对思想、价值多元的挑战,不断巩固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每一个学科、每一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育人职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与学生实际需求密切相关,既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更是满足大学生适应社会、获得职业成功的客观需要,对其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敬业价值观为职业规划课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导向,职业规划课程则为敬业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提供有效平台和载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融合可行且必然。
(一)敬业教育与职业规划课程融合的理论必然
敬业精神是个体以明确的目标而选择的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知负责的态度以及从事自己主导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个人品质。[2]肖群忠在《敬业精神新论》中认为,敬业精神,狭义地理解就是指职业人对待职业及其活动的总体态度和精神状态,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内容:对职业价值与意义的高度认同、热爱职业的情感态度、积极主动的意志品质和勤业精业的行为意向。而在广义上,它是国家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3]职业规划课程的核心目的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根据个体兴趣、能力、性格等特点,树立人生理想,探索目标行业和岗位,科学规划大学学习生活,有计划有步骤的付诸行动并及時进行动态评估和调整,最终使自身获得以职业发展为主线的全面成长的一门生涯教育课程。比较敬业教育理念与职业规划课程核心目标,两者都在关注人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道德规范,故在理论的融合上具备先天优势。
(二)敬业教育在职业规划课程中融合的现实必然
首先,敬业教育融入职业规划课程是大学生价值塑造的现实需求。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塑造定型的关键阶段,对于实现个人价值的诉求也尤为迫切。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讲,将自己的人生追求、成长需求融入到当下的学习生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学生的内在需求,而敬业精神的培养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密切相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也自然结合在一起。敬业教育并非是学校强加,而是大学生成长发展中价值观塑造的现实需要。
其次,敬业教育融入职业规划课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的经济实力竞争愈发激烈。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大学生的敬业精神作为员工素养的首要要素。因此,高校应该在敬业精神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敬业教育,才能实现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敬业教育融入职业规划课程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求。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敬业是公民应该具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因为“敬业精神是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动力之源。”[4]通过敬业阐述职业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三)敬业教育与职业规划课程发展趋势必然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理论分析多,实践锻炼少;如何获得工作讲得多,怎样保持工作讲得少;大学生权利讲得多,义务讲得少;集体讲授多,个性化指导少;兼职人员多,专业化指导少。”[5]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就是部分教师仅仅把职业规划课程当作帮助大学生找工作的工具,没有把它放到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忽视了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因此,教师应认识到敬业精神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将其融入职业规划课程之中,引导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敬业价值观。
二、敬业教育在职业规划课程中的内容设计
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敬业精神是指其所表现出来的对学业以及景来从事职业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敬业态度,其主要包括以知业识业为基础,以爱业乐业为前提,以勤业尽责为核心,以精业新业为最高境界四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与课程进行融合应用。
1.以专业认知和职业认知为契入点,融入知业识业教育
知业识业有两个层面的任务,一方面让大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探索,不仅要认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对专业现状和未来前景有正确的认知,从而增强其专业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探索,让大学生深入认知可能从事的职业领域,不仅对所从事职业的知识技能的熟悉,还包括对其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的正确认知。通过专业认知和职业认知两个模块,端正大学生对当前学业和将来职业的态度,从而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能自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进行清晰的职业定位。 2.以兴趣和性格探索为契入点,融入爱业乐业教育
爱业乐业是指从业者对职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爱是从事一切事物的精神来源,只有倾注对职业的爱,才能表现出积极主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爱业乐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其对学业、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热爱。通过兴趣和性格的探索,发现个人的兴趣所在,性格所长,并与专业有机结合,找到最佳契入点,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将来的“爱事业”打下情感基础。其次将兴趣和性格与未来职业有机结合,培养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才能逐渐培养职业尊严感和职业荣誉感,实现对职业的热爱。
