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现况考验新一代出版人等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gp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版现况考验新一代出版人
  
  台湾出版业,家族式的企业占有极大部分,第一代出版人经过自己的坚持与热情,再加上天时因素,创造了前期繁荣的出版业。时至今日,第一代出版人已大部分退居幕后,交由第二代打理经营,如今出版业极不景气,与其他产业发展形成极大差距,新一代出版人面临极大的挑战与两难选择。
  如今,网络信息潮流汹涌不可挡,全球化文化创意产业(如好莱坞电影“哈利波特”系列),在威胁出版业这个极具地区特性,又有点手工业性质的古老行业。
  未来要营造出综合性的出版社或集团,不可能是一个人可完成。城邦出版集团执行长何飞鹏认为,掌握利基,由小变大是惟一发展途径。他解释掌握利基,就是从类型出发选择专长全力发展,从自己专业出发,由小变大逐渐纳入其它类型。
  洪范书店叶云平属于家族接班的新一代出版人。他对于发展出版业信心十足,他选择《当代青年作家原创作品》为发展基础,他认为,现在写东西的人太多了,(编辑者)要仔细选择、淘金,但有90%是沙子,须忍受“一直看到泥沙”的状况。
  除经营外,木马文化总编辑汪若兰更为第一线编辑者处境发言。她说,经营者一则藉收购别的出版社、推出更多类型的产品等积极扩张,也须提升出版人才士气。同时,当下出版人也正在操兵锻炼下一代接班团队。
  远流出版负责人王荣文说,“当我不在了或不再做强人之时,现在外文能力、眼光见识都比我好的主编,就要独当一面了。”王荣文训练编辑者珍惜手上的每一张牌多做几次正确的累积经验,以成就自己。
  
  出版业板块正重组
  
  寒冬将尽,台湾的图书出版产业也在苦等春暖花开。有人说,这两年将是台湾出版的关键年。资深出版人郭重兴观察,出版业也将进入板块重组阶段。过去几年的耕耘成果会在这两年表现出来,长期因循的出版者,这两年也会面临活力不足的危险。
  他发现出版界普遍面临接棒的挑战。远流出版社负责人王荣文也说,这几年好像没看到当年他们年轻出版人勇于打破既有规则,又获得市场及消费者接受的情形。
  问题出在哪里?郭重兴认为,过去几年的耕耘指的是培养出新一批的经营者来迎接挑战。另一个挑战,则是台湾出版界的发展格局。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陈万雄指出,去年一年香港商务印书馆销售的大陆图书,增长率达30%,台湾图书的增长率5%,台湾(出版界)对外处于退缩趋势。
  对于简体书对台湾市场的冲击,城邦集团首席执行长何飞鹏保持一贯的乐观。他认为,图书产品有相当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再加上本土特质,外来产品(如简体书)未必能以单纯的低价因素,就打退岛内自制的书籍。
  他认为,出版界面临的调整,不管是编辑手法还是工作逻辑的变动,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原则。出版界充满了“测不准”的原理,只要能够使出版社持续成长,就是正确的措施。
  
  作品展示平台受限写手转进网络
  
  一年可出版6万本新书的台湾,2005年见诸报章杂志的小说却仅有200多篇。负责主编九歌版《2005小说选》的小说家蔡素芬指出,小说和散文此消彼长的趋势,是台湾文坛值得观察的现象。
  《2005年散文选》选了52篇散文,加起来达390页,((2005年小说选》选了15篇小说,加起来仅273页,比散文选还薄了近1/4。
  蔡素芬分析,过去被小说家视为主要战场的报纸副刊,因为报纸口味逐渐转向“轻、薄、短、小”,大大压缩小说的发表空间。加上副刊多半必须刊登自家的文学奖作品,形成得奖作品获大部分版面的情况。然而台湾文学奖有新手初试啼声的倾向,得奖作品必然不太成熟。得奖作品占据大篇幅,挤压了成熟作品的发表空间。
  因此小说家不是转投杂志,便是直接集稿出书。然而台湾文学杂志的空间仍是有限,文学书销量更是低迷。蔡素芬认为,舞台不足影响小说家的写作欲望,进而影响小说的质量,编辑选不到好小说,舞台与读者随之缩减,形成恶性循环。
  相较之下,没有版面压力的网络,成了小说家的另一出口。蔡素芬观察,许多作家改在自己的博客发表小说。时间久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文学读者弃守平面媒体,转投博客。
  
