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谁,陪伴着毛泽东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是谁,护理着他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旅程?
是她,孟锦云,一个普普通通的姑娘。
孟锦云,对人们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如果查查1976年9月13日的报纸,就可以在给毛主席守灵人的长长的名单中找到。孟锦云,最后一名守灵人。她的知名度几乎是零。然而,就是她,却和一个伟人朝夕相处,日夜相伴,度过了489个白天与夜晚。
她,是毛泽东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见证人。在孟锦云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毛泽东,一个由神变成人的毛泽东。毛泽东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老人,也具有普通人的特性。毛泽东也要流泪,也要大笑,也要愤怒,也要固执己见……他既是伟人,也是一个具有普通人的种种情感的凡人。
“您的痣子是湖南痣子,我的痣子是湖北痣子”
孟锦云,是个湖北姑娘,12岁就考入了空政歌舞团,1959年被先进了舞蹈学员班。
1963年4月,小孟被安排去中南海“出任务”。那时候,中南海的首长们,经常性的娱乐活动就是跳舞。空政歌舞团的一些舞蹈演员,在过了政治上、作风上、生活上的严格审查之后,可以进中南海,去完成陪首长跳舞的任务。
来到中南海的舞厅,小孟和几个女伴坐在软垫靠背椅上等候。眼前的一切使小孟感到新奇。
晚上10点多钟,舞厅里的人忽然纷纷起立,乐曲停止,舞步停止,毛主席来了。
毛主席从左侧那个红门稳步走人舞厅。他的装束极为随便,一身灰色中山装,并不笔挺,袖筒又肥又长,几乎遮手一半,特别是那条过分肥大的裤子,宽松,舒适。
主席坐在专门为他准备的沙发上。一名服务员端着盘子走过来,盘子上放着白色的打湿了的毛巾,毛主席拿起毛巾擦了擦脸和手。只见服务员小声跟主席讲了句什么,主席轻轻点点头。不多时,小舞台上的乐队奏起了舞曲。在众人目光的集中之下,一个常来跳舞的文工团员,走到主席面前,微微倾身,伸出臂掌,作出邀请姿势,主席会意,站起来,与她跳起了舞。
全场人的目光,像舞台的追光一样,追随着主席和那个文工团员。
小孟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主席如何跳舞。主席的舞步很大,他高大的身躯不怎么灵活,像在蹭着地板走步。一边跳,主席还一边与那个文工团员谈天。主席并不像初学跳舞的人那样,总往脚底下看。他显得很轻松,毫不拘泥。
一曲终了,主席和那个文工团员停在了主席的沙发那儿,女文工团员用手往沙发那边一伸,主席便走向沙发,坐下来休息了。
小孟观看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她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主席,仿佛要尽量从他身上发现些秘密来,但看着看着,那种神秘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又一首舞曲开始了,是欢快的《喜相逢》。主席侧脸,好像突然发现了小孟,他对她笑了。小孟也在意识到的一刹那间,向主席报之尴尬的一笑。她太没有思想准备了,她站起身向主席走去,学着前面那个老同志的样子做出了请主席跳舞的邀请动作。主席微笑着站起来,拉住了小孟的手,同她向舞场里走去。这时,小孟真有点手忙脚乱了,刚刚平静了的心又猛烈地跳动起来。她慌忙上阵,不知该怎么跳舞,什么节奏、音乐、舞步,都成了模糊的一片。主席已看出了她的慌乱,轻轻松松地对她说:“小同志,别紧张,你的舞步不错嘛。”
跳着跳着,小孟又逐渐感到轻松了。
“你是新来的?”
“我第一次来。”
“怪不得没见过你。小同志,叫什么名字?”
“孟锦云。”
“噢,孟锦云,跟孟夫子同姓。这个名字好听,锦上添云比锦上添花还美呢。你是什么地方人?”
“是湖北武汉。”
“噢,湖北,一湖之隔,是我的半个小同乡呢!”
跳舞,闲聊,小孟感到主席是个很容易亲近的人。主席的亲切自然驱散了小孟的紧张、慌乱。
之后,小孟几乎每周都要去中南海参加舞会,每次都要和主席跳舞,主席总是亲切地称她半个小同乡。
小孟开始在主席面前无拘无束了。在主席面前,小孟没有太多条条框框。她的单纯、机敏、活泼,她充满了稚气的发问,常常引得主席开怀大笑。
“主席,您嘴巴下面有一个痣子,听我奶奶说,这是有福气的痣子呢。”小孟望着主席,笑眯眯地说。
主席听了,看到小孟白白净净的脸蛋上,也有一个小小的痣子,便笑着说:“你的脸上也有一个痣子,那你也有福噢。”
“那可不是,您的痣子是湖南痣子,我的痣子是湖北痣子,长的地方不一样。”
主席听了小孟的回答,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也是因了这样的初识,孟锦云在经历了曲折的十多年后,1975年5月,终于来到了毛泽东的身边,应毛泽东要求到他身边工作。
“孟夫子,来,我给你讲个故事”
小孟来到主席身边工作,主席十分高兴。此时,主席身边有两个工作人员,除了张玉凤是他的生活机要秘书,还有个护士小李。小孟来了之后,主席与她有说有笑。饭后茶余,花园小径的散步,卧室客厅里的谈天,显得十分和谐,主席常常把小孟逗得开怀大笑。
“孟夫子,来,我给你讲个故事。”主席喜欢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她。
小孟把沙发椅向主席的身边搬近一些,主席操着难懂的湖南话,给小盂讲起来。
“有一个人,从自己脖子上捏下一个虱子,害怕别人嫌脏,赶忙扔到地下说:‘我当是一个虱子呢,原来不是个虱子!’另一个人马上捡起来说:‘我当不是个虱子,原来是个虱子!’”