3.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法规为契入点,融入勤业责任教育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业表现为对职业的勤勤恳恳、专注坚持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培养大学生勤业精神,首先让大学生树立勤能补拙、勤学苦练、勤奋好学的精神,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能力。其次培养大学生对职业高度责任感,具体表现为对工作勤恳踏实、恪尽职守、坚持不懈的价值追求。课程中加入职业道德、职业法规等内容学习,明确其含义、基本要求和重要性,通过课堂上加大宣传引导、教育塑心、榜样塑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责任感,达到职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统一,从而实现真正的敬业自律。
4.以职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为契入点,融入精业新业教育
精就是精益求精,即成为本行业的行家和专家。精业要求从小处做起,强调细节。新业则是精业中更高境界,在精业基础上发现问题,更新意识,创新变革,不断攻克难题,超越自我。社会期待大学生成为敢于创新、积极努力的全面型创新人才,职业技能模块的学习训练,帮助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带着主人翁精神去钻研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干一行精一行。创新教育则鼓励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发挥锲而不舍的精神,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多角度思考的好习惯。具备了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大学生才能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创新进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好的融合。
三、敬业教育在职业规划课程中的实施路径
以敬业教育为指导,以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为脉络,以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打造敬业品质为重点,将内容与学生面临的实际职业发展问题相关联,可以在教学中通过理论学习、体验学习和实践学习三种途径进行实施。
1.通过鲜活的学生案例将敬业教育融入到理论教学中
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果大学生缺乏承担国家民族的崇高使命,缺少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其个人发展则无法融入社会主流,很难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课程需要以敬业教育引导大学生,理解敬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价值导向作用,要使敬业精神进入学生头脑,重点是将敬业转化为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和幸福所系的需要。这个过程既需要课程老师丝丝入扣的理论解析,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附以可见可感的学生案例进行说明,不仅增强学习者的情感联系,更能体现教学的时效性和现实性。案例教育使得敬业教育生动化、具体化、人格化,结合学生的专业,在不同职业发展的方向中梳理优秀学子的敬业案例,不管是致力于在专业领域发展,还是跨入其他行业领域发展;不管是在国家重要部门任职,还是扎根在祖国基层服务;不管是在大型企业努力,还是在创业的中小型企业打拼,秉承了敬业精神指导个人发展,实现个人价值所在的真实案例,都是敬业教育的鲜活素材和生动写照。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榜样示范的资源,归纳代表性的人物事例引入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进一步感悟理解“敬业”这一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产生实践敬业的强烈愿望。
2.通过随堂作业将敬业教育融入体验教学中
“体验是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重要途径,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其他途径难以替代的作用”[6]因此,在以体验式教学为特色的职业规划课程中,随堂设计与教学内容匹配的体验作业,有机的敬业精神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从而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距离。比如在招聘季为学生布置“校园招聘会专题记者”的体验作业,让学生通过第三方的观察,感受当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给予其真实客观的教育;再如为海洋渔业技术专业的同学布置体验环节“与远洋出海的师兄交流博浪海洋的职业感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海洋人应有的敬业态度和努力后的职业幸福,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敬业不仅仅是社会和职业的外在需求,更是解决个人现实就业问题和成长、成才、成功的内在需求。
3.通过校外资源将敬业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价值,这不仅是生涯教育的原则所在,更是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原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获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间接经验,即理论知识,然后到实践中去验证这一理论知识,获得积极的直接体验后,开始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设计了生涯人物访谈、参观实习基地、行业调研报告等实践环节,让大学生切实的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课内外相结合,使敬业价值观贯穿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教学环境使得抽象的敬业精神变得形象化、趣味化,并增加了情感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理论教育中存在的空洞、抽象等缺陷。故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深化对敬业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使敬业教育更加具体、形象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
民族的振兴呼吁大学生成为战斗在各行各业的敬业主体,高校教育者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讲话精神作为依据,努力使敬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大脑,并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系统细致的把大学生敬业教育渗透其中,使大学生深度钻研敬業精神内涵,透彻及敬业精神内容,最终更好地领悟和践行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校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阵地[N].中国青年报.2012-01-05(01).
[2]曾娜.论高校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J].理论导报,2009,(11):52-56
[3]肖群忠.敬业精神新论.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9,(02):28-32
[4]杨业华,于雨晴.论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教育研究,2015,(2):82-86.
