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行新课标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教材中有大量的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插图。这些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插图,不但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颇为丰富的感性资料。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想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深刻理解插图之内涵,并对这些插图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整合,使之更有效地适应和辅助具体的课堂教学,最终形成自己独特有效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科学教学;插图;学习兴趣;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279-02
据统计,现行新课标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中的插图多达一千四百多幅。它们已成为科学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间每一幅插图都承载着相应的教学功能,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读图方式,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教材插图的功效达到最优化,并使学生在对插图的观察学习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自习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以下谈谈自己在利用插图进行教学方面的一些尝试和做法。
一、让插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两位中外先贤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转低效为高效,真可谓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它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表现,满意的或愉快的刺激会更有助于学习。现行新课标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正是秉承了这一科学理念,用大量的插图来启蒙与激发学生对于《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在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中,一开始就给学生展示图1-1“奇妙的大自然”和1-2“不断变化的自然界”,通过阅览“不明飞行物”、“雨后出现的彩虹”、“铅笔在水中弯折”和“秋天,一群大雁往南飞”等这些生动直观而又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彩色插图,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视觉,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获得美的享受和美的刺激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亲自体验的意念,最后把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内化为学好科学的强大动力。另外在教师引领下,还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使其产生质疑:雨后为什么会出现彩虹?秋天,大雁为什么会往南飞?铅笔在水中为什么会弯折?通过这些阶梯式的层层质疑,自然而然地为学生的下一步深层次探究搭建了平台。
二、让插图成为帮助学生感悟理解知识的魔术师
新教材插图所揭示的内涵丰富多彩——有集中反映物质的用途的,有生动地表示物质构成的,有形象地揭示一些概念内涵的,有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过程的,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启发和点拨作用。例如:分子、原子是较为抽象的概念,看不见也摸不着,光凭口说显得极其苍白无力,学生也难以接受。而第四册中图1-8水分子电解模型,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利用水分子和氧分子、氢分子的模型图,将水分子在通电条件下分解成氧原子、氢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将重新组合生成新的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表现得淋离尽致,通过分析这一图示,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又如,在学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时,人造卫星在近地点、远地点时的速度大小怎样?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这些问题学生真的难以搞懂。而第五册中图3-46,一幅人造地球卫星的插图,就形象直观地看出近地点时卫星离地球中心近,远地点时卫星离地球中心远,从而使学生懂得从近地点到远地点是动能转化为势能的过程。与此同时,又可以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既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真可谓一举两得。再如,在进行第三册《电压的测量》中什么是电压的教学时,学生简直摸不着头脑,教材就来了两幅插图:水流的形成和电流的形成。学生通过类比,就知道了电源的作用与抽水机相似。抽水机给水流提供能量,电源给电路提供能量,抽水机的作用是使水路存在一个稳定的水压而保证了水流得以持续,同样,电源的作用是使电路存在一个稳定的电压而保证了电流得以持续,如此这般下来,在教会学生懂得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类比”这种科学分析的方法。何乐而不为?
三、通过插图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与动手能力
新教材中通过包括实验装置示意图、仪器实物图、操作示意图等实验插图,来说明实验仪器的构造与装置,展示实验仪器的风采,示范实验操作的方法,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动手实验兴趣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在进入实验室前,应充分地利用这些插图进行仪器的组成、用途和操作要点的介绍,利用装置图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各部分的作用,一起讨论“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还可以用哪些仪器替代”等问题,为进入实验室真正做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第三册第一章溶液配制的教学中,一幅“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克”的插图,就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点明显地显示了出来,通过观察、分析,就可以得出实验的基本步骤为:一计算,二称量,三溶解,四移液。并且还可以从图中掌握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如取药品时试剂瓶瓶塞要倒放在桌上;移液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搅拌时,玻璃棒的下端不能碰到烧杯内壁和烧杯底部等。这种以插图形式来表述知识明显优于用文字表述,它清晰直观,富于指导性和示范性,便于学生对实验操作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再如,第四册第二章《空气》中,有一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插图,教学时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集气瓶里要先加少量水?剩余部分为什么要分成五等份?可以用木炭代替红磷吗?还能设计出更简单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吗?带着种种问题看图,学生就会展开联想的翅膀,从而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通过插图渗透STSE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中,情感教育是渗透在各科教育之中的重要目标。简明美观、形象逼真的教材插图,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审美性,蕴含丰富实在的情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挖掘教材插图背后的情感因素,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露出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如:“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汤姆生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波尔的“分层模型”、现代的“电子云模型”以及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等六个方面。通过本课时两幅插图的学习,学生可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及其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与方法,增进对科学的认识,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五、通过插图使学生亲近社会、贴近生活
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科学”,将科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教材中的插图正是紧扣了这一新理念。如第一册教材插图1-4“会浮沉的气球”、图1-50“黑盒实验”、图2-3“蜗牛”,第二册教材插图1-48“鸡蛋在不同的盐水中”、图1-49“汤圆的浮沉”等。这些图片中的实物都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这些图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教材中插图的作用巨大无比,而缺少了插图的教材,就会如一幅缺乏斑斓色彩的图画,缺乏活力,平淡得毫无说服力。因此,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使用并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形成科学思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利用插图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并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学生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创新型转变,将来成为社会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为国家建设服务。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插图插上科学的翅膀,在科学教学的课堂中展翅飞翔,在科学教育中带给我们一片崭新的蓝天!