小孟听完了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瞪着眼睛发问:“这个故事有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好听。”
“傻丫头,你什么都不懂噢,这是告诉我们要讲实话嘛,虚伪的人真是可笑。”
小孟听了恍然大悟。
这天,主席把诗刊杂志要发表的他的两首词的清样拿给小孟,对她说:“小孟,请你把这两首词读给我听听。” 小孟拿过来,也不先看一遍,马上就读起来:
念奴娇·鸟儿问答
(1965年)
鲲鹏展翅,
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
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
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
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
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小孟高声快速地读了起来,当她读到“不须放屁”这句的时候,她扑哧一下笑出声来。
“主席,您写不须放屁,可您今天放了二十八个屁。我都给您数着呢。”
“噢,你还给我记着黑账。”主席也笑了。“活人哪个不放屁,屁,人之气也,五谷杂粮之气也。放屁者洋洋得意,闻屁者垂头丧气。”
小孟听了笑得前仰后合,直不起腰来。
小盂边笑边说:“那您为什么在词里还写上‘不须放屁’?”
“两回事情嘛,孟夫子。”
毛泽东最后的生日
1975年12月26日这天,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个生日。这一天,中南海毛泽东的家里,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来了。以前的护士长吴旭君、护士俞雅菊和李玲师也来了。他那有些木然的脸上,一下子添了笑容,有了些生气。毛泽东今天没有长久地躺在床上,他自己提出去大厅里坐坐。小张、小孟搀着他来到大厅里,坐在沙发上。小孟说:“今天是您的生日,按我们家乡的习惯,孩子要给老人磕头。”主席听了高兴地说:“你的意思是要给我磕头,我可不敢当,我承受不起噢!”小孟听了,很随便地说:“您都不敢当,还有谁敢当,我先给您磕。”说着就跪在主席面前,郑重其事地磕了三个头。主席也不时向前起身表示回敬。见小孟磕了头,吴旭君、李玲师、张玉凤也先后磕了头。
这天,江青也来了。她踏着很小很轻的步子,几乎是蹑手蹑脚地走进了毛泽东的卧室。此时,主席正躺在床上,眼睛微闭。江青进门便说:“主席呀,我给你祝寿来了。”江青说话的声音虽然又轻又细,但主席还是一下子听出来了。
毛泽东睁开惺忪的睡眼,把头稍稍移动了一下,无神地望了望江青,脸上依旧是木然,无喜无忧,无惊无奇,什么话也没有说,几秒钟的沉默后,主席很陕又把双眼闭上了。
毛泽东对江青,不愿理睬,这已是长时间以来的做法了。毛泽东早已对江青产生了厌倦,甚至是反感。
1975年12月26日这天,毛泽东度过了他最后一个生日。这天,毛泽东又重复了他平时常说的一句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有一次,小孟对小张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张姐,我都快三十岁了,我真想要个小孩呢,你跟主席替我说说。”
“主席,孟夫子想要个小孟夫子啦。”小张果然把小孟的意思告诉了主席。
“再等一年吧,等我死了,她再要吧。”这是毛泽东的回答。
毛泽东也许早已感到,他已不久于人世了。“孟夫子,如果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我和江青离婚的消息会怎么样?”
1976年,毛泽东身体时好时坏。但总的趋势,是每况愈下的。随着身体的时好时坏,毛泽东的情绪也随之变化。他有时变得很急躁,很容易向身边的人发火。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小孟已经知道,这是主席心情烦躁的表现,这段时间里,他常常喜怒无常,一点儿事情,就使他激动。小孟知道,他过一会儿就会好的,而且发火后每次都会道歉。
这段时间毛泽东更多的是在沉思。这点,连并不敏感的小孟也察觉到了。这天,毛泽东又在那里似睡非睡地靠在沙发上发呆,右手的拇指还在不停地弹着食指。心里装不下事的小孟,终于忍不住轻声问道:“主席,您这段时间怎么啦?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还是有什么事?”
