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美脲与门冬胰岛素30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观察36例使用门冬胰岛素30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2年9月收治正使用每日2次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但血糖不达标的乙型糖尿病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年龄418~683岁,T2DM病程57~105年,體重指数244~281kg/m2,糖化血红蛋白(HbA1c)76%~115%。所有入选者排除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排除严重感染、手术等应激情况及正在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血糖药物者;尿酮体阳性者和磺胺类药物过敏者。
  方法:36例患者保持原胰岛素治疗方案,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量身高、体重和腹围(WC)并计算体重指数(BMI)。所有患者均早餐前口服格列美脲片2mg。此后,监测FPG和早餐后2小时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门冬胰岛素30用量,以FPG 40~70mmol/L,早餐后2小时血糖50~10mmol/L为血糖达标,有明显低血糖症状或血糖<35mmol/L定义为低血糖。随访观察8~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
  结果
  136例患者中,1例在使用格列美脲3周后,出现皮疹,考虑过敏停药,比例为27%。其余35例患者坚持用药12周以上。12周时,患者空腹血糖均达标,HbA1c水平在70%以下者12例(3429%),HbA1c水平在70%~80%者16例(4571%),HbA1c水平在80%~90%者7例(200%),平均水平为76±12%,较治疗前(88±18%)下降了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内发生低血糖事件合计19人次,平均每人005次/周。日均胰岛素剂量由原来的4425±643U减少为3712±520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5例患者治疗前后监测指标比较:见表1。
  讨论
  乙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日益加重,对社会的经济负担也日益加重,所以积极控制糖尿病,防止和减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糖尿病治疗的重点。目前,胰岛素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糖尿病患者血糖的达标率,在胰岛素治疗方案中,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案之一就是每天皮下注射2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该方案存在注射次数少,患者依存性较高,同时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控制等优点,所以,临床使用较广泛。但是,该方案也存在血糖波动较大,低血糖发生率高,两种胰岛素比例不恰当等缺点。临床上常和增敏剂联合使用以增加疗效。门冬胰岛素30含有30%门冬氨酸胰岛素和70%精蛋白门冬胰岛素,前者提供餐时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后者提供基础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具有双时相作用曲线[2]。
  格列美脲是新一代的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物,与其他磺酰脲类药相比,具有较少升高血浆胰岛素水平,起效迅速,药效维持时间长等特点。格列美脲降低血糖作用的主要机理有两方面,一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发挥其降血糖作用;二是较其他磺酰脲类有更好的胰外作用,可使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摄取、利用增加,脂肪和糖原合成增加,即格列美脲具有双重作用机制[3]。
  本研究中,使用门冬胰岛素30治疗而血糖不达标的乙型糖尿病患者,联合使用格列美脲后,血糖达标率升高了3429%,HbA1c水平下降了136%,日均胰岛素剂量下降了1591%;患者LDL-C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G、TC、HDL-C、WC和BMI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但绝对值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提示胰岛素抵抗状态减轻,脂毒性减轻,有利于β细胞功能的缓解;患者日均胰岛素剂量减少、C肽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增多,更好地发挥了降低血糖作用,从而节约了外源性胰岛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每天2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血糖不达标的乙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联合格列美脲治疗是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之一,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减少了外源胰岛素用量、降低了胰岛素抵抗程度,同时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玉秀,赵维纲,罗邦尧.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2):152-154.
  2王平,祝开思.动态监测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治疗期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偏移和低血糖发生率[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8(2):127-128.
  3柳汝明,贾萍,唐尧.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10):1094-1098.
其他文献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肠道缺血性疾病,自首例病例描述以来已有100多年历史,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特别是有腹部手术病史的患者得病率高,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较少,误诊率高,死亡率高。2005~2012年收治患者12例,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5岁。均有腹部手术史,其中5例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门奇静
期刊
子宫腺肌病是生育期妇女的常见病种之一,其以痛经和月经过多为主要症状。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痛經率高达648%~778%,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痛经是由自主神经干中的无髓鞘或髓鞘极少的细纤维(C型纤维)支配,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为C型无髓神经纤维分泌的神经肽物质,这两种物质作为疼痛传递过程中的神经递质起着传导和诱发的作用。本试验研究神经肽物质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其与疼痛的
期刊
摘要目的:对镜辅助下应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方法: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龄19~58岁,对其进行了关节镜技术结合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并对其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优56例,良10例,中6例,优良率高达91.7%。结论:关节镜结合MIPPO符合微创理论,此外该技术切口小、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关节镜胫骨骨质  
期刊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一种较常见的特殊类型的颈脊髓损伤,外伤虽未造成颈椎骨折或脱位,却造成了颈脊髓损伤,导致四肢运动、感觉障碍[1]。近年来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加深,但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存在争议。2009年1月~2012年5月收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49例,通过对这些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探明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49例,男37例,女12例;年龄23~67岁,
期刊
胰瘘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0%~25%[1],一旦发生,如未及时治疗,死亡率可高达50%~60%[2]。2004年1月~2012年6月收治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74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共收治患者74例,男42例,女32例。年龄47~72岁,平均60.5岁。有黄疸者68例,低蛋白血症45例,合并糖尿病15例,合并胆管炎13例。病理组织学诊
期刊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肾脏病导致肾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在21世纪,慢性肾功能衰竭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糖尿病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1]。慢性肾衰达终末期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肾移植、腹膜透析),在这之前可进行保守治疗。对于慢性肾衰保守治疗的方法已做了大量研究,但对该部分患者心理问题关注较少,笔者在临床工作中
期刊
脑静脉窦血栓是由多种病因所导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占所有卒中不到1%。由于临床症状多样性,且亚急性或慢性发病,常被忽视甚至误诊[1]。目前尚无肯定的治疗方法,采用动脉介入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方法治疗[2],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80例,年龄20~58岁,平均41.2岁,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视物不清、视乳头水肿、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60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进行治疗。结果:60例患者经过7~31个月的随访,未见骨折不愈合、伤口感染现象发生,骨折愈合时间为术后2.5~6.1个月,平均3.1个月,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其中优42例(70.0%),良14例(23.3%),可4例(6.7%),差0例,优良率93.3%。结论:肱骨近端锁定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收治终末期肾衰竭患者60例,腹透及血透各30例,分别检测开始透析时、透析6个月时及透析12个月时的血脂水平。结果:①腹透治疗组第6个月时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較透析前升高(P<005);第12个月时TG、LDL较透析前明显升高(P<001),总胆固醇(TC)、脂蛋白α(Lpa)较透析前升高(P<005),高密度脂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输血疗效,为临床科学有效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输血病历,分析其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826例输血病例中输注无效136例(16.46%)。结论:无效输血在临床的确存在,各级医疗机构应重视无效输血相关因素,以更好的提高临床输血治疗有效性。  关键词输血红细胞血小板输注无效无效输血率  随着输血观念的逐渐改变,成分输血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为了解临床用血疗效,将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