  大树文化牵手天下文化
  
  据台湾媒体报道,以自然生态书籍建立出版专业形象的大树文化公司,与天下文化公司策略联盟。大树将改为一人工作室形式,负责选书、编辑,由天下文化承接出版后制工作,包括印务、发行等,使这个品牌持续生存。
  大树2005年12月宣布结束营业,业界一片哗然,期间多家出版社争取购买大树品牌或旗下书籍版权,甚至农学社也有意投资,让大树继续经营,但最后大树发行人张蕙芬决定与天下文化合作。
  张蕙芬表示,过去出版的书籍,将选择性改版重新上市,保留“大树”的品牌,未来仍以一年出版三四本书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优质自然生态书籍。
  
  金石堂跨足文具杂货市场
  
  据台湾媒体报道,金石堂书店预计跨足文具专卖店,今年开设1~2家。金石堂书店总经理周传芳在透露此计划时表示,金石堂在书刊销售业务之余,也将拓展文具杂货市场,4月开始民生东路店和忠孝东路店将陆续改装,加入文具和生活杂货商品。
  周传芳表示,金石堂今年将持续展店,预计年营收为30亿元新台币。另外,有感于民众送礼风气的提升,精品消费力的增长,金石堂书店决定扩大服务面,增加文具礼品的品项和展售空间。
  
  二手书店风靡台南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南市过去出版业兴盛,爱书人士很多,因此,旧书店的密度也很高,尤其是大学区内的火车站一带,就聚集了7家旧书店,成为爱书人寻宝探旧的最爱。
  过去曾做过出版业并开过旧书店的文化人潘景新表示,以台南市70多万人口,拥有20家旧书店的比例,和百万人口、同样拥有20家旧书店的高雄来比,密度明显更高,由于府城爱书人不少,因此,二手书店较有生存空间。
  台南市的旧书店近年来也越做越有特色,其中墨林的二手书还是精品级的,珍古还兼卖黑胶唱片,草祭水又附设咖啡座,府城旧册店和潘静竹天使之屋结合,一楼的旧书部设咖啡区,二楼是潘静竹的创意工作室,三楼是画廊。潘静竹指出,全店四五万册的旧书,分门别类陈列,还有儿童书籍和漫画,一楼后方还提供温馨小台灯的书桌,爱书人士可坐下来阅读或喝咖啡。二手书最贵的是日据时代的骨董级藏书,有台湾民俗、原住民习俗一类的珍贵书籍,都有固定的人在收藏。
  
  《牛顿》杂志拖刊惹争议
  
  著名科学杂志《牛顿》自2005年9月起由于财务问题杂志开始延期出刊,直到今年元月才又重新出刊,而在此期 间杂志社仍不断招揽订户,引起有关部门极大关注。
  据台湾媒体报道,自去年9月起台北市新闻处等相关部门陆续收到《牛顿》及其相关杂志《少年牛顿》、《少年台湾》订户的申诉。他们指出,《牛顿》没有兑现宣传承诺,而且还在2005年的5月及9月两次无通告地拖刊,甚至9月至12月一直没有出刊,也未主动通知读者与订户。
  对此,《牛顿》杂志负责人高源清承认去年出刊不稳定,今年元月号已出刊,且保证“持续出刊”;至于迟迟不见2月号,是因同业借贷引发债务问题,债权人胁迫印刷厂与经销商不得配合。
  相关权益保护机构则指出,《牛顿》杂志虽因债务或股权争议而将发行权转移问题,但订户的钱仍是交给高源清的杂志社,因此杂志社不能影响已付费读者的权利。
  
  简体版杂志销售新平台
  
  目前,大陆的杂志还不能公开在台湾销售,但随着杂志网络化的趋势,业者开始充分利用网络无界的便利,为杂志的销售需求新的销售渠道。不可思议网旗下的阿玛龙华文杂志总汇2005年底开始扮演新平台角色,提供8000多种大陆杂志让台湾读者上网订阅。
  阿玛龙是第一个将简体字杂志引进台湾的台湾网络书店。业者表示,大陆杂志不会威胁台湾杂志生存空间,反而可弥补其不足。目前较受欢迎的有经济、军事、建筑、理工类等专业领域,部分大陆的《学报》很受欢迎。
  不可思议网也和大陆多家网络书店合作,提供60万种简体字书网购,未来不排除与大陆旧书网站合作。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去年总收入35.2亿港元
  
