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3世纪佛罗伦萨货币兑换中心到今天,全球金融中心走过了800多年的历史,其间世界各大城市对金融中心建设的努力和竞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国际金融中心沉浮交替也总是与国家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全球性和国际性金融中心是世界先进城市的典型标志,也是世界经济大国的重要标志。以资本为核心要素的金融产业集聚发展,不只是现代产业发展金字塔顶辉煌的象征,更是在深层次上控制着全球资本和重要生产资源的流动和定价能力,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从区域发展角度,区域金融中心金融资源的相对集聚,有助于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形成与其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中心发展逐步向亚洲转移,中国金融中心加速发展态势明显。在2011年3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排名前20个金融中心有5个属于中国,为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和台北,其中香港和上海分别排名第三和第五。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到2009年,列入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的全国29个金融中心金融业增加值,3年平均增长率平均达到21.04%,其中深圳、沈阳、大连更是高达28.63%、30.00%和37.43%。
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金融中心的发展水平还存在严重不足。目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更多依赖于内地经济,国际辐射力较弱,对大宗商品的定价能力更是微乎其微。而上海、北京、深圳等内地城市受我国金融体系尚未开放的约束,除在本地市场有一定的吸引力外,应该说还没融入世界金融体系。内地其他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呼声很高,但政策措施趋同,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不多,金融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区别不大。放眼未来30年,中国需要加紧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也需要多层次级和差异化鮮明的金融中心体系,这是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
加强对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意义重大,这正是本期研究主题的宗旨。“本期论题”10篇相关文章立足于全球金融中心的发展,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钱才”集聚论与我国金融中心建设》一文,分析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本质在于资本和人才的集聚,认为金融中心建设应该重视资本的盈利性和环境的宜居性;《银行业务地域特征和银行机构集聚》,强调不同银行业务有着不同的地域特征,因此不同特点的城市促进银行机构集聚的政策也应有不同;《沪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与协调发展》,基于中国金融业开放步伐的现实,总结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之前上海应定位于在岸中心,逐步提高国际化程度,而香港应实行战略转型,把辐射腹地转向东南亚;《欧洲金融中心布局结构变化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借鉴欧洲金融中心经验,为我国金融中心体系构建提出了可行的设想《渐进性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香港地位》,从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出发,强调了香港金融中心的特殊作用;《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中心的协同发展》,更多强调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金融中心体系建设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城市资本空间分布: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指出,我国城市资本空间分布极不均衡,而《中国区域金融中心综合评价研究》则给出了完善金融中心评价的方法。最后的两篇,分别以深圳和上海为例,对金融服务外包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研究。
总之,本期论题富有意义,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开展更多的研究,以进一步加强我国金融中心建设,增加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份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本。
本期轮值主编:张建森
2011年5月于深圳
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中心发展逐步向亚洲转移,中国金融中心加速发展态势明显。在2011年3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排名前20个金融中心有5个属于中国,为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和台北,其中香港和上海分别排名第三和第五。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到2009年,列入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的全国29个金融中心金融业增加值,3年平均增长率平均达到21.04%,其中深圳、沈阳、大连更是高达28.63%、30.00%和37.43%。
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金融中心的发展水平还存在严重不足。目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更多依赖于内地经济,国际辐射力较弱,对大宗商品的定价能力更是微乎其微。而上海、北京、深圳等内地城市受我国金融体系尚未开放的约束,除在本地市场有一定的吸引力外,应该说还没融入世界金融体系。内地其他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呼声很高,但政策措施趋同,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不多,金融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区别不大。放眼未来30年,中国需要加紧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也需要多层次级和差异化鮮明的金融中心体系,这是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
加强对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意义重大,这正是本期研究主题的宗旨。“本期论题”10篇相关文章立足于全球金融中心的发展,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钱才”集聚论与我国金融中心建设》一文,分析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本质在于资本和人才的集聚,认为金融中心建设应该重视资本的盈利性和环境的宜居性;《银行业务地域特征和银行机构集聚》,强调不同银行业务有着不同的地域特征,因此不同特点的城市促进银行机构集聚的政策也应有不同;《沪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与协调发展》,基于中国金融业开放步伐的现实,总结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之前上海应定位于在岸中心,逐步提高国际化程度,而香港应实行战略转型,把辐射腹地转向东南亚;《欧洲金融中心布局结构变化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借鉴欧洲金融中心经验,为我国金融中心体系构建提出了可行的设想《渐进性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香港地位》,从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出发,强调了香港金融中心的特殊作用;《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中心的协同发展》,更多强调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金融中心体系建设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城市资本空间分布: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指出,我国城市资本空间分布极不均衡,而《中国区域金融中心综合评价研究》则给出了完善金融中心评价的方法。最后的两篇,分别以深圳和上海为例,对金融服务外包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研究。
总之,本期论题富有意义,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开展更多的研究,以进一步加强我国金融中心建设,增加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份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本。
本期轮值主编:张建森
2011年5月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