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诚信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与关系的哲学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mw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论述诚信与和谐的概念,揭示诚信教育与和谐校园的内涵,并探讨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本文认为社會主义诚信观和和谐社会的理念建立在东西方文化融合共建的现代文明基础之上,是现代社会文明融合、互动本质的共同体现,有隐含的关联一执性。就斋校而言,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也是重要手段和途径。
  关键词:诚信教育、和谐校园、内涵与关系
  
  一、诚信与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祟尚千年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核之一,同时也是西方文明所追寻的永恒价值。东西方的诚信观在历史上有共通之处,也有不同的所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诚信”的记载讲的是对鬼神的虔诚,。可以看作中国最早的诚信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把诚信发展为体验道德本体、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经世致用的伦理道德概念,“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并把“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五伦”,成为规范社会运行的伦常规范。同时,诚信也发展为建国安民的执政之道,“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大结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顺序把“诚信”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完整的体系,并绵延数千年。
  在西方历史上,诚信也有丰富的涵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诚信是人的一种修养。他提出“信实是虚夸和讥讽的中道”,并肯定只有既不过誉亦非不足的中道之信实,才是一种美德。十八世纪的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Alexisde Tocqueville)也持相同主张,他指出:“生命既不是受苦,也不是欢乐,生命只是我们必须做的事业。我们必须诚实经营这事业,直到生命终结。”而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诚信是最能使人安心的东西。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GeorgeEliot)更具体强调朋友、夫妻、父子和同伴之间要以诚相待、肝胆相照。她曾说过:“两个灵魂结合一起,在彼此的工作、成就与不幸中互相支援,直到最后告别的静默时刻降临,这是何等美妙的事。西方也有思想家把诚信上升到政治哲学的高度,希腊著名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对政治诚信十分重视,他认为国家起源于自由人的“共同协定”,所以诚实地遵守这一项协定是人们的义务西方著名社会学家吉诺维希充分肯定诚信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信任是国家唯一的支撑物,也是国家稳定的维持物。”当然,西方世界对诚信的理念对我们最有启发意义的是从经济和法律的角度揭示了诚信另一面的深刻内涵。美国著名学者佛兰克林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诚信是一种工具,而信用就是金钱,他说过:“要记住,信用就是金钱。”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充分肯定诚信在商业社会中的作用,指出:“大商店的老板是珍惜自己的声誉的。假如他们出售劣等的掺假的货物,最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大零售商在自己的买卖里投下大宗资本,骗局一旦被识破,就要丧失信用,遭受破产。”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指出伦理道德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支持性资源”。诚信原则在西方法制发展史上—直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古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编纂的《法学总论》第一卷第一篇《正义与法律》就强调“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应得的部分。”这是西方法制的源头。进入现代社会,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逐步建立以法律保障为基础的契约信用社会,西方诚信观服务经济发展,维护社会法治的内涵开始融入到社会主义诚信观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在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之上,经历了现代文明的剖析与重构,社会主义诚信观是一个融合古今,荟萃中外、层次多样的内容体系。它涵盖了个人修身立世的根本、人际交往的准则、社会运行的基础、经济发展的保障、文化观念的标尺、政治民主的前提等方面的内涵。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社会转型、价值重构,在一个变迁压力很大的社会中,要建立全社会的体系性的诚信观,需要一系列的举措才能实现。从哲学角度来看,诚信既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价值观念,所以,要建立诚信的社会性存在,就要有法律制度的承认和保护,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诚信是一种道德准则、行为模式,所以,要推动诚信的深化发展,就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制度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和土壤;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诚信是一个由诚信需要、诚信动机、诚信行为及相关心理反馈各因素交互综合作用的动态系统,所以,要使诚信从外部的社会关系需求内化为诚信主体意识形态层面的道德观念和理性自觉,除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和推进外,还需要通过系统、科学、有效的诚信教育来引导和加速生成。诚信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使诚信主体从不自觉到理性自觉,再到情感升华后的自愿自觉的心理学过程。充分发挥诚信教育b理学机制的功能,最佳的场所就是校园,本文就试图探讨在和谐校园建设的背景下,大学生诫信教育的理性价值和工具价值。
  
  二、和谐与和谐校园
  