毛泽东听到这里,把微闭的眼睛睁开。从神态上看,他并不怪罪小孟的打搅,也不反感小孟的提问,而是苦笑着回答:“要说不舒服,这段时间是天天不舒服,许多事情,身不由己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看来,我的本钱已不多啰。”说到这里,毛泽东像是沉入了对往事的深深回忆之中。
“我的家乡有句俗话,叫做甘蔗没得两头甜,世上的美事难两全。”毛泽东在十几分钟的沉默之后,突然对小孟说了这样一句。
“孟夫子,你看我发愣,觉得奇怪对吗?我自己也觉得奇怪呢。我这个人,不能说没有值得回忆的事,可我不愿在回忆中过日子。我历来主张,人总要向前看,这已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了。可最近,不知怎么的,一闭上眼,往事便不由得全来了,一幕一幕的,像过电影,连几十年前的人和事,都很清楚。你说怪不怪?”
听着主席这坦率真诚的话语,小孟不禁受到了感染,她不假思索地说:“主席,我听人家说过,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不痛快的人,才爱回忆往事呢。您这么大一个主席,还有什么事……”
话说到这儿,尽管在主席的脸上并没有现出什么高兴或不高兴的神态,可心眼不多的小孟却也感到似乎有什么不妥,她猛然停住了话头。
看小孟突然不讲了,主席蛮有兴趣地说:“孟夫子,讲得不错嘛,知无不言,讲下去嘛,我这里可还想听下去呢。”
听到主席的肯定,小孟得到了鼓励:“主席,我觉得您除了身体不好之外,其他方面都挺好的。再说您的病,如果能好好治,听医生的话,打针、吃药,会治好的。您这个人就是怪,不爱治病,有病哪能不治呢?我要是您,我就赶快治好病,整天都会高高兴兴的。”
“整天都会高高兴兴,那是你小孟,我的孟夫子噢。”
“您是主席呀,您这么大一个主席,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像我们,说话得先想想人家爱听不爱听,办件事也不那么容易,您办什么办不到啊。您忘了,决定华国锋当总理,您谁也不用商量,只在床上躺了两天,就决定了。这么大的事情您都能决定,还有什么事不能决定呢?” 毛泽东被小孟的坦率感染了,竟然哈哈大笑起来,把小孟笑得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主席笑完了,小孟忙问:“我说得对不对呀?”
“你说得也对也不对。”主席很认真地回答。
又停了一会儿,主席便说:“说它对,是因为我说话确实算数,说话不算数,还叫什么主席?人称‘最高指示’嘛,衡量一个人有权无权,就看他说话算数不算数。说话算数,当然事情就好办。所以有些事办起来,要比一般人容易。可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看这一面,本人可真是神气得很呐。但是问题还有另一面嘛。”
主席说到这里又停了下来,望着小孟,似乎在等待小孟回答什么。“另外一面是什么,您有什么事儿办不到?”
“比如,你下了班,可以和家里人,和朋友到大街上转转,我可就没有这个自由噢。我要是走到街上,大家都认得我,说毛主席来了,一下都围上来,越围越多。围着你喊万岁,搞不好还会影响交通呢,你说是不是?”
“那倒也是,谁让您是大主席呢。”
“你们可以随便聊天,但和我谈话的人,大都是有顾虑的。这点,我看得出来,人都是好人,但话未必是真话,难得口吐真言呐。”
听到这里,小孟问了一句:“主席,那您说话也有过顾虑吗?”
“那看对谁啦,人说话总要负责嘛,不但要对内容负责,还得对后果负责嘛。你和同志探讨点问题,发表点见解,甚至一句玩笑话,传出去,就成了‘最高指示’,有人还以此大做文章,闹得你哭笑不得。”“您说了那么多玩笑的话,我们可不敢给你传出去。我和张姐都特别注意,每次我下班回去,总有些同志喜欢打听您的情况,我可一句也不说。”
“噢,孟夫子不是心直口快嘛,还是蛮有心眼的啰。”
“那当然,说错了,那可不得了。”
毛泽东忽然又沉默了一会儿,又接着说起来,带着一种和缓,但也有一种隐隐的不满。
“有人说,我的话一句顶一万句,言过其实,说过了头嘛。不用说一句顶一万句,就算一句顶一句,有时也办不到呐。我说要把有的人撵出政治局,分道扬镳,硬是撵不动,分不开嘛!”
听到这里,小孟知道,毛主席是在讲江青了,这是小孟始料不及的。
主席主动谈到江青的时候几乎没有。
“孟夫子,如果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我和江青离婚的消息会怎么样?”
小盂愣在那里,她停了好一会儿,才说:“您不是没跟江青离婚吗?”
“孟夫子,不要你回答,你是答不上来的。离婚,我到哪里去起诉哟。离婚,总要办个手续吧。到那时,不知道是法官听我的,还是我听法官的,那可能要大大热闹一番。总有一天一了百了,统统解决。”说到这里,主席又笑起来。那笑声里,既有一种顽强的自信与豁达,又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压抑。
这是小孟自进中南海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听主席主动谈江青。但直到今天,有一个问题仍令小孟不解:“主席真的想过与江青离婚吗?”