[5]任江林.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和弘扬[J].人才开发,2006,(01).32-34
[6]范树成.当代学校德育范式转换与走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4):56-60
关键词:敬业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把敬业列入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个人层面提出敬业要求,说明国家对敬业精神培养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倡导敬业精神,更要积极培育和践行敬业精神。作为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生涯发展教育,不仅具备敬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职业规划课程是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则更加具有使其具体化和生活化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如何以敬业价值观为引导,拓展教学内容,关照学生真实需求,讲清内在关联,梳理承接体系,实现方法转化,本文结合在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教学实践探索,将敬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到职业规划课程中的教学和实践中。
一、敬业教育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融合必然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1],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面对思想、价值多元的挑战,不断巩固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每一个学科、每一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育人职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与学生实际需求密切相关,既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更是满足大学生适应社会、获得职业成功的客观需要,对其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敬业价值观为职业规划课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导向,职业规划课程则为敬业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提供有效平台和载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融合可行且必然。
(一)敬业教育与职业规划课程融合的理论必然
敬业精神是个体以明确的目标而选择的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知负责的态度以及从事自己主导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个人品质。[2]肖群忠在《敬业精神新论》中认为,敬业精神,狭义地理解就是指职业人对待职业及其活动的总体态度和精神状态,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内容:对职业价值与意义的高度认同、热爱职业的情感态度、积极主动的意志品质和勤业精业的行为意向。而在广义上,它是国家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3]职业规划课程的核心目的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根据个体兴趣、能力、性格等特点,树立人生理想,探索目标行业和岗位,科学规划大学学习生活,有计划有步骤的付诸行动并及時进行动态评估和调整,最终使自身获得以职业发展为主线的全面成长的一门生涯教育课程。比较敬业教育理念与职业规划课程核心目标,两者都在关注人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道德规范,故在理论的融合上具备先天优势。
(二)敬业教育在职业规划课程中融合的现实必然
首先,敬业教育融入职业规划课程是大学生价值塑造的现实需求。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塑造定型的关键阶段,对于实现个人价值的诉求也尤为迫切。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讲,将自己的人生追求、成长需求融入到当下的学习生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学生的内在需求,而敬业精神的培养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密切相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也自然结合在一起。敬业教育并非是学校强加,而是大学生成长发展中价值观塑造的现实需要。
其次,敬业教育融入职业规划课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的经济实力竞争愈发激烈。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大学生的敬业精神作为员工素养的首要要素。因此,高校应该在敬业精神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敬业教育,才能实现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敬业教育融入职业规划课程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求。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敬业是公民应该具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因为“敬业精神是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动力之源。”[4]通过敬业阐述职业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三)敬业教育与职业规划课程发展趋势必然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理论分析多,实践锻炼少;如何获得工作讲得多,怎样保持工作讲得少;大学生权利讲得多,义务讲得少;集体讲授多,个性化指导少;兼职人员多,专业化指导少。”[5]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就是部分教师仅仅把职业规划课程当作帮助大学生找工作的工具,没有把它放到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忽视了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因此,教师应认识到敬业精神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将其融入职业规划课程之中,引导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敬业价值观。
二、敬业教育在职业规划课程中的内容设计
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敬业精神是指其所表现出来的对学业以及景来从事职业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敬业态度,其主要包括以知业识业为基础,以爱业乐业为前提,以勤业尽责为核心,以精业新业为最高境界四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与课程进行融合应用。
1.以专业认知和职业认知为契入点,融入知业识业教育
知业识业有两个层面的任务,一方面让大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探索,不仅要认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对专业现状和未来前景有正确的认知,从而增强其专业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探索,让大学生深入认知可能从事的职业领域,不仅对所从事职业的知识技能的熟悉,还包括对其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的正确认知。通过专业认知和职业认知两个模块,端正大学生对当前学业和将来职业的态度,从而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能自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进行清晰的职业定位。 2.以兴趣和性格探索为契入点,融入爱业乐业教育
爱业乐业是指从业者对职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爱是从事一切事物的精神来源,只有倾注对职业的爱,才能表现出积极主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爱业乐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其对学业、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热爱。通过兴趣和性格的探索,发现个人的兴趣所在,性格所长,并与专业有机结合,找到最佳契入点,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将来的“爱事业”打下情感基础。其次将兴趣和性格与未来职业有机结合,培养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才能逐渐培养职业尊严感和职业荣誉感,实现对职业的热爱。
