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注重在教学中创设兴奋点。文章从教学兴奋点的界定和创设的意义及要求出发,探讨了兴奋点创设四个方面的策略,包括“联系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材施教”“在有感情的朗诵中以情切入”“从表演、图文结合等角度”“设置一定难度的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奋点;创设策略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一句话论述“教育的任务”的话,和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论述“教育的目的”的观点基本一致。大致的意思是,教育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使灵魂受到启迪,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和智慧。为此,必须不能让知识僵化,头脑僵化。众所周知,语文表现的是生活和感情,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感情,哪怕是过去时代的生活和感情,这些都是學生应当了解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从外部“注水”的过程,还应该有一个从内部“引水”的过程,也就是说不单单是传播知识,还应该是启迪智慧的过程,是通过知识引导、激发和唤醒人的智慧成长,是人们心灵的体操和精神的交流与对话。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结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地维持,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才能激活语文阅读教学。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阅读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必须有不同的解读。因为认读感知、理解分析、迁移运用和鉴赏评价四个阅读层次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其复杂性和多解性让小学生掌握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创设语文阅读课堂的兴奋点,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成为阅读的主体,沉醉在阅读中,思维活跃、亢奋,主动和文本对接、链接、对话,只有这样,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得到突破,才能真正做到通过知识引导、激发和唤醒人的智慧成长。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和了解某种事物,积极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就是兴趣。兴奋点的创设是指教师在阅读课堂中运用智慧和创新的方法,把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才能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对话达到最佳的状态。
(一)语文阅读兴奋点创设的意义
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能动性,语文阅读教学中,看似热闹的课堂原来是这样的:教师提出一个个无效问题,学生一次次积极回答,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答案的纠正,而忽略思考方法的引导;学生没有了个人的看法,没有个人对课本的个性的创造性的理解;教师喜欢“听话”的学生,喜欢“服从”的学生,学生乐意充当教师观点的传声筒。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现在的小学课堂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学生的阅读知识面比原来宽广,生活体验比原来丰富,思维比原来活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师生或生生的互动、个人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从照本宣科变为注重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寻求新的知识,从原来的喜欢“提供标准答案”到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引导。这就为教学兴奋点的创设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教学兴奋点的创设,引起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意识,学生主动参与阅读问题的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智力、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就在点滴的阅读积累中实现。
教学兴奋点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竞争作用,使学生从封闭的学习者转变为开放的群体交流者。原来的课堂注重学生个体的学习,但往往囿于教师布置的思考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不敢提出个性化的见解,思想几乎没有碰撞,阅读课只是一潭死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兴奋点的创设,让课本上安静的铅字变得富于动感,与多彩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的状态中,并伴有学习的快感,学生想学,乐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奋点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兴奋点创设的要求
设置兴奋点,首要条件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信任和崇拜教师。要使学生爱语文,那么语文教师一定要有亲和力、爱心和耐心,有吸引学生的新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良好的教学姿态,只有这样,学生才期待和喜欢上语文课。喜欢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个人,当他对周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表现出好奇和兴趣,对语文阅读的文本表现出好奇和兴趣的,这正好就是教育的好时机。
心理学的原理也告诉我们,只有感兴趣和好奇的事物才能给人刺激,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奋。所以教学兴奋点的产生,往往离不开新的角度、新的教学思路。兴奋点的创设要求教师备课充分,预先做好策划,挖掘课文的内涵,寻找它与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寻找新的角度,使语文变得立体而又亲切。
(一)联系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学生的不同智能优势,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对文本的亲切感
1.联系学生的情感体验。常言道:“教育就是生活。”也就是说教育应该时刻保持着生活的素材、样态,弥漫着生活的气息,彰显着生活的色彩。要使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还语文本身的活力,就要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时时触摸到真实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在授课时,教师巧妙地将课文内容拓展开来,“与生活的外延相接触”,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中有沉甸甸的生活质感,在宽松而活泼的氛围中学习课文并感受生活。