“我很难受,叫医生来”
毛泽东的身体日渐恶化。这是医生们、周围的工作人员早已看到了的事实,而且已是无可挽回的趋势。
1976年5月12日,毛泽东会见新加坡总理李光耀。那天上午,主席的理发员小周给他理了个发,又刮了脸。在接见前的一个小时,小孟从主席专用的大衣柜里拿出了那套灰色的毛式服装。
“主席,您今天还穿这套衣服吧?”小孟说。
“就穿这个。不穿这个,穿哪个嘛!”主席点头回答着。
小孟帮主席脱下了睡衣,换上中山装。穿好后,又前后左右地看看,抻抻拽拽把衣服弄得平平整整。看到毛泽东现在的样子,小孟反而感到有些新鲜了:头发整齐,服装笔挺。真显得精神多了。
平日的毛泽东,多数是躺在床上,多数是穿着细布睡衣,头发不理,很有些不修边幅,简直使小孟感觉不到他是个众人瞩目的一国领袖。
“您现在才像个主席了。平时,您哪儿像个主席呀。”小孟像是在开玩笑地说。
“他就是扮成个主席呢,一扮就像,别人谁也扮不像。”小张刚刚从外边走进来,也打趣地说。
“我去接见外宾,就像出去演戏。演员登台,哪有不化装的?”主席也开着玩笑。
时间到了,小张、小孟一边一个,搀扶着毛泽东,走到游泳池接见大厅。他刚刚坐下来一两分钟的时间,李光耀已由华国锋陪同来到大厅。小张、小孟把主席扶起来,她俩赶紧退后。但主席刚刚站起来与李光耀握完手,扑通一下就坐下了。当时小张、小孟在屏风后面看得很清楚,她们不约而同地小声“呀”了一声。接见只有一两分钟,寒暄几句,便匆匆结束。但是,这并不是最后一次的接见外宾。
1976年5月27日,毛泽东又会见了巴基斯坦总理布托。
这次接见,毛泽东没有站起来,只是坐着与布托会面。但此时的毛泽东已明显地让人看出,他面容憔悴,表情麻木,行动不便。更严重的是,他的口水不断从嘴角流出,需一次又一次地取纸块擦拭。
封锁极为严密的关于毛泽东的健康状况信息,不得已透露出来。人们从电视中看到了无法再回避的真情。
毛泽东会见布托之后,再也没有在外交场合露过面。
毛泽东在最后的日子里,依然是既不愿打针,也不愿意吃药。他依旧相信,靠自己身体的抵抗力能战胜疾病,他依旧坚守着治病也要“自力更生”,因为用药打针,是“外援”。
但越来越虚弱的身体,使他固守的道理已处于失败,他几乎是水米不进。在医生的多次劝说下,他才同意用了鼻饲插管。这种插管很细很细,是从国外进口的,可以从鼻子一直插到胃里去。用其输送营养,维持生命。
“主席,您别老不听医生的意见,人家刘伯承身体不比你好,用了鼻饲管,效果特别好。您老说靠自己的抵抗力,您没有营养,怎么有抵抗力呀。”有一天,小孟又对主席讲行了一番劝说。
主席这次听了之后,睁开他微闭的眼睛,轻轻说:“那就试试吧!”
插鼻饲管之后第二天,他果然感到身上有点力气了。他显出高兴的样子。“小孟呀,你比我懂得多,我得听你的了。”
1976年9月的一天,小孟请假外出回家,晚上5点多钟到家,7点15分,突然有人来找,要求小孟马上返回中南海。
小孟回到主席的卧室,才知道。主席犯了病,心肌梗死,十分危险。主席的几个医生都来了,政治局的人也来了,气氛相当紧张,抢救二十多分钟之后,主席才脱离险情。
9月8日晚7时10分,毛泽东的呼吸重又急促起来。小孟过来,低头给主席按摩胸部。主席用很低的声音说:“我很难受,叫医生来。”
1976年9月9日O时,毛泽东停止了呼吸,继而心脏停止了跳动。
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小孟说的:“我很难受,叫医生来。”
临终前,伟人没有感人肺腑的遗言。
小孟把主席最后换下来的衣物叠得平平整整、放在床头的小柜子里。
小孟把主席用过的铅笔拿起来,细细地看着,这是小周给主席削好的。这支铅笔永远不会再被人用了,她真想拿去做个永久的纪念,但她轻轻拿起,又轻轻放下,依旧放在小桌子上。
此时,小孟的视线变得那么模糊,她的神志变得那么飘摇,她忘记了空间,也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失落的自己。
小孟,毛泽东的半个小同乡,毛泽东身边的最后一名护士。当毛泽东离开中南海之后,她却还留在中南海里,度过了一个多月的时光。
她不用轮流值班了,她也不用再去服用速可眠了。
一个多月里,她每天都在毛泽东的卧室书房里,整理,整理。
是她,孟锦云,一个普普通通的姑娘。
孟锦云,对人们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如果查查1976年9月13日的报纸,就可以在给毛主席守灵人的长长的名单中找到。孟锦云,最后一名守灵人。她的知名度几乎是零。然而,就是她,却和一个伟人朝夕相处,日夜相伴,度过了489个白天与夜晚。
她,是毛泽东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见证人。在孟锦云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毛泽东,一个由神变成人的毛泽东。毛泽东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老人,也具有普通人的特性。毛泽东也要流泪,也要大笑,也要愤怒,也要固执己见……他既是伟人,也是一个具有普通人的种种情感的凡人。
