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sonl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各科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学习吃力、艰难而由此得名。我从教多年,每学年都会遇到几个学习非常困难的学生。我多次看到,为了使这些学生能学到一点知识,各任科老师真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从单独辅导到谆谆教诲,想方设法激起他们上进的勇气和信心,可是,学期结束,别说是事倍功半,就连最起码的60分成绩也难以取得,老师们急得头上冒烟,而学生最多也只是抱歉地笑笑──他们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我认为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困生转化。在严格执行“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一系列规定之后,对“学优生”来讲,是给了他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发展能力的空间;但对“学困生”而言,他们却在获得发展自由度的同时显得无所适从。老师上课的节奏加快了,作业量减少了,不能利用其它课给自己开小灶了……种种措施,使他们感到既开心,又担心。
  在数学课教学中,如何在减负的同时关心“学困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效,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在课前预习中指导“学困生”
  课前预习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较多,其实应用在数学教学中,也有较好的效果。课前预习的布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学会怎么预习,我曾采取由扶着走到放开手的方法:一开始每次给出预习提纲,并作必要提示、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想想,然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圈圈点点。这样,通过预习,学生对新授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新授时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中心,提高效率。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的经验的提炼和抽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比较熟悉。因此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而课前预习,便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良好机会。课堂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课前可以先做。
  比如,“小明家四、五月份的市内电话费共付79.68元。按规定每月月租费24元,超打一次电话费0.12元,小明家这两个月平均每月超打电话多少次?”这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课前我布置的预习任务是:通过各种方法,了解你家电话帐单上每一项收费的含义。知道什么叫月租费,什么叫超次费。第二天,学生都把帐单带来了,并兴趣盎然地相互比较:你家怎么用了那么多电话费,多了哪些费用算算。结果,上课时,并不需要教师解释,学生已对题中“市内电话费=月租费+超次费”有了充分的理解,为新授扫清了障碍。
  二、让学生当主角,让“学困生”上台“多唱戏”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同唱一台戏,而且,戏的主角是学生,教师是配角。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情况下,教师讲不如学生讲;教师教不如同学教。让学生真正参与互动,投入到学习中,就能促进思维,促进理解,促进记忆。
  此外,我觉得在课中经常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好方法。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学困生也不例外。当他们举着手,嘴中大叫着“我”“我来”,甚至把他的手塞到你的鼻子底下时,应善待他们,让他们有上台唱戏的机会。其实,思维的火花,常常是在一瞬间产生的。当一段表达的激情被一次次以所谓的纪律压制下去,或是规规矩矩地举手,等了老半天才起来回答。有的学生甚至已经把想讲什么给忘记了。所以,讨论法是善待学生“插嘴”的好方法。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言的机会,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完善。
  三、挖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实用性
  着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无论是概念背景或例证,还是应用题内容的选择或练习题的设计,都应注意贴近实际,富有趣味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一道“猴子分桃”的应用题远比“制造拖拉机”更受学生欢迎。鉴此,我在教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给学生一张居室平面图,让学生帮助住户计算每个房间的面积,在教约数、倍数时,让学生分乒乓球:把12个球放在若干盒子中,使每盒数量相等,有几种放法?在教应用题时,补充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做小当家。这样一来,学习内容既有趣味性,也有实用性。对每一个学生,包括“学困生”,都有一种吸引力。教师不用强迫他们,好奇心已使他们开始积极思考了。
  四、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感念,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跳绳、旗杆、课桌椅等,称一称他们自己带来的轻便的物品,如盐、味精、苹果等,然后总结。我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无法下手。如床长( )米,宽( )米;一只鸡重( )千克等等。
  由此,我想到了,能在教室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事实在是太少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对于米、千克的认识,学生得到的感性认识实在是太少了。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第二节课时,我就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小朋友去量篮球场。下课回到家后,学生还在家里继续量。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16个,而一只鸭却有二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1米”、“1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坚固。
其他文献
中国电化教育莫基人之一,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南国农甘在“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趁高层论坛”做了“关注学科前沿,寻求发展新路”的主题报告,报告提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发现法毕习,改除旧教育的异端,破除三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带来了的积极的形响。然而,它也带来了另一个“三中心”,即学习中心、生活中心,能力中心。在这样一个科学发展的前景下,得建立一套县有我院特色的、适合
期刊
一、有情感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1、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
期刊
摘 要:群众文化事业作为国家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龙头、导向和示范作用,对于规范社会文化市场的方向、促进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     近年来,基层文化尤其是群众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方式、阵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新时期,面对新的
期刊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
期刊
一、转变教育思想,坚持教书育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唯分数”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用“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
期刊
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应主要把握以下两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及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成果。 
期刊
摘 要: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现在许多初中生对写作存在畏难情绪,需要我们从心理与指导方法两个层面努力解决。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作能力;心理表现;指导方法    在语文学习中,不少初中生把写作看成是苦差事,每逢作文,颇感苦不堪言。究其原因,这与我们在写作指导时的千篇一律的文题,脱离实际生活、八股文式的
期刊
摘 要:“创新”是指它对原有事物及现有状态所进行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改变。在中学阶段我们开展创新教育对创新的要求不能太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科的独特魅力进行适合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寻求和发现事物的不足或缺陷,从思维定势中走出来,寻求新的变化;指导学生发现如何改变,引导并督促学生实现这种改变。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形成是未来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对此进行了探索的实验。  一、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去营造一个宽松和睦、敢于争辨、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
期刊
摘 要:语文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特殊功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承担着培养阅读能力及良好阅读习惯的任务,也担负着训练思维、促进智力发展的任务。现代社会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而能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创新意识;培养;方法     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时代,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