如《海底世界》,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易懂,教师对课文不作过多的分析,让学生自组采编、演播小组。学生通过小组的学习、讨论和组织,“主持人”与“记者”密切配合,将平时积累的知识与课文结合起来,模仿《动物世界》的电视节目,分小组进行新闻演播。 2.结合学生的不同智能优势,因材施教。人际关系智能强的学生喜欢参与团体性质的演播游戏,喜欢教别人如何做某件事,常常依靠他人的反馈来思考。如《海底世界》课堂上,调动这类学生的积极性,由他们带动其他同学完成小组作业和群体演播游戏。然后教师用正式电视新闻演播的片段、图像进行展示评点,加深印象。接着引导学生对新闻和记叙文体裁进行比较、分析和小结,明确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最后,帮助学生把课本的文字变成结构图或生动的图画,学生可以趴在桌子上,闭上眼睛回放课文的情节,回放课堂上同学、教师说话的内容,在脑海里创造自己的“内心黑板”。通过训练学生的空间智能,落实能力训练点,学生非常感兴趣,在团队合作中尽情发挥,学得非常轻松。
针对渴望探索大自然,善于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和鉴别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发挥他们的优势,提出假设,并把他们平时的户外观察分享给大家,把課外拓展阅读《大自然》丛书的心得和思考分享给大家。“生物小博士”的榜样作用无形中也带动了大家阅读的兴奋点。
(二)在有感情的朗诵中以情切入,极大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如讲授《桂林山水》一文,通过创设教室音乐环境,聆听音乐和朗诵比赛,激起兴趣。大家觉得有兴趣又紧张,书声琅琅,学习气氛很浓。然后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寻找符合本文感情基调的音乐带,配乐朗读带动课堂。最后,通过听录音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景物美、意境美、韵律美,领会人在画中游的喜悦之情。音乐与阅读很好地整合,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描写,便水到渠成了。
情感体验对小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阅读教学只要能沟通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学习内容的联系,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因材施教,打破常规教学模式,讲究教学艺术,就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落实知识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对话表演、漫画图文等新的角度,把发现问题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
由于语言智能,特别是其中的口语能力与听觉系统密切相关,在兴奋点的创设上应该特别重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对话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对话的情境中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语言,并据此做出适当的反应。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如果按部就班讲授分析,不易激发学生兴趣。课前,引导学生上网搜集有关材料,作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接着出示鲁迅的人物画,与学生进行对话再激发兴趣:从画像中能直观地看出鲁迅的性格吗?对鲁迅的评论还有其他的看法吗?要求学生分小组作业,针对其中感兴趣的小课题准备对话。学生认真阅读,兴奋地思考着,议论对话后,引导学生再认识、争辩。课后综合学生的对话意见,对有创见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把有创见的小文章汇编成册。
讲授《小木偶的故事》对人物性格、情节线索等的把握,换个角度,师生一起研究文本,引导学生把握角色的演绎并在课堂演出。具有较强身体运动智能的学生很难长时间坐着不动,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以此为兴奋点,带动整个文本的阅读。为了完成演出,学生自觉地揣摩人物性格,咀嚼人物语言,通过这样的互动,阅读落到实处,达到了深度。
针对喜欢画画、空间色彩能力强的学生用漫画、图文结合等方法创设阅读的兴奋点,通过小组学习,用自己最喜欢、最独特、最简洁的方式概括、整理出课文的结构。结果,学生活跃的思维出乎意料。最后师生共同评点,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训练概括能力的这一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实践证明,对一些知识点、训练能力的落实,灵活运用新的角度切入,学生感觉到了知识的张力,感觉到文学与艺术的互生性,感觉到语文天地的广阔,学习起来感兴趣,效果也好。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教材崇拜”的意识,培养其质疑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性学习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置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于主题复杂的作品,更要允许学生大胆发挥,大胆创造,努力创设研究氛围和情景,把学生探究的热情点燃。
结合课堂的拓展阅读教学,如《农夫和蛇》一课,课前要求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导入时播放故事视频,引入对课文情节的研讨,设置以下问题:复述《农夫和蛇》的故事情节,故事的寓意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针对具有较强语言智能的学生喜欢“玩文字游戏”,引导他们通过讲故事、讨论、访谈等方法进行教学。
再进一步与《伊索寓言》中其他的故事,如《狗和它的影子》《老婆子与母鸡》等进行探究性比较阅读,设置以下问题:①伊索寓言故事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用何手法?②有人说,寓言故事会把小孩子教傻了,你认为呢?这些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性学习的问题设置,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兴趣,从细微处见艺术匠心。
如何设置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是设置的问题与学生实际活动相结合,使学生感到这些知识都是实实在在的,自己曾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非常熟悉,有兴趣和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二是设计一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富有挑战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设置兴奋点,对于激活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极大地联系生活,才能有的放矢地在文本教学中设置兴奋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毛淑敏.愤徘之启发[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2]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卢华英.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再思考[J].安徽教育论坛,2004(02):6.
[4]卢长根.导学互动课堂教学初探[J].江西教育,2013(15):27.
[5]王旭.新课标呼唤“新”教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6):9.