“您的痣子是湖南痣子,我的痣子是湖北痣子”
孟锦云,是个湖北姑娘,12岁就考入了空政歌舞团,1959年被先进了舞蹈学员班。
1963年4月,小孟被安排去中南海“出任务”。那时候,中南海的首长们,经常性的娱乐活动就是跳舞。空政歌舞团的一些舞蹈演员,在过了政治上、作风上、生活上的严格审查之后,可以进中南海,去完成陪首长跳舞的任务。
来到中南海的舞厅,小孟和几个女伴坐在软垫靠背椅上等候。眼前的一切使小孟感到新奇。
晚上10点多钟,舞厅里的人忽然纷纷起立,乐曲停止,舞步停止,毛主席来了。
毛主席从左侧那个红门稳步走人舞厅。他的装束极为随便,一身灰色中山装,并不笔挺,袖筒又肥又长,几乎遮手一半,特别是那条过分肥大的裤子,宽松,舒适。
主席坐在专门为他准备的沙发上。一名服务员端着盘子走过来,盘子上放着白色的打湿了的毛巾,毛主席拿起毛巾擦了擦脸和手。只见服务员小声跟主席讲了句什么,主席轻轻点点头。不多时,小舞台上的乐队奏起了舞曲。在众人目光的集中之下,一个常来跳舞的文工团员,走到主席面前,微微倾身,伸出臂掌,作出邀请姿势,主席会意,站起来,与她跳起了舞。
全场人的目光,像舞台的追光一样,追随着主席和那个文工团员。
小孟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主席如何跳舞。主席的舞步很大,他高大的身躯不怎么灵活,像在蹭着地板走步。一边跳,主席还一边与那个文工团员谈天。主席并不像初学跳舞的人那样,总往脚底下看。他显得很轻松,毫不拘泥。
一曲终了,主席和那个文工团员停在了主席的沙发那儿,女文工团员用手往沙发那边一伸,主席便走向沙发,坐下来休息了。
小孟观看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她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主席,仿佛要尽量从他身上发现些秘密来,但看着看着,那种神秘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又一首舞曲开始了,是欢快的《喜相逢》。主席侧脸,好像突然发现了小孟,他对她笑了。小孟也在意识到的一刹那间,向主席报之尴尬的一笑。她太没有思想准备了,她站起身向主席走去,学着前面那个老同志的样子做出了请主席跳舞的邀请动作。主席微笑着站起来,拉住了小孟的手,同她向舞场里走去。这时,小孟真有点手忙脚乱了,刚刚平静了的心又猛烈地跳动起来。她慌忙上阵,不知该怎么跳舞,什么节奏、音乐、舞步,都成了模糊的一片。主席已看出了她的慌乱,轻轻松松地对她说:“小同志,别紧张,你的舞步不错嘛。”
跳着跳着,小孟又逐渐感到轻松了。
“你是新来的?”
“我第一次来。”
“怪不得没见过你。小同志,叫什么名字?”
“孟锦云。”
“噢,孟锦云,跟孟夫子同姓。这个名字好听,锦上添云比锦上添花还美呢。你是什么地方人?”
“是湖北武汉。”
“噢,湖北,一湖之隔,是我的半个小同乡呢!”
跳舞,闲聊,小孟感到主席是个很容易亲近的人。主席的亲切自然驱散了小孟的紧张、慌乱。
之后,小孟几乎每周都要去中南海参加舞会,每次都要和主席跳舞,主席总是亲切地称她半个小同乡。
小孟开始在主席面前无拘无束了。在主席面前,小孟没有太多条条框框。她的单纯、机敏、活泼,她充满了稚气的发问,常常引得主席开怀大笑。
“主席,您嘴巴下面有一个痣子,听我奶奶说,这是有福气的痣子呢。”小孟望着主席,笑眯眯地说。
主席听了,看到小孟白白净净的脸蛋上,也有一个小小的痣子,便笑着说:“你的脸上也有一个痣子,那你也有福噢。”
“那可不是,您的痣子是湖南痣子,我的痣子是湖北痣子,长的地方不一样。”
主席听了小孟的回答,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也是因了这样的初识,孟锦云在经历了曲折的十多年后,1975年5月,终于来到了毛泽东的身边,应毛泽东要求到他身边工作。
“孟夫子,来,我给你讲个故事”
小孟来到主席身边工作,主席十分高兴。此时,主席身边有两个工作人员,除了张玉凤是他的生活机要秘书,还有个护士小李。小孟来了之后,主席与她有说有笑。饭后茶余,花园小径的散步,卧室客厅里的谈天,显得十分和谐,主席常常把小孟逗得开怀大笑。
“孟夫子,来,我给你讲个故事。”主席喜欢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她。
小孟把沙发椅向主席的身边搬近一些,主席操着难懂的湖南话,给小盂讲起来。
“有一个人,从自己脖子上捏下一个虱子,害怕别人嫌脏,赶忙扔到地下说:‘我当是一个虱子呢,原来不是个虱子!’另一个人马上捡起来说:‘我当不是个虱子,原来是个虱子!’”