  和谐与诚信一样都是东西方文化所关注的内容,都有深刻的探讨,个性的阐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贯穿始终,被广泛地应用于描述家庭、国家、社会等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被认为是万事万物运行治理的最佳状态,《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认为只要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如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过,我国古代的“和”是建立在多种差异性因素并存基础上的协调统一。孔子提出“和而不同”,“和”的目的是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取得一致,增大力量。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
  西方的和谐思想,源于对数的哲学思考,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认为音乐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的数量上的比例组成,“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这是古希腊艺术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也包含着艺术中“寓整齐于变化”的普遍原则。他们认为天体的运行秩序也是一种和谐,各个星球保持着和谐的距离,沿着各自的轨道,以严格固定的速度运行,产生各种和谐的音调和旋律,即所谓“诸天音乐”或“天体音乐”。他们还认为,外在的艺术的和谐同人的灵魂的内在和谐相合,产生所谓“同声相应”,认为音乐大致有刚柔两种风格,对人的性格和情感产生陶冶和改变,强调音乐的“净化”作用。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对立和谐观”,认为自然 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柏拉图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提出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应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都有节制。
  东西方哲学对和谐理解虽然探讨的角度不同,但在本质精神上达到了一致,那就是不同价值主体的并存发展,协调统一,多元实现。对和谐的理解,有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的两个层次。在外在形态上,和谐是指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达到结构合理,比例匀称、协调,从内在精神角度,和谐是指事物的状态或者关系达到相生相宜、相辅相成、和衷共济的美妙境界。用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和谐并非是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协调、均衡、有序的运动形态,所以,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和谐状态无时不在建立,无时不在变化,无时不在被打破。如何建立和谐的境界,就是要能够从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两个角度去理解和谐的状态,并能够通过对外在形态分布、结构、作用关系进行调整,最终实现内在精神的和谐。反之,也应该能够看到和谐的内在精神会反作用于外在结构,促进外在结构的升级优化,实现内外两个层次的互动演化发展,这就是事物和谐状态下的良性发展。同理,不合理的结构或畸形的布局将会抑制和谐的内在精神,不和谐的内在精神将会进一步加劇事物外在结构的不合理和畸形,这又会导致恶性循环。
  把和谐的理念运用到大学校园里,一方面从外在形态上,要看人员、设施、资金、生态环境的分布构成和布局是否合理;另一方面从内在精神上就要看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多种利益主体能否兼顾发展,有序运行,协调统一于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大学职能上。所谓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和谐校园建设至少应该应该有四个方面的着力点。
  第一,建设和谐校园要实现校园内部事物结构的合理。学校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架构是学校发展、协调、和谐的基础和外部条件,它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学校各参与主体的合理分布。真正的现代大学将会处于社会的中心,各种围绕知识创造、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利益相关者在大学里济济一堂,传统的教师、学生、管理者三元一体的高校人员分布格局被打破,政府的代表、经济界的代表、社会公益界的代表、科技界的代表、公民个人都会因各自的需求出现在校园内,成为现代大学的构成主体之一,虽然他们中有的仍以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形象出现,但其主体性越发地强烈,逐渐成为大学的“共主”。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必须建立各种主体并存互动的良陛关系,简单或畸形的主体结构都会阻碍和谐校园的建设。二是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资源要能够合理利用。虽然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定位,研究型和教学型在诸多方面都有所差异,但是,校内资源能否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合理匹配直接会影响高校的发展效率,从外部条件上决定了和谐校园建设的可能性。
  第二,建设和谐校园要建立校园内各项工作的价值目标统一。在高校内,求学的学生、科研的学者、教学的教师、管理的领导、服务的职员、投资的家长或企业、监管的政府官员、谋求成果转化的企业家等各种主体都带着各自的行为逻辑和价值目标来分享和运行高校的资源,会在高校内产生价值追求不同的亚文化圈,各种亚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高校这种组织内必然存在的现象,如何引导各种亚文化走向良性的关系结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之一。在和谐的校园中,各种亚文化之间碰撞交流产生创新的火花、发展的动力;在不和谐的校园里,各种亚文化之间摩擦、倾轧、消耗,最终使高校走向萎靡。要引导不同行为范式和价值追求的亚文化主体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首先要尊重不同主体的正当利益追求,在高校发展的决策中兼顾到各方的需求。其次,要把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建立在统一的价值目标上,这个价值目标就是高校中存在的各方主体的利益实现前提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优质发展,培养卓越人才的实现。任何破坏这一前提的个体利益要求都是不当的,都要受到限制,这是引导和谐校园建设,协调校园内各项工作关系的第一标准。