3.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法规为契入点,融入勤业责任教育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业表现为对职业的勤勤恳恳、专注坚持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培养大学生勤业精神,首先让大学生树立勤能补拙、勤学苦练、勤奋好学的精神,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能力。其次培养大学生对职业高度责任感,具体表现为对工作勤恳踏实、恪尽职守、坚持不懈的价值追求。课程中加入职业道德、职业法规等内容学习,明确其含义、基本要求和重要性,通过课堂上加大宣传引导、教育塑心、榜样塑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责任感,达到职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统一,从而实现真正的敬业自律。
4.以职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为契入点,融入精业新业教育
精就是精益求精,即成为本行业的行家和专家。精业要求从小处做起,强调细节。新业则是精业中更高境界,在精业基础上发现问题,更新意识,创新变革,不断攻克难题,超越自我。社会期待大学生成为敢于创新、积极努力的全面型创新人才,职业技能模块的学习训练,帮助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带着主人翁精神去钻研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干一行精一行。创新教育则鼓励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发挥锲而不舍的精神,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多角度思考的好习惯。具备了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大学生才能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创新进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好的融合。
三、敬业教育在职业规划课程中的实施路径
以敬业教育为指导,以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为脉络,以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打造敬业品质为重点,将内容与学生面临的实际职业发展问题相关联,可以在教学中通过理论学习、体验学习和实践学习三种途径进行实施。
1.通过鲜活的学生案例将敬业教育融入到理论教学中
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果大学生缺乏承担国家民族的崇高使命,缺少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其个人发展则无法融入社会主流,很难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课程需要以敬业教育引导大学生,理解敬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价值导向作用,要使敬业精神进入学生头脑,重点是将敬业转化为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和幸福所系的需要。这个过程既需要课程老师丝丝入扣的理论解析,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附以可见可感的学生案例进行说明,不仅增强学习者的情感联系,更能体现教学的时效性和现实性。案例教育使得敬业教育生动化、具体化、人格化,结合学生的专业,在不同职业发展的方向中梳理优秀学子的敬业案例,不管是致力于在专业领域发展,还是跨入其他行业领域发展;不管是在国家重要部门任职,还是扎根在祖国基层服务;不管是在大型企业努力,还是在创业的中小型企业打拼,秉承了敬业精神指导个人发展,实现个人价值所在的真实案例,都是敬业教育的鲜活素材和生动写照。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榜样示范的资源,归纳代表性的人物事例引入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进一步感悟理解“敬业”这一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产生实践敬业的强烈愿望。
2.通过随堂作业将敬业教育融入体验教学中
“体验是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重要途径,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其他途径难以替代的作用”[6]因此,在以体验式教学为特色的职业规划课程中,随堂设计与教学内容匹配的体验作业,有机的敬业精神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从而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距离。比如在招聘季为学生布置“校园招聘会专题记者”的体验作业,让学生通过第三方的观察,感受当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给予其真实客观的教育;再如为海洋渔业技术专业的同学布置体验环节“与远洋出海的师兄交流博浪海洋的职业感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海洋人应有的敬业态度和努力后的职业幸福,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敬业不仅仅是社会和职业的外在需求,更是解决个人现实就业问题和成长、成才、成功的内在需求。
3.通过校外资源将敬业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价值,这不仅是生涯教育的原则所在,更是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原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获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间接经验,即理论知识,然后到实践中去验证这一理论知识,获得积极的直接体验后,开始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设计了生涯人物访谈、参观实习基地、行业调研报告等实践环节,让大学生切实的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课内外相结合,使敬业价值观贯穿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教学环境使得抽象的敬业精神变得形象化、趣味化,并增加了情感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理论教育中存在的空洞、抽象等缺陷。故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深化对敬业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使敬业教育更加具体、形象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
民族的振兴呼吁大学生成为战斗在各行各业的敬业主体,高校教育者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讲话精神作为依据,努力使敬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大脑,并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系统细致的把大学生敬业教育渗透其中,使大学生深度钻研敬業精神内涵,透彻及敬业精神内容,最终更好地领悟和践行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校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阵地[N].中国青年报.2012-01-05(01).
[2]曾娜.论高校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J].理论导报,2009,(11):52-56
[3]肖群忠.敬业精神新论.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9,(02):28-32
[4]杨业华,于雨晴.论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教育研究,2015,(2):82-86.
[5]任江林.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和弘扬[J].人才开发,2006,(01).32-34
[6]范树成.当代学校德育范式转换与走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4):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