小孟听完了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瞪着眼睛发问:“这个故事有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好听。”
“傻丫头,你什么都不懂噢,这是告诉我们要讲实话嘛,虚伪的人真是可笑。”
小孟听了恍然大悟。
这天,主席把诗刊杂志要发表的他的两首词的清样拿给小孟,对她说:“小孟,请你把这两首词读给我听听。” 小孟拿过来,也不先看一遍,马上就读起来:
念奴娇·鸟儿问答
(1965年)
鲲鹏展翅,
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
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
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
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
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小孟高声快速地读了起来,当她读到“不须放屁”这句的时候,她扑哧一下笑出声来。
“主席,您写不须放屁,可您今天放了二十八个屁。我都给您数着呢。”
“噢,你还给我记着黑账。”主席也笑了。“活人哪个不放屁,屁,人之气也,五谷杂粮之气也。放屁者洋洋得意,闻屁者垂头丧气。”
小孟听了笑得前仰后合,直不起腰来。
小盂边笑边说:“那您为什么在词里还写上‘不须放屁’?”
“两回事情嘛,孟夫子。”
毛泽东最后的生日
1975年12月26日这天,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个生日。这一天,中南海毛泽东的家里,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来了。以前的护士长吴旭君、护士俞雅菊和李玲师也来了。他那有些木然的脸上,一下子添了笑容,有了些生气。毛泽东今天没有长久地躺在床上,他自己提出去大厅里坐坐。小张、小孟搀着他来到大厅里,坐在沙发上。小孟说:“今天是您的生日,按我们家乡的习惯,孩子要给老人磕头。”主席听了高兴地说:“你的意思是要给我磕头,我可不敢当,我承受不起噢!”小孟听了,很随便地说:“您都不敢当,还有谁敢当,我先给您磕。”说着就跪在主席面前,郑重其事地磕了三个头。主席也不时向前起身表示回敬。见小孟磕了头,吴旭君、李玲师、张玉凤也先后磕了头。
这天,江青也来了。她踏着很小很轻的步子,几乎是蹑手蹑脚地走进了毛泽东的卧室。此时,主席正躺在床上,眼睛微闭。江青进门便说:“主席呀,我给你祝寿来了。”江青说话的声音虽然又轻又细,但主席还是一下子听出来了。
毛泽东睁开惺忪的睡眼,把头稍稍移动了一下,无神地望了望江青,脸上依旧是木然,无喜无忧,无惊无奇,什么话也没有说,几秒钟的沉默后,主席很陕又把双眼闭上了。
毛泽东对江青,不愿理睬,这已是长时间以来的做法了。毛泽东早已对江青产生了厌倦,甚至是反感。
1975年12月26日这天,毛泽东度过了他最后一个生日。这天,毛泽东又重复了他平时常说的一句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有一次,小孟对小张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张姐,我都快三十岁了,我真想要个小孩呢,你跟主席替我说说。”
“主席,孟夫子想要个小孟夫子啦。”小张果然把小孟的意思告诉了主席。
“再等一年吧,等我死了,她再要吧。”这是毛泽东的回答。
毛泽东也许早已感到,他已不久于人世了。“孟夫子,如果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我和江青离婚的消息会怎么样?”
1976年,毛泽东身体时好时坏。但总的趋势,是每况愈下的。随着身体的时好时坏,毛泽东的情绪也随之变化。他有时变得很急躁,很容易向身边的人发火。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小孟已经知道,这是主席心情烦躁的表现,这段时间里,他常常喜怒无常,一点儿事情,就使他激动。小孟知道,他过一会儿就会好的,而且发火后每次都会道歉。
这段时间毛泽东更多的是在沉思。这点,连并不敏感的小孟也察觉到了。这天,毛泽东又在那里似睡非睡地靠在沙发上发呆,右手的拇指还在不停地弹着食指。心里装不下事的小孟,终于忍不住轻声问道:“主席,您这段时间怎么啦?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还是有什么事?”
