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东莞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douhui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时期,东莞粤剧文化再次发扬崛起。东莞粤剧文化得以发扬传承,其先决条件是东莞市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东莞粤剧文化得以创新发展,则是东莞市政府、广大人民群众、粤剧工作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研采访、问卷调查等方法就新时期东莞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东莞;粤剧;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73-02
  粤剧又称大戏、广府大戏,始于明清南戏。作为粤剧的发祥地之一,东莞素来享有“粤剧之乡”的美誉。可以说,粤剧文化在东莞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呈“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的态势。然而,东莞粤剧文化并不是一直处于繁茂旺盛的态势,它也曾经历几度沉浮、沧海桑田,却又凭借着其顽强的生命力,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在百花齐放间一枝独秀。
  乘着20世纪80年代“双百”方针的春风,东莞粤剧文化又一次得以发扬崛起。新时期东莞粤剧文化的兴盛,除了备受新时期东莞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的滋养,更少不了东莞市政府、民间团体、粤剧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与喜爱。对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研采访、问卷调查等方法就新时期东莞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新时期东莞文化生态环境是东莞粤剧文化得以发扬传承的先决条件
  东莞隶属于广府文化,拥有求新、务实、开放、包容等岭南文化的基本品格,继广州、深圳成为又一座开放度高的城市,逐渐形成“新客家人”文化圈(笔者注:“新客家人”不是指韶关、梅州等客家人,而是指东莞有大量省内外人员,构成东莞独有的“新客家人”群体)。“新客家人”群体的不断壮大,逐渐影响着东莞整体审美倾向。[1]
  新时期东莞文化政策,随全国文化春风,秉持着“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2]的方针,其在戏曲文化发展政策上,则是采用“三并举”原则,“即现代戏、新编历史戏和整理改编的传统戏都要重视和支持”[3]。反观新时期东莞戏曲文化的发展状貌,尽管有不少现代戏、新编历史戏等带有先锋性质的剧目出现,然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还是传统戏、经典戏。而东莞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戏、经典戏,数粤剧最为出众,成绩斐然。可以说,如果没有类似粤剧这样的传统戏、经典戏,稳定吸引着东莞众多戏曲爱好者、发烧友的追捧,新时期东莞戏曲文化就不会顺利过渡与延续,甚至可能出现严重断层的现象。
  东莞粤剧沐浴在新时期的细雨春风里,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在1978-2020年间里,东莞本地题材戏曲创作,以粤剧为例,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态势。东莞粤剧文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5年间,打开创作思路,跃跃欲试,迈出新时期新征程;第二阶段,1986-1999年间,集中创作选题,突破“禁区”,继续前进;第三阶段,2000-2020年间,不断开拓新领域,佳作涌现,传统与先锋并进。
  1978-1985年间,“双百”方针逐步推进实施,东莞粤剧文化随之复兴。80年代的粤剧文化,以乐观、自信、理想的姿态,重新活跃在东莞文艺殿堂上。
  刘彦君认为,“经济中国取代政治中国,是20世纪90年代的特点。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20世纪80年代的群体性、精神性、理想性逐渐被20世纪90年代的个体性、世俗性和商业性所取代。” [4]因此,90年代的东莞粤剧文化也备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粤剧文化需要在荆棘中成长、在重围中自强。
  21世纪的第一個20年,东莞粤剧文化正茁壮成长,除了包含沉淀已久的本土文化,还有不断壮大的“新客家人”文化圈。东莞粤剧同其他剧种一样,呈现“多元化、外地化”[5]的趋势,“广东戏剧的‘广式’风格大大削弱”[6]。
  东莞粤剧文化深深植根于新时期东莞文化生态环境的沃土,浸润着“双百”方针的和风细雨,以积极乐观的姿态,不断地茁壮成长,在弘扬优秀传统的同时,汲取其他优秀文化的养分,推陈出新。东莞粤剧文化繁荣之根本,依赖于新时期东莞这片肥沃的土地。
  二、新时期东莞市政府、广大人民群众、粤剧工作者是东莞粤剧文化创新发展的三大关键