  第三,构建和谐校园要以人为本,落实校园和谐四个具体的指标。一是建立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创建景色优美、适合人居的校园环境,使师生能够快乐居住、安心读书;二是实现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职员工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要建立和谐互信的关系。三是要完善人与制度的和谐。学校的各类制度、办法、规定设计和运行要体现“以人为本”,既体现共性,也兼顾个性,突出人文关怀,崇尚民主自由。四是要升华人与自我的和谐。大学里的教师、科研人员、学生都能够在追求真理、发展科学的旗帜之下自由发展,提倡学术自由,鼓励百家争鸣,体现兼容并包,抵制急功近利、浮躁虚夸的学风。
  第四,构建和谐校园要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和谐。现代大学不是象牙塔,而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整个社会知识发展的枢纽。它一方面依存于社会,是社会的发展给予了高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又承担了服务社会的诸多责任,高校的发展要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大学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要求。构建和谐校园既要实现在高校内部建立社会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建立与外部社会和周边环境的和谐。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社会的秩序相和谐,这是高校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对和谐校园构建的意义
  
  1.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
  (1)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根据某高校对一千余名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就业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诚信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在学习方面,抄袭作业与论文,考试舞弊,不遵守考勤纪律,借阅图书馆资料不归还或撕走、涂毁资料等;在生活方面不自律、不诚实、借物不还、沉迷网络、不遵守学校日常管理规定等;在经济方面,故意拖欠学费、不及时偿还助学贷款和利息、借钱不还、勤工助学过程中存在经济欺骗行为等;在就业过程中,做假推荐材料、欺骗用人单位、不履行就业协议等。由于大学教育阶段正是大学生完善素质培养和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大量存在的诚信缺失行为严重影响其道德品格的自我完善,最终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并影响其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成为影响大学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在校大学生的整体诚信水平影响和制约着校园稳定与和谐程度,他们步入社会后,其普遍的品德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与未来。所以,无论是从建设稳定和谐校园考虑,还是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职责使命考虑,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都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必然要求。
  (2)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在高校内建立有利于大学生个性成长、学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诚信行为能帮助大学生营造一个 良好人际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心情舒畅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进步。否则将会使人心情不快,情绪烦躁,势必影响学习和生活。诚信交友能得到朋友的真诚帮助,大学生如能诚信交友,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氛围,这对大学生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诚信”已成为“和谐社会”应有的深刻内涵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胡锦涛同志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述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只有本着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把诚信信念贯穿人生目标的始终,才能使自己成长为高素质人才为全社会诚信风尚的建立贡献力量。所以,高校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总体目标,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努力构建和谐校园。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需要,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加强诚信建设,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措施,而且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2.进行诚信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建设和谐的校园就是要构建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自由、协调的良好育人氛围,这要通过大学校园开展诚信教育,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谐人际关系,进而优化校园诚信环境来实现。
  首先,构建和谐校园,需要通过诚信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以“诚信”为基础的健全人格。诚信是“立人之本”,是“进德修业之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是健全人格养成的先决条件。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和谐校园的建设首先需要具备诚信修养的和谐主体的广泛存在作为基础,高校要大力开展诚信教育,通过一系列手段引导大学生诚实守信,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健全自己的人格,唯有如此,才能在高校内建立和谐校园的群众基础,使和谐校园在大学内能够立得住,行得遠。
  其次,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通过诚信道德教育营造学生整体“诚信”氛围。和谐校园的最终实现是多元的和谐的建立,包括个人内在的和谐,人际之间的和谐,人与制度、环境的和谐。和谐是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一种整体性精神呈现,所以,构建和谐校园还需要通过诚信教育在学生群体中塑造整体性的“诚信”氛围,即在大学生中以诚信待人为信念,养成尊敬老师和长辈,尊重同学,为人诚实、忠诚,信任他人,以信取人的人生态度。为此,要通过大学校园内的媒体宣传、舆论导向、制度约束、奖惩激励等多种手段并举来实现大学生整体诚信文化氛围的建立。