毛泽东听到这里,把微闭的眼睛睁开。从神态上看,他并不怪罪小孟的打搅,也不反感小孟的提问,而是苦笑着回答:“要说不舒服,这段时间是天天不舒服,许多事情,身不由己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看来,我的本钱已不多啰。”说到这里,毛泽东像是沉入了对往事的深深回忆之中。
“我的家乡有句俗话,叫做甘蔗没得两头甜,世上的美事难两全。”毛泽东在十几分钟的沉默之后,突然对小孟说了这样一句。
“孟夫子,你看我发愣,觉得奇怪对吗?我自己也觉得奇怪呢。我这个人,不能说没有值得回忆的事,可我不愿在回忆中过日子。我历来主张,人总要向前看,这已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了。可最近,不知怎么的,一闭上眼,往事便不由得全来了,一幕一幕的,像过电影,连几十年前的人和事,都很清楚。你说怪不怪?”
听着主席这坦率真诚的话语,小孟不禁受到了感染,她不假思索地说:“主席,我听人家说过,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不痛快的人,才爱回忆往事呢。您这么大一个主席,还有什么事……”
话说到这儿,尽管在主席的脸上并没有现出什么高兴或不高兴的神态,可心眼不多的小孟却也感到似乎有什么不妥,她猛然停住了话头。
看小孟突然不讲了,主席蛮有兴趣地说:“孟夫子,讲得不错嘛,知无不言,讲下去嘛,我这里可还想听下去呢。”
听到主席的肯定,小孟得到了鼓励:“主席,我觉得您除了身体不好之外,其他方面都挺好的。再说您的病,如果能好好治,听医生的话,打针、吃药,会治好的。您这个人就是怪,不爱治病,有病哪能不治呢?我要是您,我就赶快治好病,整天都会高高兴兴的。”
“整天都会高高兴兴,那是你小孟,我的孟夫子噢。”
“您是主席呀,您这么大一个主席,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像我们,说话得先想想人家爱听不爱听,办件事也不那么容易,您办什么办不到啊。您忘了,决定华国锋当总理,您谁也不用商量,只在床上躺了两天,就决定了。这么大的事情您都能决定,还有什么事不能决定呢?” 毛泽东被小孟的坦率感染了,竟然哈哈大笑起来,把小孟笑得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主席笑完了,小孟忙问:“我说得对不对呀?”
“你说得也对也不对。”主席很认真地回答。
又停了一会儿,主席便说:“说它对,是因为我说话确实算数,说话不算数,还叫什么主席?人称‘最高指示’嘛,衡量一个人有权无权,就看他说话算数不算数。说话算数,当然事情就好办。所以有些事办起来,要比一般人容易。可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看这一面,本人可真是神气得很呐。但是问题还有另一面嘛。”
主席说到这里又停了下来,望着小孟,似乎在等待小孟回答什么。“另外一面是什么,您有什么事儿办不到?”
“比如,你下了班,可以和家里人,和朋友到大街上转转,我可就没有这个自由噢。我要是走到街上,大家都认得我,说毛主席来了,一下都围上来,越围越多。围着你喊万岁,搞不好还会影响交通呢,你说是不是?”
“那倒也是,谁让您是大主席呢。”
“你们可以随便聊天,但和我谈话的人,大都是有顾虑的。这点,我看得出来,人都是好人,但话未必是真话,难得口吐真言呐。”
听到这里,小孟问了一句:“主席,那您说话也有过顾虑吗?”
“那看对谁啦,人说话总要负责嘛,不但要对内容负责,还得对后果负责嘛。你和同志探讨点问题,发表点见解,甚至一句玩笑话,传出去,就成了‘最高指示’,有人还以此大做文章,闹得你哭笑不得。”“您说了那么多玩笑的话,我们可不敢给你传出去。我和张姐都特别注意,每次我下班回去,总有些同志喜欢打听您的情况,我可一句也不说。”
“噢,孟夫子不是心直口快嘛,还是蛮有心眼的啰。”
“那当然,说错了,那可不得了。”
毛泽东忽然又沉默了一会儿,又接着说起来,带着一种和缓,但也有一种隐隐的不满。
“有人说,我的话一句顶一万句,言过其实,说过了头嘛。不用说一句顶一万句,就算一句顶一句,有时也办不到呐。我说要把有的人撵出政治局,分道扬镳,硬是撵不动,分不开嘛!”
听到这里,小孟知道,毛主席是在讲江青了,这是小孟始料不及的。
主席主动谈到江青的时候几乎没有。
“孟夫子,如果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我和江青离婚的消息会怎么样?”
小盂愣在那里,她停了好一会儿,才说:“您不是没跟江青离婚吗?”
“孟夫子,不要你回答,你是答不上来的。离婚,我到哪里去起诉哟。离婚,总要办个手续吧。到那时,不知道是法官听我的,还是我听法官的,那可能要大大热闹一番。总有一天一了百了,统统解决。”说到这里,主席又笑起来。那笑声里,既有一种顽强的自信与豁达,又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压抑。
这是小孟自进中南海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听主席主动谈江青。但直到今天,有一个问题仍令小孟不解:“主席真的想过与江青离婚吗?”