[6]阎进.转变教育理念创设合作学习平台——中学语文教学探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S2):72-7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奋点;创设策略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一句话论述“教育的任务”的话,和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论述“教育的目的”的观点基本一致。大致的意思是,教育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使灵魂受到启迪,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和智慧。为此,必须不能让知识僵化,头脑僵化。众所周知,语文表现的是生活和感情,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感情,哪怕是过去时代的生活和感情,这些都是學生应当了解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从外部“注水”的过程,还应该有一个从内部“引水”的过程,也就是说不单单是传播知识,还应该是启迪智慧的过程,是通过知识引导、激发和唤醒人的智慧成长,是人们心灵的体操和精神的交流与对话。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结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地维持,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才能激活语文阅读教学。
一、教学兴奋点的界定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阅读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必须有不同的解读。因为认读感知、理解分析、迁移运用和鉴赏评价四个阅读层次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其复杂性和多解性让小学生掌握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创设语文阅读课堂的兴奋点,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成为阅读的主体,沉醉在阅读中,思维活跃、亢奋,主动和文本对接、链接、对话,只有这样,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得到突破,才能真正做到通过知识引导、激发和唤醒人的智慧成长。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和了解某种事物,积极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就是兴趣。兴奋点的创设是指教师在阅读课堂中运用智慧和创新的方法,把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才能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对话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语文阅读兴奋点创设的意义和要求
(一)语文阅读兴奋点创设的意义
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能动性,语文阅读教学中,看似热闹的课堂原来是这样的:教师提出一个个无效问题,学生一次次积极回答,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答案的纠正,而忽略思考方法的引导;学生没有了个人的看法,没有个人对课本的个性的创造性的理解;教师喜欢“听话”的学生,喜欢“服从”的学生,学生乐意充当教师观点的传声筒。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现在的小学课堂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学生的阅读知识面比原来宽广,生活体验比原来丰富,思维比原来活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师生或生生的互动、个人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从照本宣科变为注重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寻求新的知识,从原来的喜欢“提供标准答案”到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引导。这就为教学兴奋点的创设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教学兴奋点的创设,引起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意识,学生主动参与阅读问题的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智力、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就在点滴的阅读积累中实现。
教学兴奋点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竞争作用,使学生从封闭的学习者转变为开放的群体交流者。原来的课堂注重学生个体的学习,但往往囿于教师布置的思考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不敢提出个性化的见解,思想几乎没有碰撞,阅读课只是一潭死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兴奋点的创设,让课本上安静的铅字变得富于动感,与多彩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的状态中,并伴有学习的快感,学生想学,乐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奋点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兴奋点创设的要求
设置兴奋点,首要条件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信任和崇拜教师。要使学生爱语文,那么语文教师一定要有亲和力、爱心和耐心,有吸引学生的新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良好的教学姿态,只有这样,学生才期待和喜欢上语文课。喜欢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个人,当他对周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表现出好奇和兴趣,对语文阅读的文本表现出好奇和兴趣的,这正好就是教育的好时机。
心理学的原理也告诉我们,只有感兴趣和好奇的事物才能给人刺激,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奋。所以教学兴奋点的产生,往往离不开新的角度、新的教学思路。兴奋点的创设要求教师备课充分,预先做好策划,挖掘课文的内涵,寻找它与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寻找新的角度,使语文变得立体而又亲切。
三、创设兴奋点的具体策略
(一)联系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学生的不同智能优势,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对文本的亲切感
1.联系学生的情感体验。常言道:“教育就是生活。”也就是说教育应该时刻保持着生活的素材、样态,弥漫着生活的气息,彰显着生活的色彩。要使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还语文本身的活力,就要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时时触摸到真实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在授课时,教师巧妙地将课文内容拓展开来,“与生活的外延相接触”,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中有沉甸甸的生活质感,在宽松而活泼的氛围中学习课文并感受生活。
