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毛主席七年基本上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各地已经紧张地投入了战斗,在这个时候来介绍我们在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上的有限经验以供做具体防治工作同志们参考,可能是有价值的。血吸虫病的诊断必须找到虫卵,或由虫卵孵化出毛蚴才能确立;但找虫卵和孵化毛蚴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有简便和有效的方法才能够便利工作的进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毛主席七年基本上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各地已经紧张地投入了战斗,在这个时候来介绍我们在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上的有限经验以供做具体防治工作同志们参考,可能是有价值的。血吸虫病的诊断必须找到虫卵,或由虫卵孵化出毛蚴才能确立;但找虫卵和孵化毛蚴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有简便和有效的方法才能够便利工作的进行。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内所发表关于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分析的文献很多,但因患者自感染至就诊时间不同,故临床观察统计多不一致。1954年本院(前汉口协和医院)接受大批防汛期间高热患者入院治疗,经临床检查证明多数系短期反复感染后之发热期血吸虫病患者。患者均系20-4O岁男性。一部分为城市建筑工人,根据县籍贯,幼时可能受过感染;一部分则来自非流行区,以往从无下水接触史,推测可能系初次感染者。但全部患者临床上均呈急性期症
在1955年4-5月我们曾两次(1,2)报告了用肝脏内血吸虫虫卵抗原来做血吸虫病补体结合试验的初步观察。在实验动物和数十例粪便虫卵阳性的血吸虫病患者所进行的试验结果,鼓舞了我们进一步在较多的粪便虫卵阳性的血吸虫病患者及较晚期或已经过治疗的患者用这种新抗原做补体结合试验来进行观察。半年多来的研究证明我们过去的观察是正确的,并同时发现了抗原制备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现将这一时期的研究结果简述如下,以供同道
血吸虫病的许多早期临床症状如发热、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浮肿及嗜酸性白血球增高等均是机体对血吸虫幼虫或成虫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因此病发生皮下紫癜并伴有肠胃道症状,即所谓亭诺(Henoch)氏紫癜症者文献中尚未见有报告,本院内科曾见一例,经锑剂治疗后而痊愈。
本病颇为少见,溯自1911年Marchiafava及Nazari二氏首次报告以来,截至1937年,文献上仅有38例报告(1),至1951年,增至123例(2),然至1953年,忽激增至162例(3),而实际病例,恐远远超过此数。为什么在短短二年之间,能增加39例呢?这可能由于近年来文献的一再报告,引起临床家的注意,且诊断方法,不断提高,故本病在目前,有络续增多之趋势。我国文献,除1952年张氏等报
Koch-Weser和Propper二氏以四氯化碳引起实验鼠肝损害,初期发现肝小叶中心细胞胞浆之核酸化合物消失。维生素B12能防止之。Alexander氏等证明鼠饲以缺乏维生素B12,叶酸及对氨基苯甲酸之饮食,其肝细胞内之核酸较饲以同样食物加入维生素B12者显著减少。Vilter氏倡议形成核酸之一系列反应基于某种细菌之生长促进特性。第一步由于Citrovorum Factor的影响利用氨基酸及碳产
氯苯胍Chlorguanide(商品名百乐君Paludrine)乃英国学者于1945年发明。其化学构造式与他种抗疟药不同,是N1-对氯苯基-N5-异丙基弍缩胍的盐酸盐。服用剂量,各药理书规定不一;一般每次0.1-0.2克,极量0.3克;每日量0.3-0.6克,极量0.6克。一般认为它的毒性轻微,吸收快速而完全;因此应用普遍。但病者往往不经医师指示,随便服用过量,引起中毒。国内有关氯苯胍中毒报告很少
奎宁中毒性弱视或黑矇在本国文献上曾零星见到,国外也有少数病例报告。很久以来,奎宁即被广泛采用以治疗和预防疟疾,如果用药时间较长或剂量较大,或个别患者对此药有易感性者,则容易引起中毒。故实际的中毒病例可能不在少数。本院内科近有奎宁中毒性弱视一例,报告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肝性昏迷是肝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综合病征;它有着一些不同的名词,如肝脏衰竭、肝性脑病等,它的发生,可能因着特殊诱因,使患者骤然进入昏迷;或逐步由烦躁不安,神志模糊,而转变到昏迷状态。一旦发生昏迷,就表示肝病已到最严重阶段;虽然仍有苏醒的希望,可是究占少数。据A.G.Riddell等1954年报告29例,有21例死亡,仅8例恢复。
非细菌性脑膜炎常散发在世界各地。病人的临床特点,如Wallgreen氏(1)于1925年所指出,有下述数项:①急性发作,有发热及脑膜刺激症状。②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细菌培养阴性。③发病前无其他周身感染或局部病灶。④预后良好。⑤为散发病例。这种临床综合症也有人称之为浆液性脑膜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引起这种综合症的病原体有各种不同的病毒或其他少见的微生物,如隐球菌等,但在绝大多数病例并
活质和周围环境之间不间断的物质代谢是生命最普遍的存在形式。生命具体的体现者是有机体。就历史论,有机体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在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机能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于它具有应激性和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能力,并由于机体具有使本身能适应生存环境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