  新时期东莞粤剧文化创新发展,离不开三大关键力量,东莞市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及粤剧工作者。东莞市政府作为领头羊,在粤剧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中一马当先,多年来积极探索研究,开辟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粤剧文化发展之路。东莞粤剧文化之所以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承与发扬,少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东莞市粤剧爱好者、发烧友不胜枚举,遍布各个阶层、年龄段、职业等。东莞粤剧作为东莞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有着强盛不衰的生命力。东莞粤剧文化的发展,同样少不了奋斗一线的粤剧名伶、编剧、乐师等人的坚持和努力。
  近些年,东莞市政府为了弘扬和发展粤剧文化,做了大量工作。由市政府牵头,先是于2006年将原东莞市粤剧团转制成东莞粤剧发展中心,同时促成民间力量自发成立了东莞市戏剧曲艺协会。东莞粤剧发展中心“致力打造粤剧文化品牌,如粤剧黄金周、粤韵金声、粤剧曲艺艺术大讲堂等。‘粤韵金声’粤剧曲艺周末欣赏晚会作为东莞市一项品牌性文化艺术活动,自2006年开办以来,得到了广大市民和省内外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7]
  此外,各辖区乡镇政府、民间团体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尽己之思、耗己之力为东莞粤剧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添砖加瓦。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就新时期部分代表性辖区乡镇政府及民间团体开展的工作做如下说明:
  表一:新时期部分代表性辖区乡镇政府及民间团体围绕
  粤剧文化开展的相关工作
  由表一可以看出,东莞市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各辖区乡镇政府及民间团体都在积极主动为粤剧文化的发扬和创新做出贡献。这些主要工作与突出贡献总归为四点:“(一)致力打造粤剧文化品牌,如粤剧黄金周、粤韵金声、粤剧曲艺艺术大讲堂等。(二)致力粤剧曲艺培训工作,开办东莞红豆少儿培训班、高胡班、表演班、锣鼓班等。(三)致力粤剧交流。与周边的广州、佛山、深圳等城市的兄弟协会保持了良好的交流,每年都会联合开展粤剧表演活动,以曲会友。(四)成立粤剧专项资金。对市业余粤剧团队、粤剧重点创编剧目进行扶持。”   东莞粤剧文化之所以得到更为广泛的发扬与创新,除了东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外,少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追捧。据不完全统计,东莞现约有390个粤剧曲艺团队,包括公共事业单位和私人组建的粤剧团、私伙局。尽管东莞市没有专业的粤剧院和演艺学院,但丝毫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欣赏粤剧文化。此外,新时期东莞市粤剧文化不仅受到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喜欢,同时存在年轻化趋势。不少幼儿班、中小学、高校等学生或多或少接触粤剧文化的熏陶。因此,新时期东莞市粤剧文化得以发扬与创新,得益于深厚的群众基础。
  最后,東莞粤剧文化的发扬与创新仰仗于诸多奋斗前线的粤剧工作者,包括粤剧名伶、乐师、编剧、导演、剧评家等等。东莞市不断挖掘本土粤剧人才,如粤剧名伶方正年、陈映荷、粤剧编剧周福尔、黎嘉飞,同时也引进优秀“新客家人”,如粤剧研究员余勇。有了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东莞市粤剧文化将会迈进一个新台阶,达到一个新高度。
  新时期东莞粤剧文化得以发扬传承,其先决条件是东莞市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而东莞粤剧文化创新发展的三大关键,则是东莞市政府、广大人民群众、粤剧工作者。因此,新时期东莞市粤剧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是诸多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京松.在时代变革与戏剧发展的坐标上:广东戏剧30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10.
  [2]曲润海.改革开放30年艺术工作感受[A].王勇,王亚勋.发展与繁荣——改革开放30年戏剧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6.
  [3]曲润海.改革开放30年艺术工作感受[A].王勇,王亚勋.发展与繁荣——改革开放30年戏剧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8.
  [4]刘彦君.改革与发展——回望中国话剧30年[A].王勇,王亚勋.发展与繁荣——改革开放30年戏剧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52.
  [5]陈京松.在时代变革与戏剧发展的坐标上:广东戏剧30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10.
  [6]陈京松.在时代变革与戏剧发展的坐标上:广东戏剧30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10.