关键词:科学教学;插图;学习兴趣;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279-02
据统计,现行新课标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中的插图多达一千四百多幅。它们已成为科学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间每一幅插图都承载着相应的教学功能,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读图方式,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教材插图的功效达到最优化,并使学生在对插图的观察学习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自习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以下谈谈自己在利用插图进行教学方面的一些尝试和做法。
一、让插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两位中外先贤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转低效为高效,真可谓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它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表现,满意的或愉快的刺激会更有助于学习。现行新课标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正是秉承了这一科学理念,用大量的插图来启蒙与激发学生对于《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在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中,一开始就给学生展示图1-1“奇妙的大自然”和1-2“不断变化的自然界”,通过阅览“不明飞行物”、“雨后出现的彩虹”、“铅笔在水中弯折”和“秋天,一群大雁往南飞”等这些生动直观而又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彩色插图,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视觉,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获得美的享受和美的刺激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亲自体验的意念,最后把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内化为学好科学的强大动力。另外在教师引领下,还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使其产生质疑:雨后为什么会出现彩虹?秋天,大雁为什么会往南飞?铅笔在水中为什么会弯折?通过这些阶梯式的层层质疑,自然而然地为学生的下一步深层次探究搭建了平台。
二、让插图成为帮助学生感悟理解知识的魔术师
新教材插图所揭示的内涵丰富多彩——有集中反映物质的用途的,有生动地表示物质构成的,有形象地揭示一些概念内涵的,有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过程的,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启发和点拨作用。例如:分子、原子是较为抽象的概念,看不见也摸不着,光凭口说显得极其苍白无力,学生也难以接受。而第四册中图1-8水分子电解模型,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利用水分子和氧分子、氢分子的模型图,将水分子在通电条件下分解成氧原子、氢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将重新组合生成新的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表现得淋离尽致,通过分析这一图示,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又如,在学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时,人造卫星在近地点、远地点时的速度大小怎样?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这些问题学生真的难以搞懂。而第五册中图3-46,一幅人造地球卫星的插图,就形象直观地看出近地点时卫星离地球中心近,远地点时卫星离地球中心远,从而使学生懂得从近地点到远地点是动能转化为势能的过程。与此同时,又可以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既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真可谓一举两得。再如,在进行第三册《电压的测量》中什么是电压的教学时,学生简直摸不着头脑,教材就来了两幅插图:水流的形成和电流的形成。学生通过类比,就知道了电源的作用与抽水机相似。抽水机给水流提供能量,电源给电路提供能量,抽水机的作用是使水路存在一个稳定的水压而保证了水流得以持续,同样,电源的作用是使电路存在一个稳定的电压而保证了电流得以持续,如此这般下来,在教会学生懂得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类比”这种科学分析的方法。何乐而不为?
三、通过插图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与动手能力
新教材中通过包括实验装置示意图、仪器实物图、操作示意图等实验插图,来说明实验仪器的构造与装置,展示实验仪器的风采,示范实验操作的方法,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动手实验兴趣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在进入实验室前,应充分地利用这些插图进行仪器的组成、用途和操作要点的介绍,利用装置图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各部分的作用,一起讨论“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还可以用哪些仪器替代”等问题,为进入实验室真正做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第三册第一章溶液配制的教学中,一幅“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克”的插图,就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点明显地显示了出来,通过观察、分析,就可以得出实验的基本步骤为:一计算,二称量,三溶解,四移液。并且还可以从图中掌握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如取药品时试剂瓶瓶塞要倒放在桌上;移液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搅拌时,玻璃棒的下端不能碰到烧杯内壁和烧杯底部等。这种以插图形式来表述知识明显优于用文字表述,它清晰直观,富于指导性和示范性,便于学生对实验操作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再如,第四册第二章《空气》中,有一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插图,教学时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集气瓶里要先加少量水?剩余部分为什么要分成五等份?可以用木炭代替红磷吗?还能设计出更简单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吗?带着种种问题看图,学生就会展开联想的翅膀,从而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通过插图渗透STSE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中,情感教育是渗透在各科教育之中的重要目标。简明美观、形象逼真的教材插图,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审美性,蕴含丰富实在的情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挖掘教材插图背后的情感因素,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露出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如:“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汤姆生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波尔的“分层模型”、现代的“电子云模型”以及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等六个方面。通过本课时两幅插图的学习,学生可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及其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与方法,增进对科学的认识,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五、通过插图使学生亲近社会、贴近生活
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科学”,将科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教材中的插图正是紧扣了这一新理念。如第一册教材插图1-4“会浮沉的气球”、图1-50“黑盒实验”、图2-3“蜗牛”,第二册教材插图1-48“鸡蛋在不同的盐水中”、图1-49“汤圆的浮沉”等。这些图片中的实物都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这些图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教材中插图的作用巨大无比,而缺少了插图的教材,就会如一幅缺乏斑斓色彩的图画,缺乏活力,平淡得毫无说服力。因此,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使用并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形成科学思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利用插图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并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学生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创新型转变,将来成为社会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为国家建设服务。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插图插上科学的翅膀,在科学教学的课堂中展翅飞翔,在科学教育中带给我们一片崭新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