  再次,构建和谐校园,需要通过诚信教育让大学生成为诚信“使者”,从而实现校园与社会的和谐。大学生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期望走进校园,满怀着使命和责任走向社会,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支柱,同时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使者。从发挥的作用上看,大学生的行为在社会中具有很强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现代文明的体现者,社会上影响力极大。如果大学生在校园中通过接受诚信教育,养成了诚信意识,具有较高的诚信道德品质,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诸行动,就会形成一股社会传播诚信的力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使校园和谐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更加优化的社会环境。
其他文献
摘要:为方便火电运行人员和工程人员等在个人计算机上进行火电仿真运行学习或相关开发研究,将虚拟机技术引入到火电仿真培训系统,在单机上实现火电仿真培训系统功能和系统研究开发功能。  关键词:火电仿真;VM Ware虚拟单机;开发平台    北京四方公司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开发的火电仿真培训系统是由GISS支撑系统、DCS分散控制系统、就地仿真系统构成,它们之间通过特定通信软件以广
一、“变脸”教科书拥有怎样的面孔rn我们以湘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为例来看看教科书的“变脸”.从“知识和科学”维度来看,主要选择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能力,增加
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因为工作繁忙,不得不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面对“隔代教育”这一无奈的现实,我们有必要“防患于未然”,以免时代差异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下面的四个方面,尤其需要父母和祖辈共同关注。  ●喂养:追着孩子喂饭。临床发现,由祖父母喂养的幼儿,更易出现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这可能是因为老人更加心软、慈善,以至于逾越了“关爱”与“溺爱”的边界。  但事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4-100-01 小学教育是一个儿童接受社会、培养能力、培养智力和心理素质的一个初始阶段,也是儿童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阶段。小学教育的好坏对未来儿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信息化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前传统习惯中的模式正在被打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国人的共鸣。目前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城乡
档案信息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企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有效维护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保密性,是确保档案信息资源不流失的根本措施。大量的工作实践使我们体
摘要:学生在C语言课程的实验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主动、畏难以及懈怠等消极情绪,本文提出T一种在C语言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编程能力的教学方法。经实践证明,实验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C语言;教学效果;兴趣    一、大学C语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及非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对整门课程掌握情况的好坏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
摘要: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人才培养进行了科学的定位。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必须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社团活动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  关键词:应用型;实践能力;培养措施    从劳动力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来看,近几年明显出现了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劳动力的供求状况一方面表现为总体供大于求,而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局部求大于供,其中需求量大的主要是一些
摘要:高校网络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影响校园文化的主要方式,深入探讨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困境,总结7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思政队伍和德育课程的整合策略,为高校利用网络文化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策略    当今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影响日益广泛,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高校也不例外
随着社会对档案认识的不断深入,档案工作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档案服务在档案工作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被触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决定了档案服务不能沿袭原有的服务模式,而必须做出
冬天,越是怕冷的孩子越容易得病。曾有报道说日本东京一家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寒冬里裸露上身锻炼身体,以增强抗寒能力。日本的父母们认为,经受过耐寒锻炼的孩子不爱得感冒,即使感冒了也能很快痊愈。虽然我们不提倡让中国父母一定要拷贝这样的做法,但孩子的抗寒能力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对冷环境的逐渐适应得到提高的。初冬开始的耐寒锻炼会有效提升孩子的抗寒能力,但是耐寒锻炼也不能急于求成,父母们可以这样做:  尽可能带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