  据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赵斌介绍,2005年集团主要业务总收入达到35.2亿港元,增长9.86%,税前利润增长11.7%。
  该集团2005年出版了不少好书,香港商务印书馆历时10年,完成26卷的《敦煌石窟全集》,也在北京建立出版策划工作室,加上成立多年的深圳数字出版公司,内地编辑力量有了很大提升。
  同时,集团以新概念开设与改造书店,如香港三联书店在观塘apm商场中的书店、香港中华书局将油麻地门市改为人文科学专门店,以及香港商务印书馆在地铁站内开设的文化快线。2005年还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港资发行公司广东联合图书有限公司,使该集团顺利跨进内地市场。
其他文献
2006年台北书展期间,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陈万雄先生出席“2006年华文出版论坛”,并发表一篇题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演讲,总结了2005年香港与海外图书出版业务三件负面、三件正面及三件难分正负的事项。现辑录如下:  与过去10年每年总有些风起云涌或者风云突变的状况相比,2005年就显得平淡无奇,以至于总结出年度重要事件也不容易。即使有,对现阶段的业界来说,也不能判断是正面还是负面。虽然如此
期刊
本来这“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可是在《哈啰!北鼻——没格的爆笑怀孕日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里,让我们感受了一次完全不同寻常的麻辣妈咪的怀孕分娩经历。古老话题,全新感觉,分析其中新鲜元素,不外乎三点。    新鲜元素一:平凡孕期超凡感受    从选题上说,一个关于如何生孩子的书举不胜举。比如“温情派”,以痛并快乐的感受歌颂母爱之宏大的深刻主题,中间还会夹杂着
期刊
在线交易占据德国旧书市场份额1/4    近日,欧洲的在线旧书店Abebooks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公布了他们合作进行的2005年度德国的在线旧书市场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德国读者尤其喜欢在互联网上购买专业书籍和实用类图书,1/4的旧书交易都是通过在线实现的。  从几年前开始,Abebooks就一直致力于有关在线旧书市场状况的调查和研究。2005年Abebooks的销售额达7亿欧元。这个最新调查针
期刊
《达·芬奇传》  (英)查尔斯·尼克尔 著朱振武 等译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  与其他达·芬奇传记不同,尼可尔以史实史料为基础,抛弃了传统的对达芬奇顶礼膜拜的写作方式,展示给读者的不仅是达·芬奇的伟大之处,更是达·芬奇普通的一面。与此同时,尼可尔对达·芬奇作品里所透漏出来的心理暗示也进行了分析——“私生子”身份对他一生的影响,对飞翔的渴望,对艺术的追求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等等。所有这一切,
期刊
美出版公司对2006年持乐观态度    最近,图书标准新闻公司经过与诸如巴诺书店首席财务官化巴蒂、哈珀一柯林斯出版公司首席执行官司弗里德曼等美国书业人士会谈,评论2005年的得失,并对2006年作出展望。  巴诺书店在2005年虽然畅销书没有2004年多,但还是销售增长5.4%。这主要是常销书特别旺,预计今年每股收益在1.99~2.03美元。鲍德斯集团情况也不错,预计每股收益在1.35~1.45美
期刊
英国:中小书店还能生存吗?    那些有一定专业图书销售性质的英国中小书店面临的问题是:连图书连锁店都担心起他们与大型超市的竞争越来越缺乏抗衡能力时,中小书店还能在新年里生存吗?  普遍地,英国的中小书店从出版公司所获得的图书折扣要比那些大型图书连锁店少10%~15%,这就意味着,加上昂贵的店面租金和日常开销,中小书店要比大型图书连锁店少赚20%左右。与那些大型超市或图书俱乐部相比,情况更糟。  
期刊
2005英国图书:折扣主宰市场    假如2004年是丹·布朗和大众市场纸皮书统治图书市场的一年,那么2005年无疑是哈利·波特、丹·布朗和大折扣统治图书市场的一年。  2005年,英国书价更是前所未有的便宜,而且销售数量也是前所未有的大。据尼尔森数据库统计,2005年图书平均销售价格从2004年的7.6英镑下降了17便士。结果是,2005年销售图书2.167亿册,但总销售额仅为16.5亿英镑。这
期刊
出版产业提升要迈“四道坎”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出版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全面提升产业素质,需要迈好“四道坎”。  第一道坎:积极塑造市场主体。规范国有出版事业单位转制要把握三条:一是搞好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归属,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工作。二是确立出资人的身份,明确出资人的权利。三是经过出资人授权经营,充分行使法人财产权,增强企业核心竞
期刊
本刊讯(记者 韩阳)7月16日备受广大观众瞩目的中央电视台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正式播出,与此同时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同名图书也在第一时间与广大读者见面。此次《再说长江》的出版,打破了以往电视图书的电视节目播出后图书面市的一般规律,真正实现了电视与图书的同步面市。  20年前,纪录片《话说长江》曾让无数中国人随着摄影机的足迹认识了这条母亲河。20年后,央视重金打造的大型纪录片《再
期刊
龙新民在广东考察新闻出版工作    7月21日、22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在广东考察新闻出版工作。龙新民在考察中说,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广东的书报刊出版发行已有很好的基础,今后要出版更多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具有广东特色的出版物,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大力加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