  [7]孔焕珍.关于粤剧的现状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4,(5):188.
  作者简介:
  黄恩恩,新莞人,广东科技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中文讲师,研究方向:鲁迅与编辑研究、现当代文化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说文解字》中共有 64 个“食”部字,在此抽取一部分典型的“食”部字,在文化视域下对这些字进行归纳和分析。结合汉语历史的演变和古代饮食的发展,大致可将“食”部字依据人和食物为主体进行归纳,以食物为主体,可看食物从古至今的名称演变以及食物的状态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同表述等。以人为主体,可看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食物的准备工作、烹饪技巧、饮食需求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对《说文解字》“食”部字进
期刊
【摘要】 英雄是恒久不变的话题,在当前世界中广为人知的当属美国的电影英雄,如何看待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如何借鉴其积极意义用以完善本国的英雄主义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美国;个人英雄主义;英雄崇拜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77-02  英雄是个自古以来恒久不变的话题,每个国家都有各具特色的英雄,每
期刊
【摘要】 儿童剧要吸引青少年,滋润孩子的心灵,必须要坚守儿童剧的品质。本文中,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析了当下儿童剧创作、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探索儿童剧创作的思路,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儿童剧;现状;创作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79-02  儿童剧是指以少年儿童为
期刊
【摘要】 民族歌剧《伤逝》是中国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歌剧根据原著的情节,采用四人演唱的方式来抒发情感,刻画了涓生和子君一对受到新思潮影响,要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歌剧简化人物形象,咏叹调、宣叙调占歌剧的主要部分,加以重唱和合唱,把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通过音乐表现出来。该剧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处理表现在音乐特征、人物形象刻画和舞台表演特征三个方面,并以歌剧中四个经典片段《一抹夕阳》《紫藤花》《风
期刊
【摘要】 “后亚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在“后现代社会”的一种发展,虽然目前存在很多争议、学界也尚未讨论出明确定论,但为大家理解文化现象带来新的分析工具与概念方法,特别是在媒介革新的现在。《吐槽大会》凭借幽默戏谑的话语方式吸纳多群体观看,围绕多元化的某一或多位嘉宾自身的“槽点”进行语言上的攻击,以“吐槽”的方式、犀利的语言、彼此对立的场景吸引受众。本文以《吐槽大会》为研究对象,试图以后亚文化理论对《吐
期刊
【摘要】 “傩戏”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余绪的“瑰宝”,是延续几千年的文化、图腾崇拜的遗址,其独具特色的戏剧文化艺术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当追溯“傩戏”的起源时,可从面具谈起。面具是中国傩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自新石器时期便被赋予神秘、狞厉的艺术色彩和图腾崇拜等象征的艺术形式。上古时期人们在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思潮及意识形态中创造出面具,自此来纵观“傩”之源到“
期刊
【摘要】 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的肯定与认可,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最能体现一个民族个性鲜明的“文化身份”。在国内,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对民族自身建立文化自信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作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本文试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音乐体系的视角来说明民
期刊
【摘要】 甬剧“七十二小戏”作为甬剧传统剧目的早期代表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以草根性、现实性和娱乐性的特质,真实地反映当时当地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从甬剧“七十二小戏”发展的历史渊源、民间品格和在当下的传承、发展与思考三个方面入手,指出恢复和保护甬剧传统小戏对于当下繁荣和发展甬剧艺术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甬剧;七十二小戏;民间品格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主题性美术能充分发挥艺术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社会功能,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创作应当积极探究美术作品中宏大叙事与微观表现之间的矛盾关系,同时深度挖掘崇高题材的情感内容,并积极探索形式的多样可能性。  【关键词】 主题性美术;艺术创作;崇高感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88-02  基金项目:江
期刊
【摘要】 赣南采茶剧是江西赣南地区艺术特色鲜明的一种地方剧种,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加强继承、改革和创新。本文分析了赣南采茶剧多模态语料库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应用前景,认为建设赣南采茶剧多模态语料库并开展相关研究,可以充分发挥多模态语料库的技术优势和赣南采茶剧的特色优势,应用前景广阔,能够为赣南采茶剧的舞台表演、人才培养和剧目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關键词】 赣南采茶剧;多模态语料库;建设与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