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1]。本文以“欧姆定律”复习课为例,浅谈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一、分析教材,结合学情,明确教学目标
(一)教材内容分析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七章内容,是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的基础和重点,是进一步学习电能电功等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在知识体系的形成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欧姆定律历年来都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动态电路题是中考的难题,此部分知识的逻辑性、理论性很强,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结合电子温度计实例,学生能运用欧姆定律设计简单的电路;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并用欧姆定律解释遇到的现象并提出改进的方法;能利用欧姆定律解决有挑战性的设计电路题和计算题。
2.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学生通过模拟电子体温计的电路设计与连接的过程,能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提高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理论分析并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态度与责任: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重视实验,收集证据,验证猜想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以学校门口的测温门及家中的电子体温计为切入口,采用问题链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对象热敏电阻。然后,教师拿出自制的教具,一个利用热敏电阻制作的可以改变电表示数的电路。并提问:如何增大电表的示数呢?
学生活动:学生很自然地会闭合开关,发现电表示数有明显的偏转,但是示数不是很大。联想到是热敏电阻,学生容易想到摩擦生热,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打火机,加热热敏电阻后,示数明显增大。
设计意图:用身边常见的日用品,创设真实情境,发觉其中隐藏的物理学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任务驱动,思维先行,设计电路图
教師活动:布置任务——用两节干电池(含底座)、电表、定值电阻、热敏电阻等器材设计一个可以测温的电路。请先设计出电路图,看看有几种方法(要求:温度升高时,电表的示数随之增大)。
学生活动:根据任务要求,利用所给实验器材设计电路图。请代表分享方案并解释设计的依据。
设计意图:设计学习任务时,应该“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他们去经历智力的探险”。让学生有目的地动手,用真实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愿望。结合电子温度计实例,考察学生欧姆定律的掌握情况,让学生能运用欧姆定律设计简单的电路。
学生自主设计得出的两个方案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
(三)动手实验,收集证据,验证猜想
教师活动:两个方案分小组进行,教师负责解决学生实验时提出的问题,并及时搜集不同组的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方案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检验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探究意识。
三、成果展示,嵌入评价,发展科学思维
(一)成果展示,自我评价,改进实验
教师活动:用投屏仪将捕捉到的学生实验结果展示出来,请小组派代表交流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
学生活动:各小组间进行交流,思考遇到的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方案一:串联电流表不可行,原因是电流表示数变化不明显。
方案二:选电压表为显示仪表,刚开始发现实验现象不明显,改用阻值为几百欧的定值电阻后,电压表示数明显。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分析相应的实验现象。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后测评价,学以致用,发展科学思维
让学生设计创新电路,要求:人越高,电表显示的读数越大,方法越多越好。如图2所示。通过投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并讲解设计的依据。通过解决有挑战性的设计电路题,提升学生应用欧姆定律的能力。
四、课后反思
实践表明,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只有紧紧把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融入实验教学,并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而不是一味地刷题,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