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720152-01
为了更好的实现现代科学教育理念,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向主动探求知识的地位转化,笔者与广大一线理科教师共同进行了“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其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来获取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特征,其特点在于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可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而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本人就教学实践和指导听课评课的所得,谈几点体会。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最早提出在学校教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指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强调“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教学观,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把学生认识科学知识的活动组织成其主动参与与探究科学问题过程的一种理科教学范型。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类:问题——实验事实——科学抽象——结论——应用;问题——实验事实——假说及其验证——结论——应用。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积极态度的实践活动。
参加本课题实验的教师通过对高中物理化学教材的教学,充分感受到该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探究教学中的能动性,从而达成实验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实验的多重功能。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实验动手能力已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因而,在理科教学中,实验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关的一切实践活动均受到高度的重视。时代要求理科教师应在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和深刻认识实验教学的多重教育教学功能,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质、造就创造性人才方面的独特意义,从而明确实验教学在高中理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教学观,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进而构建高中理科教学目标新体系,并以此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与探究性实验设计
物理化学教学中的每一节课,学生都要掌握一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会贯穿一条“知识主线”,这条知识主线恰是实现物理化学学科能力培养的载体,同时,他们的各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因此,我们本着“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化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学生探究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目的的理科探究教学模式。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减少演示实验,增加学生探究实验。传统的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先讲解、再演示,然后把观察到的现象、结论总结出来,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对实验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根据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对于可操作性强,危险系数小的教师演示实验,可改成学生演示实验或者分组实验,由学生准备、演示或者进行分组探究。教学实践表明,把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甚至鼓励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兴趣很浓,他们经过亲自探索和观察思考,获取知识印象更深刻,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书本上没有说明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和质疑探究。
实践表明,把部分有探究价值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比如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机械能守恒定律”都可以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规律得出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且也结合了学生实验的内容。这样做看似“力的合成”的教学时间加长了,实际从总课时上并没有造成课时紧张的矛盾。再如化学教材中的“铜和浓、稀硝酸的反应”等也可以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得出规律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且也结合了实验的内容,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当学生探究取得成功时,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成功和喜悦,使其学习兴趣能持久保持。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教育家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良好的教学情景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实施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教材,尽可能把知识编成学习问题,应注意;1.设计内容应有层次、有梯度,难易适中。2.教师在备课时要预计学生可能出现一想不到的结果。3.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使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而解决物理化学问题最直接的途径是实验。因此,把原有的“验证型”实验以探究的情景呈现给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关氯水中H+的探究,从H+的性质出发,让学生尝试用石蕊试液、Na2CO3浓溶液、锌粒、蓝色石蕊试纸和pH试纸分别检验,通过这样的探究验证,比较出最好的检验试剂。
(三)拓展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校实验器材情况,改结论为实验、改习题为实验。习题教学是教材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一方面它能对课本内容起到巩固、加深和提高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能通过学生对某些习题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最终达到激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比如高中化学中一般像物质性质的比较、物质的检验、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来解决。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解习题“用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逐滴滴入含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直至红色褪去。试回答下列问题:1.新制的饱和氯水中含有哪些物质?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简要文字说明):一是由于( );二是由于( )。”我先按题干所述演示该实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回答问题1,学生得到启发,褪色可能是由于酸碱中和,也可能是由于次氯酸的漂白性。问题2很容易被解决。但这位教师又进一步拓展,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到底是哪种原因引起的褪色。经过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后,由一名学生用实验验证,证明是次氯酸漂白导致的褪色。这样合理地将实验进行拓展,不仅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更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
总之,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探究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能力,发展心智,从而大面积提高理科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的实现现代科学教育理念,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向主动探求知识的地位转化,笔者与广大一线理科教师共同进行了“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其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来获取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特征,其特点在于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可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而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本人就教学实践和指导听课评课的所得,谈几点体会。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最早提出在学校教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指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强调“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教学观,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把学生认识科学知识的活动组织成其主动参与与探究科学问题过程的一种理科教学范型。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类:问题——实验事实——科学抽象——结论——应用;问题——实验事实——假说及其验证——结论——应用。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积极态度的实践活动。
参加本课题实验的教师通过对高中物理化学教材的教学,充分感受到该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探究教学中的能动性,从而达成实验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实验的多重功能。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实验动手能力已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因而,在理科教学中,实验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关的一切实践活动均受到高度的重视。时代要求理科教师应在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和深刻认识实验教学的多重教育教学功能,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质、造就创造性人才方面的独特意义,从而明确实验教学在高中理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教学观,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进而构建高中理科教学目标新体系,并以此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与探究性实验设计
物理化学教学中的每一节课,学生都要掌握一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会贯穿一条“知识主线”,这条知识主线恰是实现物理化学学科能力培养的载体,同时,他们的各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因此,我们本着“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化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学生探究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目的的理科探究教学模式。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减少演示实验,增加学生探究实验。传统的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先讲解、再演示,然后把观察到的现象、结论总结出来,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对实验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根据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对于可操作性强,危险系数小的教师演示实验,可改成学生演示实验或者分组实验,由学生准备、演示或者进行分组探究。教学实践表明,把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甚至鼓励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兴趣很浓,他们经过亲自探索和观察思考,获取知识印象更深刻,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书本上没有说明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和质疑探究。
实践表明,把部分有探究价值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比如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机械能守恒定律”都可以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规律得出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且也结合了学生实验的内容。这样做看似“力的合成”的教学时间加长了,实际从总课时上并没有造成课时紧张的矛盾。再如化学教材中的“铜和浓、稀硝酸的反应”等也可以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得出规律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且也结合了实验的内容,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当学生探究取得成功时,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成功和喜悦,使其学习兴趣能持久保持。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教育家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良好的教学情景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实施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教材,尽可能把知识编成学习问题,应注意;1.设计内容应有层次、有梯度,难易适中。2.教师在备课时要预计学生可能出现一想不到的结果。3.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使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而解决物理化学问题最直接的途径是实验。因此,把原有的“验证型”实验以探究的情景呈现给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关氯水中H+的探究,从H+的性质出发,让学生尝试用石蕊试液、Na2CO3浓溶液、锌粒、蓝色石蕊试纸和pH试纸分别检验,通过这样的探究验证,比较出最好的检验试剂。
(三)拓展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校实验器材情况,改结论为实验、改习题为实验。习题教学是教材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一方面它能对课本内容起到巩固、加深和提高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能通过学生对某些习题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最终达到激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比如高中化学中一般像物质性质的比较、物质的检验、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来解决。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解习题“用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逐滴滴入含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直至红色褪去。试回答下列问题:1.新制的饱和氯水中含有哪些物质?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简要文字说明):一是由于( );二是由于( )。”我先按题干所述演示该实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回答问题1,学生得到启发,褪色可能是由于酸碱中和,也可能是由于次氯酸的漂白性。问题2很容易被解决。但这位教师又进一步拓展,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到底是哪种原因引起的褪色。经过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后,由一名学生用实验验证,证明是次氯酸漂白导致的褪色。这样合理地将实验进行拓展,不仅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更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
总之,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探究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能力,发展心智,从而大面积提高理科教学质量。