如《海底世界》,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易懂,教师对课文不作过多的分析,让学生自组采编、演播小组。学生通过小组的学习、讨论和组织,“主持人”与“记者”密切配合,将平时积累的知识与课文结合起来,模仿《动物世界》的电视节目,分小组进行新闻演播。 2.结合学生的不同智能优势,因材施教。人际关系智能强的学生喜欢参与团体性质的演播游戏,喜欢教别人如何做某件事,常常依靠他人的反馈来思考。如《海底世界》课堂上,调动这类学生的积极性,由他们带动其他同学完成小组作业和群体演播游戏。然后教师用正式电视新闻演播的片段、图像进行展示评点,加深印象。接着引导学生对新闻和记叙文体裁进行比较、分析和小结,明确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最后,帮助学生把课本的文字变成结构图或生动的图画,学生可以趴在桌子上,闭上眼睛回放课文的情节,回放课堂上同学、教师说话的内容,在脑海里创造自己的“内心黑板”。通过训练学生的空间智能,落实能力训练点,学生非常感兴趣,在团队合作中尽情发挥,学得非常轻松。
针对渴望探索大自然,善于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和鉴别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发挥他们的优势,提出假设,并把他们平时的户外观察分享给大家,把課外拓展阅读《大自然》丛书的心得和思考分享给大家。“生物小博士”的榜样作用无形中也带动了大家阅读的兴奋点。
(二)在有感情的朗诵中以情切入,极大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如讲授《桂林山水》一文,通过创设教室音乐环境,聆听音乐和朗诵比赛,激起兴趣。大家觉得有兴趣又紧张,书声琅琅,学习气氛很浓。然后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寻找符合本文感情基调的音乐带,配乐朗读带动课堂。最后,通过听录音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景物美、意境美、韵律美,领会人在画中游的喜悦之情。音乐与阅读很好地整合,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描写,便水到渠成了。
情感体验对小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阅读教学只要能沟通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学习内容的联系,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因材施教,打破常规教学模式,讲究教学艺术,就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落实知识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对话表演、漫画图文等新的角度,把发现问题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
由于语言智能,特别是其中的口语能力与听觉系统密切相关,在兴奋点的创设上应该特别重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对话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对话的情境中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语言,并据此做出适当的反应。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如果按部就班讲授分析,不易激发学生兴趣。课前,引导学生上网搜集有关材料,作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接着出示鲁迅的人物画,与学生进行对话再激发兴趣:从画像中能直观地看出鲁迅的性格吗?对鲁迅的评论还有其他的看法吗?要求学生分小组作业,针对其中感兴趣的小课题准备对话。学生认真阅读,兴奋地思考着,议论对话后,引导学生再认识、争辩。课后综合学生的对话意见,对有创见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把有创见的小文章汇编成册。
讲授《小木偶的故事》对人物性格、情节线索等的把握,换个角度,师生一起研究文本,引导学生把握角色的演绎并在课堂演出。具有较强身体运动智能的学生很难长时间坐着不动,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以此为兴奋点,带动整个文本的阅读。为了完成演出,学生自觉地揣摩人物性格,咀嚼人物语言,通过这样的互动,阅读落到实处,达到了深度。
针对喜欢画画、空间色彩能力强的学生用漫画、图文结合等方法创设阅读的兴奋点,通过小组学习,用自己最喜欢、最独特、最简洁的方式概括、整理出课文的结构。结果,学生活跃的思维出乎意料。最后师生共同评点,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训练概括能力的这一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实践证明,对一些知识点、训练能力的落实,灵活运用新的角度切入,学生感觉到了知识的张力,感觉到文学与艺术的互生性,感觉到语文天地的广阔,学习起来感兴趣,效果也好。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教材崇拜”的意识,培养其质疑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性学习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置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于主题复杂的作品,更要允许学生大胆发挥,大胆创造,努力创设研究氛围和情景,把学生探究的热情点燃。
结合课堂的拓展阅读教学,如《农夫和蛇》一课,课前要求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导入时播放故事视频,引入对课文情节的研讨,设置以下问题:复述《农夫和蛇》的故事情节,故事的寓意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针对具有较强语言智能的学生喜欢“玩文字游戏”,引导他们通过讲故事、讨论、访谈等方法进行教学。
再进一步与《伊索寓言》中其他的故事,如《狗和它的影子》《老婆子与母鸡》等进行探究性比较阅读,设置以下问题:①伊索寓言故事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用何手法?②有人说,寓言故事会把小孩子教傻了,你认为呢?这些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性学习的问题设置,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兴趣,从细微处见艺术匠心。
如何设置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是设置的问题与学生实际活动相结合,使学生感到这些知识都是实实在在的,自己曾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非常熟悉,有兴趣和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二是设计一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富有挑战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设置兴奋点,对于激活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极大地联系生活,才能有的放矢地在文本教学中设置兴奋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毛淑敏.愤徘之启发[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2]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卢华英.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再思考[J].安徽教育论坛,2004(02):6.
[4]卢长根.导学互动课堂教学初探[J].江西教育,2013(15):27.
[5]王旭.新课标呼唤“新”教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6):9.
[6]阎进.转变教育理念创设合作学习平台——中学语文教学探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S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