“我很难受,叫医生来”
毛泽东的身体日渐恶化。这是医生们、周围的工作人员早已看到了的事实,而且已是无可挽回的趋势。
1976年5月12日,毛泽东会见新加坡总理李光耀。那天上午,主席的理发员小周给他理了个发,又刮了脸。在接见前的一个小时,小孟从主席专用的大衣柜里拿出了那套灰色的毛式服装。
“主席,您今天还穿这套衣服吧?”小孟说。
“就穿这个。不穿这个,穿哪个嘛!”主席点头回答着。
小孟帮主席脱下了睡衣,换上中山装。穿好后,又前后左右地看看,抻抻拽拽把衣服弄得平平整整。看到毛泽东现在的样子,小孟反而感到有些新鲜了:头发整齐,服装笔挺。真显得精神多了。
平日的毛泽东,多数是躺在床上,多数是穿着细布睡衣,头发不理,很有些不修边幅,简直使小孟感觉不到他是个众人瞩目的一国领袖。
“您现在才像个主席了。平时,您哪儿像个主席呀。”小孟像是在开玩笑地说。
“他就是扮成个主席呢,一扮就像,别人谁也扮不像。”小张刚刚从外边走进来,也打趣地说。
“我去接见外宾,就像出去演戏。演员登台,哪有不化装的?”主席也开着玩笑。
时间到了,小张、小孟一边一个,搀扶着毛泽东,走到游泳池接见大厅。他刚刚坐下来一两分钟的时间,李光耀已由华国锋陪同来到大厅。小张、小孟把主席扶起来,她俩赶紧退后。但主席刚刚站起来与李光耀握完手,扑通一下就坐下了。当时小张、小孟在屏风后面看得很清楚,她们不约而同地小声“呀”了一声。接见只有一两分钟,寒暄几句,便匆匆结束。但是,这并不是最后一次的接见外宾。
1976年5月27日,毛泽东又会见了巴基斯坦总理布托。
这次接见,毛泽东没有站起来,只是坐着与布托会面。但此时的毛泽东已明显地让人看出,他面容憔悴,表情麻木,行动不便。更严重的是,他的口水不断从嘴角流出,需一次又一次地取纸块擦拭。
封锁极为严密的关于毛泽东的健康状况信息,不得已透露出来。人们从电视中看到了无法再回避的真情。
毛泽东会见布托之后,再也没有在外交场合露过面。
毛泽东在最后的日子里,依然是既不愿打针,也不愿意吃药。他依旧相信,靠自己身体的抵抗力能战胜疾病,他依旧坚守着治病也要“自力更生”,因为用药打针,是“外援”。
但越来越虚弱的身体,使他固守的道理已处于失败,他几乎是水米不进。在医生的多次劝说下,他才同意用了鼻饲插管。这种插管很细很细,是从国外进口的,可以从鼻子一直插到胃里去。用其输送营养,维持生命。
“主席,您别老不听医生的意见,人家刘伯承身体不比你好,用了鼻饲管,效果特别好。您老说靠自己的抵抗力,您没有营养,怎么有抵抗力呀。”有一天,小孟又对主席讲行了一番劝说。
主席这次听了之后,睁开他微闭的眼睛,轻轻说:“那就试试吧!”
插鼻饲管之后第二天,他果然感到身上有点力气了。他显出高兴的样子。“小孟呀,你比我懂得多,我得听你的了。”
1976年9月的一天,小孟请假外出回家,晚上5点多钟到家,7点15分,突然有人来找,要求小孟马上返回中南海。
小孟回到主席的卧室,才知道。主席犯了病,心肌梗死,十分危险。主席的几个医生都来了,政治局的人也来了,气氛相当紧张,抢救二十多分钟之后,主席才脱离险情。
9月8日晚7时10分,毛泽东的呼吸重又急促起来。小孟过来,低头给主席按摩胸部。主席用很低的声音说:“我很难受,叫医生来。”
1976年9月9日O时,毛泽东停止了呼吸,继而心脏停止了跳动。
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小孟说的:“我很难受,叫医生来。”
临终前,伟人没有感人肺腑的遗言。
小孟把主席最后换下来的衣物叠得平平整整、放在床头的小柜子里。
小孟把主席用过的铅笔拿起来,细细地看着,这是小周给主席削好的。这支铅笔永远不会再被人用了,她真想拿去做个永久的纪念,但她轻轻拿起,又轻轻放下,依旧放在小桌子上。
此时,小孟的视线变得那么模糊,她的神志变得那么飘摇,她忘记了空间,也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失落的自己。
小孟,毛泽东的半个小同乡,毛泽东身边的最后一名护士。当毛泽东离开中南海之后,她却还留在中南海里,度过了一个多月的时光。
她不用轮流值班了,她也不用再去服用速可眠了。
一个多月里,她每天都在毛泽东的卧室书房里,整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